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毅 《理论界》2007,(2):239-240
审美引导,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自然及社会生活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追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表演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感染性。它所唤起的美感比现实美更为强烈,对人的感染力最大。所以通过审美引导采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从而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鉴赏现实生活中的美。  相似文献   

2.
一从审美角度考察,形象具有三种基本存在方式,即作为现实美而存在的生活形象(物象),作为艺术美而存在的艺术形象(艺象),以及作为想象美而存在的鉴赏形象(心象).前两种存在形态,人们早已予以足够的注意,但是,如果忽略了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中介环节一一想象美及活动于其中的鉴赏形象——的研究,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必将变得异常简单、刻板而枯乏.全部关系似乎压缩为干巴巴的两句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应该反映现实并积极作用于现实.  相似文献   

3.
水美是自然美中的一部分,有时可合称自然山水美。它与社会美同属现实美,有别于艺术美。本文从现实美内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层次,谈谈旅游中欣赏山水美与欣赏社会美的异同。一、就审美对象相比较,旅游中欣赏山水美偏于形式,而社会美的欣赏,则偏于内容。任何种类的美,都有其不同的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统一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但是,社会美偏重于内容,如人的美的内在精神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4.
认识美,体验美,把握美,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需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美学家王朝闻认为:“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艺术美却只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艺术美是重要的审美对象”(《美学概论》)。因此,我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让阅读主体的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课文语言这种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5.
美学家断言:美是—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自然也不例外。这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然而数学美与美的社会形态之一的艺术美不同,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再现生活中的美,而数学美则是数学本身所具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集中展示生活中的美和人类心灵中的美,展示艺术家对美的理想模式的追求.艺术掌握具有创造特性,艺术体现着人类对美的永不知足的追求.这样,一方面,艺术品中包含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美的品评、回味;另一方面,艺术家有一个高于生活的立足支点,他自觉地对现实作理想化修补,从事美的理想模式的主观设计.我认为,无论是真实展示生活,还是表现理想范本,都需要通过感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身边,环绕着众多美的对象:自然风光、人的服饰打扮、人的言谈举止、人类创造的各种产品……,都能使我们感受到美。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的特殊产品,它更具有无限的美的魅力。它们并非是不可捉摸、神秘的事物,相反,它恰恰近在眼前。我们应从考察身边的美的对象开始,去探索美的奥妙,去创造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 文艺究竟能不能比生活更高?我想从以下方面作些思考:文艺是否仅只是认识;毛泽东同志是否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文艺作为一种认识来同生活作比较;“更高”是否是认识“更正确”(见刘光裕的文章,载《江淮论坛》1982.2.)的意思。文艺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审美,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反映,是艺术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在文艺家对现实的审美活动中,理性认识活动在其中具有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的作用,使人们在审美中不只看到对象的感性形态自身,而且通过它获得对生活的广阔理解,达到对对象的深刻把握。由此艺术家才能把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感性材料概括为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审美活动不成为低级的感性知觉,而是富有深刻认识内容的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从文艺家审美活动的结果——艺术美的创造来看,正是由于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使文艺作品具有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规律的特征,即使作品获得“真”的品格。但是,认识活动在文艺家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论给人的美感主要来自于人的心智对研究对象内在美的领悟,而不着重在人的肉眼对研究对象外在美的观赏,这就使科学美不象艺术美那样更直观,更易于理解,所以,科学美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本文就是要探讨科学美感在科学研究各个环节中所起作用,以确立美感方法在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一、美感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源泉科学家在谈到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时,常常表露出他们对科学美的狂热追求。爱因斯坦说:“我坦白地承认,我被自然界向我们显示的数学体系的简洁性和优美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的感性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美育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人自身和谐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有其独特功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报告文学展示出一幅璀灿夺目的金题玉躞,一条艺术追求和美学探索的轨迹.本文试图在寻找它的艺术探索轨迹的曲线中,去把握其宏观的美学特征。(一)新时期报告文学,以紧紧地拥抱生活、展示生活中的美及揭示美的生活为“经”;以内在的艺术美的追求,不断地趋于艺术的自觉意识和开拓艺术的新天地为“纬”,交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当中的根本问题之一,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表现在美学中,则为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美学史上经常争论的关键问题之一。过去的美学家,他们或者强调生活美,用生活美来贬低艺术美;或者虽然看到了艺术美的重要意义,却又有意无意地否定了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这一根本的前提。因此,在他们,问题始终摆不平衡,始终存在着片面性。现在,我想从西方美学中找出一二个例子,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过去所存在的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从理论体系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类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础,研究客观世界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形式、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人类审美意识和创美活动的发展规律,引导人们更好地进行美好创造活动。它是马克思主义辩证  相似文献   

14.
艺术美是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反映,是自然美与生活美通过艺术家的审美评价,按照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所创造出来的美,因此,艺术美往往具有主观美感的品格.但是这里所说的主观美感,并非是指艺术家的主观随意性的美感,而是说由于艺术家各自的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经验的不同,以及艺术家各自的审美理想的不同所形成的各自有异的美感.但是,由于艺术美与生活美(包括自然美)都是美,所以它们就有着共同性的一面.生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16.
企业美论三题马国雄企业的美根源于以人为本当今的时代,人们不仅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而且欣赏属于社会美的企业的美。人们逛商店不仅仅是为了购物,同时也是希望到一个环境优雅的商店里从高质量的服务中获得一种充满乐趣的享受,使购物成为一种"享受购物"。有不少人就...  相似文献   

17.
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科学领域。美感和审美的问题,虽然同哲学、艺术,美的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却往往为人们,甚至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这种情况是急需加以扭转的。 为了促近这一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里对我国美学界有争论的几个不同学派做一个介绍。 我国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种观点和学派。 一、主观论的观点(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美是人的观念”,“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是吕荧的看法)。高尔太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哲人开始,人们便触及到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问题,但对艺术美与自然美在价值高低上作出比较,实际上很难得出最后的结论.为此,后来出现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生活美)的说法,其实并非一个科学的命题.艺术美与自然美作为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美,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谁“高于”或者“低于”谁,而是“不同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名叫《美的心愿》。说人都是爱美的,都希望自己长得美,生活过得美。拿穿衣服来说,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还在用骨针缝制衣服的时候,已经初步表现了“人类的本能的美的心愿”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爱美的心愿更是愈来愈丰富和复杂,甚至盲人也希望别人看到他穿的衣服和长相是美的。因此,对于人来说,美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对于文明的人类来说,它更应该是精神世界的丰满和充实、文化生活的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然而,“四人帮”却不顾这一客观的事实,违背人们的  相似文献   

20.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