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和"范畴有个源起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和"的概念起源之初就有一定的审美趋向,诸子时代,儒、道、墨等诸家对其涵义进行了哲理意义的阐发.儒家论"和",则重于伦理政治的角度,重点讲"人和".道家论"和",多以气言,强调调平阴阳之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点讲"天和",强调只有恪守天性,排除外物杂念的烦扰的专注,才能达于生命精神之"和"的极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魏晋玄学在道家"和"观念的基础上,融会儒、佛、墨等各家对"和"的涵义的阐发,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观念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审视目前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偏重儒家.和谐"思想的总结.而忽视道家和谐思想资jl募的思考,这一特点虽然与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走向相一致,但不能无视.因为,儒家不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而且是个人中心主义的典型.即使有.和谐"的思想,也主要侧重于人类社会的和谐,面这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和谐思想.因此,单纯推重儒家的思想资源.不能对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起到有益的作用.相对于此,只有道家提倡的和谐,才是科学意义上的和谐,它以宇宙为视野.以万物为审视的对泉,既包含人与万物之闻和谐的方面,也合有人际之同协和的层次,这不仅对建立科学合理的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而且对寻找解决今天的环境生态危机和建立真正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也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谐文化八大理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飞 《天府新论》2008,(3):102-106
儒家素来重视和谐,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儒家和谐文化理念包括"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理路、"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与"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儒家和谐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肯定感官的自然本性方面,道家与儒家都承认"自然之眼",又主张对肉体性感官进行节制和约束.儒家的视觉思想浸润在政治道德的价值氛围中,感知外界、体认自我的自然之眼转化为提升道德、净化伦理的社会之眼.儒家的"感官伦理"强调以人格修养和礼教规范来调整、限制和引导感官欲求,使它们符合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道家转向内在,将自然之眼转为内视之眼,从"道"这个处在自然现实之外的最高存在去观照肉体感官,耳目被去肉体化,获得精神性的意蕴."明"被道家用来指向内在,耳目在"自闻"、"自见"中摆脱肉体性的存在,成为指认道的意象式表述.  相似文献   

6.
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儒道两家在价值观方面的实际影响最大。儒道两家有许多分歧 ,但也有一些共识。儒道两家都把“道”看成价值的本体论依据 ,儒家侧重“道之诚” ,以“诚”为终极价值目标 ,道家侧重“道之真” ,以“真”为终极价值目标。由此出发 ,儒家承认形式美 ,讲究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以美比德、以德统美 ,追求中和之美、道德之美 :道家不承认形式美 ,也不承认道德规范的有用性 ,讲究返璞归真、与道为一 ,追求纯朴之美、内秀之美。儒家所说的圣人以诚为本 ,主张超凡入圣 ;道家所说的圣人以真为本 ,主张超凡脱俗。儒家提出“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 ,大力倡导合群观念 ;道家提出“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反对危害群体。在价值观方面 ,儒道两家相互补充 ,共同引导着中国人的总体价值取向。相对而言 ,道家的影响不如儒家大。  相似文献   

7.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庄子"材与不材"的解读,认识到道家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二者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绝对的不可调和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学智 《船山学刊》2014,(2):99-104
儒、道对哲学生态问题有诸多相通之处,然其相异点也是明显的。从哲学生态本体观上说,儒家之根本点是"生","生"体现了儒家对生命本源性的理解;而道家则突出道的实在性、本原性和万物生成过程的自然性。从生态价值观上说,二者都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然其相异之处在于:儒家主张"人为天下贵",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强调"和谐",认为"万物并育"而"皆得其宜";主张"仁民爱物",强调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上看待自然的绝对价值,主张"与道合一"、"人与天一",强调"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谓通过异质物之相生相克,协调"不同"事物达至统一的"和"。世界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需要的是"和",而不是"同",其中,儒家之"恕"道不失为"和"之准则,其"中"道不失为"和"之锁钥,鉴古益今,由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