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靠干了一辈子农活将我和姐姐拉扯大。我和姐姐读了大学,又相继分配在城里工作。只是如今年岁已高的母亲仍居乡下,伺候着一亩三分地。我在机关,本来工作就很忙,今年参加单位副职岗位竞聘,更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谎话     
我常被父亲的谎话“蒙骗”,有时被骗得很深,回想起来就心疼。我出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在川北县城工作的父亲,对造反派无能为力,便躲到乡下与我们一起过清闲的日子。乡下虽没有城里那样乱,但生活很艰苦。母亲对父亲不愿参加派系斗争很理解,这份情感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用行动来体现的。那年月,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只能勉强糊口,靠南瓜、野菜、山芋干度日,但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父亲买点劣质的“老白干”,每天保证一个下酒的鸡蛋。然而父亲却常常对我说他肠胃不好,消化不了“,吃一个鸡蛋就会生病”,于是,每天他都要和我平分着…  相似文献   

3.
轻松一刻     
《社区》2011,(10):56-56
理想的工作 乔、迈克、玛丽和汤姆在谈论他们理想的工作。“我想当一名律师。”乔开始说,“这样我就能保护我的乡下同胞了。”“我想当一位议员。”迈克说,“这样我就能制定法律来保护我的乡下同胞了。”  相似文献   

4.
3月2日,坐在外面晒太阳,忽然想起许久没有给在乡下的母亲打个电话。拨通手机,里面传来母亲温暖而哀伤的声音:“铁芳,我想你呢。你还好不?”听到母亲一句“我想你”,老大不小的我马上眼泪潸然而下。因为我经常睡不好觉,母亲随后就问,“你现在睡的好不?”尽管我还是有些失眠,但我马上克制自己,佯笑着说:“我现在睡得好多了,这段时间我还胖了几斤。妈,不用担心。”妈妈听了我的回答,少许有些开心。说了几句,妈妈就说:“你忙,不要为家里担心,我和你爸都好。”挂起电话,我心里止不住一阵酸痛。忽然想起,早就该写篇以母亲为题的文章。写一篇文字给母亲,我文盲的母亲却看不懂。我只有把文章写给天下的母亲和母亲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盛芳 《社区》2014,(16):51-51
前些天,母亲从乡下来看望我。望着空荡荡的阳台,母亲说:“种点菜吧,新鲜蔬菜有助健康。”我说:“可我不会种啊!”母亲说:“那我教你吧。”  相似文献   

6.
一母亲来电话,说姐姐病了。我一听就急了,印象中姐姐是铁打一样的人,怎么会生病呢?母亲说:"你姐姐肝上长了个东西,恐怕不好,你想办法凑点儿钱吧。"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乐趣     
去年夏天,丈夫把老母接来与我们同住。想不到,我那习惯了乡下粗茶淡饭的母亲,过不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几日便思念起乡下的那一亩三分地,终日局促不安。为排遣母亲的思家之情,我每日除了安排她料理家务之外,还叫上小学的儿子当向导,带着母亲上街兜几圈,熟悉熟悉环境。这一招果然灵验,短短几天,母亲便吃得香,睡得稳,话也多了起来,我和丈夫不由都松了一口气。 半个月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小街门口遇到邻居李大妈。她神秘兮兮地拦住我:“雪梅,你家的那位老太太是你什么人?”我笑着告诉  相似文献   

8.
去年国庆假期,我和母亲去乡下的舅舅家探亲。亲戚的院子里堆满了收购来的黄澄澄的豆子,跳跃着农家丰收的喜悦。舅母见我们来了,开始向我和母亲这两个她认为有见识的城里人唠叨:“收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烂在手里就全完了。”  相似文献   

9.
一个从政府机关下海打工的青年,通过网络与阴阳相隔的母亲对话;网络,也让他很快功成名就。连线天堂,网络与母亲最近张斌“文革”期间出生在大别山深处的安徽岳西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母亲家庭成份不好,为了不让幼小的孩子受到伤害,一生下来他就寄养到乡下的大伯大妈家,从此大伯成了他的父亲,大妈成了他的亲娘。  相似文献   

10.
“人人都说要有经验,可我刚刚毕业,上哪里积累经验?有谁一毕业就经验丰富?”一次应届生招聘会上,一位大学生面对招聘启事愤愤不平。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有类似的碰壁经历,很多单位招聘广告上的“经验”两字就像一把无形之剑高悬头顶,吓跑了很多毕业生。那么,怎么避开经验之剑呢?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提醒参加应聘的学生注意: 1.在校时除了完成学习计划外,多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对毕业时就业有很大好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爸爸于1921年出生在江西省修水县一个偏僻乡村的贫农家庭。他从小就失去母亲,由他的爸爸和姐姐拉扯大,靠他的爸爸和两个哥哥给地主扛长工生活。他幼年时上过几年私塾,稍微长大一些就被迫给地主放牛。他生性老实厚道,据同他一起放过牛的老人回忆,放牛娃聚在一起就爱玩,如果走到河塘边都争先恐后跳进河里打水仗。每到这个时候,总是我爸爸在岸上给他的小伙伴看管着牛群。在土地革命时期,他的两个哥哥都参加了党的组织并在当地苏维埃政府担任领导职务。受他哥哥的影响,他1927年参加了“秋收起义”和“打长沙”,从此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他跟着部队冒着枪林弹雨转战南北,练  相似文献   

12.
回乡日记     
墙上的旧挂历取下来了,我又挂上了新挂历。旧挂历上记载着妻子的家庭日常流水账:7月6日换煤气一罐50元,9月2日交电费86元,12月4日交物管费78元……旧挂历上还载着我回乡下老家的次数。细数了一下,2001年“回乡日记”我共记了五次,也就意味着这一年我回乡下是五次。第一次回乡下,是在蛇年正月初二。年初一,我们一家三口是在城里度过的,初一下午去给岳父母拜了年,初二下午匆匆回乡下。本打算住上几天,但妻子在乡下呆不惯,于是我们便找了个借口于下午回了城。记得父母送我们到村口时,母亲搂着我的儿子说:“跟奶…  相似文献   

13.
姐姐     
在家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两天的月假就这么过去了。下午,我收拾好行李,准备走了,我没有要零用钱,从父亲愁苦的眼神和母亲虚弱的身体我看出了家里的拮据。临行前,姐姐把我拉到厨房,拿出10块钱,送给我:“这10块钱你拿着吧,省着点儿用……”我没有接,我知道那是姐姐一分一厘积攒的嫁妆钱。我哽咽着说:“姐,我不要……我……”姐姐固执地把钱塞到我手里说:“你把书读好就行,我们苦点儿没关系。”我只好接了。过了一会儿,我趁姐不注意,悄悄地把钱放回姐姐的衣柜里。我觉得心里好受了些,因为姐姐只有这么几件可怜的嫁妆啊!我提着重重的行李,…  相似文献   

14.
给母亲搛菜     
我属于那种人生不甚如意的人。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工资低,连谈恋爱都没有经济基础,也没能让母亲享福。好歹吃的是国家财政饭,因此在种地的母亲眼里,自己的儿子是中意的,比同龄人强。每次回到乡下老家,我总是装出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母亲  相似文献   

15.
“玉汉,你看护母亲休一个月、两个月的可以,但要长期休,就影响工作了。”“那我不能不管老母亲呀!”单位领导在他提出请长假照顾母亲时,要不就上班,要不就辞职。他陷入两难选择中。  相似文献   

16.
母亲在乡下,买衣服很不方便。每次打电话给母亲,总会问一下她最近缺什么,回家时好带回去。可母亲总是淡淡地拒绝,说:“我年纪大了,原来的衣服就够穿了,家里也不缺别的。你的钱就存起来,多吃点好的给自己补补身体。”于是,我每次便真的空手回去,也从来不知道母亲喜欢什么颜色、穿多大尺码的衣服。  相似文献   

17.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中专毕业后,在城里娶下媳妇安了家。人常说:婆媳像天敌。更何况这城里的媳妇。乡下的婆!我把忧虑说给妻子,妻笑言:“放心,看我日后的‘招数’吧!” 婚后不久,妻果真“出招”了。第一招“嘴甜”。妻总是不叫爹娘不开口。母亲因乡下农活忙,不能帮我们看孩子,总怕媳妇有看法。妻发觉后说:“娘,您老把8个孩子拉扯大,劳神费心,实在是不容易,我们只一个孩子,再累也比不上您当初,您放心好了。”甜甜的话语把母亲说得心里美滋滋的。 第二招“手勤”。母亲来城里小住,家务活妻绝不让我插手,总是把我推到母亲身边:“多日不见了,娘俩好好说说话儿,这些活我全包。”母亲看到媳妇如此疼爱她的儿子,  相似文献   

18.
难忘的电话     
姜希霞 《社区》2005,(8):54-54
到社区工作半年多了,我还是常常想起那个电话,要不是那个电话,我不会有今天这份工作!去年7月20号,我参加了区里招聘社区干部的考试,自以为失分较多,而且报考的人又很多,所以第二天公布笔试成绩的时候,我就没好意思去看。只是请了一位同时应聘的朋友顺便代望。朋友望后回我说“:名落孙山。”我深为自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工作机会而自责。我在大街上转来转去,转到天黑了才回家,心情沮丧地躺在了藤榻上。电话响了。我想,一定是父亲打来的。我曾把应聘的事告诉远在他乡打工的父亲,他肯定是放心不下。接吧,无异于一盆冷水浇了过…  相似文献   

19.
兄妹如手指     
佚名 《百姓生活》2010,(11):23-23
前几天,父亲又病了,我把父亲送进了县城的人民医院。医生确诊是“轻度脑血栓”,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那时,我刚调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不便请假长时间看护,于是就打电话,叫来了住在乡下的妹妹。  相似文献   

20.
奶奶的账本     
元旦前夕,我丢开了冗杂的公务,回到了乡下去看望奶奶,奶奶年前中风偏瘫,平日不敢出去活动,在低矮的老宅里整天只能和一台电视机为伴。而这些,都是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的。我回到了奶奶身边,老人家兴奋异常,好像找到了儿孙绕膝的感觉,激动地只会说:“好,好,好!”关于我的工作,在间隔不过半个钟头的时间里,她竟然问了我好几遍“忙不忙”。我搀扶着奶奶到屋外晒太阳,讲我的家庭、我的向往,还有我小时的童趣。奶奶越听越兴奋,说要为我颁奖。她叫来了伺候她的保姆,颤巍巍地拿出了一块红手绢包着的“子女探望奖”──两张百元大钞。坐惯机关、看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