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灵感”,作为人类思维的璀璨花朵,千百年来,却被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似乎只是天才们的专利、上帝偶尔赐下的恩物,与平民百姓绝然无缘。近代科学,尤其是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发展,灵感的神秘面纱正逐层揭去,并酝酿着灵感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值此,本文提出了“广义灵感论”。文章结合最富思维神奇性的文学创作之瞬间心理,就“广义灵感”提出  相似文献   

2.
“四人帮”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胡说心理学是唯心主义的伪科学,从而不许心理学界展开天才问题的讨论。在他们的干扰下,人们一提天才问题,不是噤若寒蝉,便是谈虎色变,似乎天才这个概念必然会和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挂钩,讲的人不是“资产阶级本性难移”,便是“臭老九故意放毒”。的确,天才问题常常和资产阶级的天才史观、天才教育等等联系在一起,而这些观点是和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可是,只要正视天才的客观存在,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进行理解,它又不一定和资产阶级的天才史观、天才教育等等发生必然的联系。而恰恰相反,它却可和资产阶级的天才观划清界线。  相似文献   

3.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本质与特征 ,进而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超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204-206
指纹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诗。在我的记忆里,他一出道即不乏才华,属于早慧型的诗人。80年代是“诗歌崇拜”的时代,这种早慧乃至“天才”诗人各地也出了不少。但是“昔日天才今何在”?大部分都风流云散了。可见,为诗之道,深且险矣,所谓的天才、灵感,只是约略出现在“发生学”阶段的事,要真正写出灵魂之诗,并创构属于自己的诗歌话语,必须持久付出更多的心血。  相似文献   

5.
咏枫 《社会科学》2000,(3):68-72
梁启超在一次讲演中说:“为什么”是不能问的。其实,要回答“是什么”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比如艺术批评是什么,就是一个伤透脑筋的问题。要直接说明白“艺术批评是什么”也许不太容易。让我们先来清理一下已有的艺术批评本性观,搞清艺术批评不该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部门。前苏联拉克金在《简明文学百科全书》“文学批评”条目中为“文学批评”下定义时就持这种见解:“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种类之一”,它要求于批评家的不是科学的天赋,而是艺术的天赋———“批评家的天才应当含有近似于艺术本身的特质”①。…  相似文献   

6.
对《神思》篇内容的理解,长期存在“想象论”、“灵感论”两种看法。本文从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及其心理机制角度对此篇进行分析,指出“想象论”与“灵感论”的偏颇不足,从而引入论述的中心内容及《神思》之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创造与天才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还是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都坚决地否认过存在天才的说法。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99%的血汗与1%的灵感”,这与“创造力人皆有之”是完全一致的,只要你能刻苦发奋,不惜血汗,勇于创新、开拓,就可以成为天才。反之,如果你不开发你的创造力,它就永远只能是潜力,而永远成不了人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富国强民,最终还得靠知识,靠人才,所以这就赋予了我们教师队伍一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发展创造性教育,培…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思维活动中,有无所谓“灵感”的突然进发?答案是肯定的。灵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当一个人长期钻研、思索某一问题时,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地在进行整理、加工,思维处于高度集中和活跃状态,正在苦思不得一解时,忽然由于某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或受某一现象的启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他奔腾澎湃的思路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是一种高度敏锐、积极的思维,是一种思维升华现象。如同人们在紧  相似文献   

9.
中西灵感说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著名的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描述过创作中曾经出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偶然性与突发性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奇特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创造出各种各样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文艺理论上通常所说的灵感。本文所要探讨的,不是作家在创作中灵感闪现的具体状态,而是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的灵感理论与文化差异,探索把握中国传统灵感论的特色。由于西方研究灵感的理论成果很多,理论形态也比较明确和稳定,文中只把它作为一种参照。中西方灵感理论都在发展中,经历过许多的流变,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往增多,还彼此互相影响、渗透。从文化的眼光看,中西古代的灵感论更具有“根”的意识,故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西方古代的灵感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灵感”这一概念。但论述灵感的文论却很早就出现。公元三世纪,陆机在《文赋》中就曾描述过文学创作中灵感闪现的情景,他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他所说的“应感之会”,就是一种灵感现象。公元五世纪,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更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作  相似文献   

10.
我们现在来考察天才问题。这也是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历史上的几种重要观点历史上比较深入和全面地论述天才问题,并且提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看法的,首推康德。康德所标榜的“天才艺术论”,在西方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按照康德的观点,天才是什么呢? 第一,天才是人的天生的心灵禀赋。它直接受之于天,因而一旦某天才人物谢世,这一天才也便完结,只好等待大自然再度赋予另一个人以同样的天才。天才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摹仿的,它表现为巨大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天才说”:从王国维到叔本华夏中义“天才说”是王国维的“审美一艺术主体”论。王氏眼中的“天才”实有双重身份。首先,“天才”是审美力与艺术造型技能的人格表征,即只有“天才”才具备审美力与艺术技能。因为在他看来芸芸众生皆被人生欲念之不足而引起的苦痛所压倒...  相似文献   

12.
“诗意的自我性”既不是“对立的”(自然-艺术的悖论,自然永远与人对立且是陌生于人的,需要人,特别是少数艺术天才,无尽地去抵达——自然是一切而“我”是无,“将人变成神”);也不是“相关的”(唯心主义之“我”的自我设定,“我”只与“我”自己相关并创造一切“非我”,即自然,使人设定自然,凌驾于自然——“我”是一切而自然是无,“将神变成人”)——而是超越了二者,一种“诗意的”状态,一颗包容万象的诗意的心灵,诗意地对待自我也对待自然.“诗意自我”与“绝对自我”相反,它不设定自己,而是被外在于它者决定.诗意自我应该对历史经验敞开,创造经验的过程不能建立在预先给定的“我”或单单天才的天性上.艺术创作的法则应该处于这个过程本身不可预见的变化中.  相似文献   

13.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坚持诗歌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性显现,强调自我,张扬个性;认为:诗中的性灵来自创作主体、表现对象和二者的天然妙合;要写出表现性灵的真诗,必须有天才和灵感;标举性灵固然是针对“格调说”和“肌理说”而发,但其理论旨归是要求文学的个性表现和独创精神,来冲决当时儒家正统思想对诗歌的束缚和扭转文坛复古模拟的诗风。  相似文献   

14.
关于灵感的生成,目前文艺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代表性意见。 一种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说。表述这个定论的说法很多,如“灵感……产生于长期的生活实践,产生于索绕于怀的苦苦思索和追求。虽然‘得之在俄顷’,但却‘积之于平日’。  相似文献   

15.
一南宋词人张孝祥门人谢尧仁在《张于湖先生集序》开首云:“文章有以天才胜,有以人力胜。”研治诗词、同样也有“以天才胜”与“以人力胜”者。“天才”与“人力”两者得兼者则最为理想、而缪钺先生正是一位两者得兼者。 缪先生在《治学琐言》一文中云:“我爱好古典文学出于天性。”  相似文献   

16.
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 ,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 ,“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 ,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再论灵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现象,是人的有意识的思维的重要客观规律之一。文艺创作过程中必然有灵感的产生,灵感,在文艺创作中有抹灭不了的作用。要研究文艺创作规律不能无视灵感的存在。然而由于“灵感”这一概念长期为唯心主义者、巫师所称引使用,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它是唯心的有害的东西,视若异端,加以排斥抹煞。这无疑地阻碍了把灵感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思维规律来进行研究。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有的作家把创作当做了与他人、与社会无干的一己私事的时候,当作“逗乐儿、解闷儿的”,是“码字的”或“写字的”的时候,重提这一话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一、创作活动并不仅仅是作为谋生手段的纯个人行为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应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并建立社会责任感,是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文学创作从来就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从一部作品的创作缘起看,一般地总是社会生活直接激发了作家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促…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以“主情”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是晚明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文学的角度提出美学的主体性问题。汤所标举的“情”,是与“理”、“法”及古典和谐美理想相对立、带有激越的近代崇高气质的“情”,它在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统治的黑暗王国中闪射着璀璨的理想之光。这种美学追求在创作论中表现为对于情感、想象、天才、灵感的推崇,而它在美学观念和方法论上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美学的差异则反映出东西方两大美学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原道”篇是其庞大理论体系的起点,篇中刘肥提出了“自然之道”、天地自然之美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人文”则是圣人“原道心而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而形成。这一衍化生成过程,刘勰称为“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①。论述了人为的艺术美与原始的自然美的关系,推崇自然的文学创作。“物色”篇专论各种自然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它讲述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实际上是将中国的自然山水文学做了一次小小的概括、总结。刘勰提出自然山水对于触发人们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