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模因论角度探讨了流行语"山寨"的语义泛化过程和成因。"山寨"经历同模因域内、跨模因域以及超模因域三个阶段实现语义泛化。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以"山寨手机"为认知原型,通过隐喻机制将"仿冒、抄袭"的语义映射到不同的表达中。社会发展是"山寨"语义泛化的内在动力,而网络和媒体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粗”的语义特征为:最小的维度、依附性、隐含重量义或力量义,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3.
分两步描述"山寨"语义演变的过程.首先是"山寨"本义及其初期的语义演变,然后是当代"山寨"新义及其语义内涵的拓展.语言学角度下探究"山寨"流行的原因为:现有词汇系统中的词语空位造就"山寨"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山寨"在"山寨X"语模中有强大的构词能力,语义内涵也具备可拓展性和可变性;"山寨"作为一语言模因成功被使用者不断复制、类推和传播开去.以上"山寨"流行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新词新语的发展演变也可能体现在句法上.  相似文献   

4.
部分"AN"形容词性双音节复合词内部存在"形单"语素义凸显和"名单"语素义弱化的特点,我们结合隐喻及认知心理学当中的"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复合词内部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形单"通过隐喻方式对构词的参与程度,以及"形单"和"名单"结合时与现实中的概念域之间的差异程度,均会对复合词整体的语义重心和词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今汉语中的多功能语素“除”有动、介、连三类用法,清除、排除、限定、加合、必要条件等9种语义,基于其构建的“排除”范畴概念空间及“除”类词语义图表明其语义演变有较强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演变路径的“非任意、有理据、模式化”特征。“除”类词语义演变的机制包括“特化”“隐喻”“转喻”“回溯推理”“语境义吸纳”“等值义凸显化”等,“排除”义及其隐含语义框架“论域=排除项+剩余项”是其他多种后起语义的共同来源与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山寨"一词的来源,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山寨"族词语的语义特点,认为"山寨"族词一般是通过语义引申、语义扩张、语义泛化、语义转移这几种方式派生而来的,其发展前景应由大众接受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7.
针对伴随微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流行结构“微X”,运用语义、语用理论展开分析,阐述“微X”的语义演变和语义衍生的动因、语用范围和语用动因,指出“微X”语义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微型”义发展,表示“微小”;另一条是沿着“微博”义发展,表示“……的微博”或“以微博为平台的”。隐喻性泛化是其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因。从语用上看,“微X”的使用领域在逐步扩大。该结构的流行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人们的时代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动词"打"的语义泛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打”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但研究者对其语义泛化的机制及过程却较少涉及。纵观“打”的泛化过程 ,首先以其语义特点为基础突破了“动词 +受事”的典型组合 ,在与表结果与目的的组合产生的“作出、产生”义基础上逐渐模糊其实体动词特征 ,从而与多种类型成分相组合 ,语义趋于泛化  相似文献   

9.
“眼看着”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主观判断性、不如意性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眼看着”既能用于现在完成体,也能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眼看着”在清代词汇化为副词,句法位置的变化、“看”的语义虚化与隐喻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是习语认知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把概念转喻和共有文化常识作为认知机制参与习语喻义的解析似乎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本文以概念推理为核心,以语言学认知理论的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基于人类经验而形成的概念系统在生成习语喻义中的原初性活动;同时指出概念隐喻在解释习语认知意义方面并非起决定的作用,忽略概念转喻和共有文化常识的认知作用,对习语喻义的理解是有缺失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理论考察汉语位移介质动词的论元表达情况,探讨位移介质动词与位移方向动词在论元表达方面的差异,可以揭示汉语部分位移动词在论元表达中表现出的语义因素,并分析出动词家族相似性的基本表现:不同语义类的动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同一个语义类动词的不同成员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动词成员在意义上存在着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2.
聚合词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独特且有价值的词汇现象,它们都是由同属于一个语义范畴的几个成分并列组合而成.聚合词的意义分两种类型:一是整体义是字面义,即聚合词的意义是构成成分字面义的简单加合;二是整体义不是字面义,而是在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在字面义的基础上产生新义,意义的整体性特点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传统隐喻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都从纯粹的语义学角度解释隐喻。本文在证明此种途径的偏颇和不足的同时,将隐喻置于语用学的视野,结合隐喻使用中所涉及的语境等诸多因素以及会话含义理论来探索隐喻的语用学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动静”先由词组时的“行动和止息”义演变为概括性的“行为举止”义;然后在组合关系变化的推动下,进一步转指为“‘行为举止’的情况”义,并最终泛化为“(探察的)情况”义,从而完成了词汇化。“动静”词汇化的意义是由“动”、“静”共同参与形成的,偏义成词说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过”在古代汉语中是谓词性成分,表示“时间、空间距离上的经过”,突显客观义。“不过”是否定词“不”与“过”构成的否定结构,前后属状中关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过”发生了词汇化,由“不超过某一限制”引申出“仅仅”、“只”等表示说话人态度、情感的主观义。在前后小句语义方向不一致的语境中,“不过”衍推出转折义,由副词转变为连词,是说话人用以调控听话人认知状态的语言手段,体现交互主观性。从否定结构到副词再到连词,“不过”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词义范畴的拓展变化与认知的发展直接相关、互相促进,其中的运行机制是隐喻式的。一个旧词与其新意义的最初关系往往不是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而是一个隐喻表达式,当它被广泛地接受和高频率地使用,其隐喻性随之衰减直至完全消逝,最终转化为常规的新词义。由死隐喻转变而来的新词义又构成了语言继续发展变迁的基石和阶梯。所谓"常规词义"和"新奇表达"的对立不复存在,"常规"由"新奇"沉淀而来,"新奇"又只能在"常规"之中孕育而出,隐喻是这一切共同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即借助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语义冲突是隐喻的重要特征,它使隐喻意义的开放性成为可能。在隐喻解读过程中,语义冲突和受喻者的体验差异共同作用,使隐喻解读带上受喻者主体性。隐喻解读的受喻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意义、审美深度和情感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