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日本外交以追随英美为主要外交战略,战后日本的外交体制依然是接照这种惯性思维来运行发展的。旧金山媾和给战后日本外交在提供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机遇的同时,也限定了日本外交的位置。在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始终处于被动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日本在战后建立的职业训练管理体制,充分反映了其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一种以高度组织化和有效的行政介入、官民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体制。在组织体系上,从政府机构到半官方的职业能力开发审议会等,再到职业能力开发协会等民间行业团体,是一个政府主导、民间职业训练界充分参与的多层次官民一体型体系;在管理手段上.体现多样化的特征,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利益诱导,也有行政强制性干预。这种在尊重民间活力前提下比较强调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对于我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府、市场与战后日本的职业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职业训练发展迅速,并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与战后日本政府和市场在发展职业训练方面的分工与协调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体制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民间主导、政府支援,民间主导主要体现在投资和办学上,政府支援是以间接支援为主,直接供给为辅。该体制以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和独特劳动人事制度为其背景,而且有着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至今四十年来,日本政权基本上被保守派政党——自民党所垄断。1945——1955年是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时期。本文拟对日本保守政体的形成过程及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这一过程的影响等问题作以分析研究。一美国在完成对日的军事占领之后,立即着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后地方自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日本战后地方自治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完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作者指出:从明治中期至“二战”时,日本的地方自治制度一直未能改变从属于中央政府集权体制的特征,本身无“自治”可言;战后,随着《日本国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的颁布施行,地方实行知事公选,扩大了自主权,地方自治制度由此得到确立,中央集权的倾向逐渐被打破;地方自治体的发展壮大,推动了战后日本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日本,大批城市成为瓦砾,失业人口骤增,人们生活极度恶化,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甚至到了“除竹靶、民间工艺品和纪念品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买”①的地步,日本的经济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战后日本在30年内恐怕“只能维持仅够生存的水平”②。...  相似文献   

7.
8.
<正> 应商业部邀请,以日本通商产业省、流通政策研究所理事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宫下正房为团长的日本商业代表团于1986年10月26日到达北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术交流活动。随同前来的代表团团员还有通商产  相似文献   

9.
日本天皇在战后主动参与日本政治有两种方式,即"内奏"和"天皇个人外交",几乎都是在一般国民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外。宫内厅是战后天皇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天皇参与政治的频率及对政治影响的程度与执政政治家的天皇制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后天皇在日本的内政外交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经济成长时期为界,战后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60年代末期为止。这一时期日本学界的特点是,以批判日本社会封建性为主要特征,对中国的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算起。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与行为方式得到了重新评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落后状态也使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考察的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拟通过对战后日本中国学的解析,勾勒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过程。此外,通过比较论证,指出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日本学术界悄然兴起一股研究鲁迅的热泪。鲁迅关于“搐物质而张灵明”,立国先立人的近代化主张和学习近代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的学习方法,成了日本学者对日本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近代化道路进行反省和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战后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科学技术历史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与德国不仅都是二战的战败国,而且在战后都取得了经济上的惊人发展,两国都是以经济大国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但是,在这些表面的共同性之外,日本与德国之间还存在着价值观和政策方面的根本区别。弄清这些区别,不仅可以反省战后日本的发展道路,还可以提出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受到军国主义的打压而陷入沉寂。战后,法社会学的辩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法律解释的讨论加快了研究步伐,而对现代法问题的讨论使其迈向学术巅峰。然而,暗含的缺陷和社会矛盾的缓解使其到达“学术山顶”后迅速滑落谷底,至今未见起色。通过对学术辩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其学科没落的主要原因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对日本国情的理解有误。尽管结果令人唏嘘,但从中亦能得到些许对中国特色法学发展的启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应当密切关注时代提出的问题;第二,法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三,法学研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的初等教育对个性和创造能力进行否定 ,培养学生学会忍耐。要求学生在克服缺点的同时抑制特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前,日本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财阀。二战以后,日本金融资本以企业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战后日本金融资本所体现出来的诸多特殊性,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论面积,仅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论资源,十分匮乏;其可居住面积上的人口密度已居世界首位,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再加上一小撮狂妄的军国主义分子所挑起的战祸,带给日本本国的咎由自取的严厉惩罚,使二次大战后的日本经济陷入瘫痪和崩溃的境地,到处是断壁颓垣和灰土瓦砾,二百多万青壮年战死,四百八十五万军队被遣散,二百多万无依无靠的儿童,一百五十多万肺痨病患者,一千八再多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诞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而传统产业部门的发展则出现了不平衡,结果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服务行业(即第三产业)有了迅速发展,造成产业结构日益软化。  相似文献   

1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损伤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元气。战争末期遭受美国空军的轰炸,加之广岛、长崎两市被原子弹轰炸,日本全国有119个城市变为废墟。日本岛国本来原材料匮乏,战后初期海上运输又被中断,致使日本经济陷于瘫痪状态,1945年失业人数为413万之多,通货膨胀加剧,社会矛盾尖锐。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国际水平(参见表1),以美国诸年国内总生产作为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拟从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转型、起步入手,分析其发展的途径、特点和原因,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