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积极的起创造和组织作用的因素。由这一因素所决定,历史上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崭新的局面。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就曾被很多学者视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春秋战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虽然没有能够孕育出作为资产阶级分子的前身——“自由的”、有等级的城市市民,并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广阔的政治经济基础。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系伴随封建制的萌发而兴起,又在封建制逐步确立和巩固中得到发展,在封建社会前期的具体历史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墨子都是鲁国人。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保存西周哲学遗产、文献材料最完整、最丰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聘鲁,“观于周《乐》”;《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  相似文献   

3.
一、城市兴起之比较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聚落发展成为夏代的雏形城市——单体军事城堡,再发展为商代的早期城市——宗法等级城市,然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进入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  相似文献   

4.
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不能随便做 也许是因为主要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缘故,我对余英时先生的名著《士与中国文化》①,历来读得最认真的还是第一篇论文《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从中受到的启发更是终生难忘。余英时先生曾说:春秋战国时期,“这时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  相似文献   

5.
《易》是上古之书,其中保存大量珍贵的思想材料;《荀子》是战国末叶之作,是一部总结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典籍。欲研究上古哲学,必《周易》无疑;欲管窥春秋战国儒学之集大成者,非《荀子》莫属。若疏理出从《易》至《荀子》有关“文”之观念的发展转变,可以说是总结了先秦时期对于“文”的认识所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中庸》一书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虽说书中也记载有秦汉以来的社会历史状况,如书中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云云,显然是有秦之后的事。但从整个著作来看,仍应是战国时期的著作,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因此,《中庸》所反映的思想,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本文就从《中庸》论强章出发,来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北方及东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兴起后,商贾及其经济活动就被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有关市场管理的封建立法及落实措施,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参与下日趋完善。总结其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二年末,文痞姚文元控制下的《红旗》杂志刊出广东那位思想史教授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文。文章虽然加上一道“从儒法论争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副题,实质上是用“儒法论争”作代表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去概括当时整个思想领域的斗争,对“百家争鸣”的历史进行一次“新概括”。从此,  相似文献   

9.
《史记·货殖列传》,是伟大的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重要经济著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问题不可多得的篇章。它反映了自春秋战国迄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突出变化和司马迁的进步经济思想,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范例。商品与货币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自然脚步。《史记·货殖列传》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令人嘱目的商品与货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山西饶材、竹、毂、(纟卢)……山东多鱼、盐、漆……江南出楠、梓……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10.
王化平 《北方论丛》2020,(1):16-22,78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1.
论道家诗学对《六经》经典文本的颠覆与解构杨乃乔前言春秋战国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发生时期,勃兴的学术思潮在此汇成了浩瀚的思想巨流,刘欲《七略·诸子略》曾以“九流十家”举证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丰厚。在汇流的学术思潮中,无论是强弱还是大小,无论是共存还是悖立,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何时开始储冰及有冷藏设施?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早在西周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利用天然冰来延长肉类、蔬莱及果品的贮放时间,使其保持新鲜。《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王室设有管理冰政的官吏——凌人,其下有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和吴王阖庐都有自己的冰室。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变革时期,由于当时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了夏日降温和食品防腐的需要,人们非常重视对于天然冰的储存及冷藏设施的建设,现就有关问题略述如次。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在“王官之学”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诗》、《书》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熟悉先秦诸子著述的人不难发现,《诗》、《书》跟先秦的大思想家们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关联。《诗》、《书》文化是先秦大思想家们与生俱来的传统背景,他们从这种背景辐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乌托邦与近代社会主义空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古代乌托邦以春秋战国时期、汉末魏晋之际,宋元时期、明末清初最为活跃,从而形成古代史上的四次乌托邦高潮。 (一)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乌托邦高潮古代乌托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周易”的时代,但形成一种潮流则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为了追寻理想幸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先秦史官与史官文化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从巫祝系列中提升出来是从记事和记言开始的。《周易》一书除了出自巫祝之手外,还有史的参与。入周以后,周公“制礼作乐”,提高着史官文化的质量。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士阶层参加到修史的行列,将史学从史官的手中解放出来。他们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开创了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春秋战国社会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许多角度来说,都仍然是亟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田昌五、臧知非著《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一书,就是推进这一研究的成功之作。作者首先对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并对夏商的有关问题作了说明,在勾勒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变动的历史过程时,作者以“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关系的转变:国家授田制的普遍施行、土地私有制的发生及其特点”为题,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春秋各国土地关系的变革;战国时期的国家授田制;…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音乐学术语"建鼓"一词的产生年代,学者们依据的文献不同,其观点也各有不同.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建鼓一词的各类历史文献记载层出不穷.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国语·吴语>、<管子·桓公问>和战国楚简中的记载最为珍贵,这些文献中对建鼓渊源的追述和制鼓原理的描述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任侠之风兴起于春秋战国,基于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政治斗争的需要.作为政治权利场中工具性质的任侠者应运而生,是任侠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不仅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反映在汉代及其汉代以降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时代.  相似文献   

19.
"史义"是中国古代史学用以表达历史思想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初次提出《春秋》有"义";汉代史学援借《春秋》之义,但又各具"旨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春秋》之"义"遇冷,史义另辟蹊径;隋唐时期,主要是对盛衰兴亡进行总结,后来则要求重建《春秋》之"义";宋元明时期的主流是以"理"审视历代史义;清代在史义方面呈现出朴实与圆通两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变中有不变,《春秋》之"义"始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首要之义。  相似文献   

20.
开封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开封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发展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北宋时代;衰落于金、元以后。历史上开封所处的三个兴盛时期,也正是中原地区运河发达的时期。北宋以后,由于运河的湮废,开封也走向衰落。可以说,开封的盛衰,是与运河的兴废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