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汇票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代理变量,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比率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基于2009年一季度至2017年四季度共36个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有负向冲击,且影响越来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银行应创新进行表内业务创新,规避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因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也就具有了外部性。适度的影子银行信用规模对宏观经济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的信用扩张则会带来消极影响。以金融稳定性指标和信用创造功能视角实证分析美国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发现,金融稳定性和影子银行规模之间无论短期或长期均存在非线性关系,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带来金融稳定性的降低;影子银行规模增长对金融稳定性的短期冲击较大且需要更长时间消化冲击带来的影响。从功能视角看,我国影子银行与美国影子银行所表现出的信用创造功能具有一致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因此,规范、引导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促进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外资进入速度明显加快,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持续加深,有必要就此影响进行系统测度,为下一阶段银行业开放政策提供参考。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度量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并建立logit模型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总体有利,有必要继续加快银行业开放进程;经济增长、外汇储备水平、货币供应增长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为正;行业集中度提高、利率和汇率波幅加大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商业银行追求收入多元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性问题已得到广泛重视。考虑银行规模与收入多元化对商业银行安全性的交叉影响问题,建立交叉影响实证模型,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进程中的银行规模、收入结构、资本充足性等因素对银行安全性的影响。发现银行规模对银行非利息业务开展中经营风险的抑制效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应注重资产规模的稳定而非收入多元化程度,中小银行则应重视提高资产规模与收入多元化交叉影响对银行风险的控制效用。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正式银行系统的补充,正成为房地产行业另一重要的融资渠道,其对房价变动的影响和对政策效果的冲击十分值得关注.从测算北京市的影子银行规模入手分析北京市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北京市影子银行规模与北京市房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北京市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与北京市房价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其变动会对北京市房价产生正向冲击的影响,且影响力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银行业成了典型的规模递增性质的产业。经营管理成本的存在,决定了银行规模不能无限制扩张。从银行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立了银行适度规模的数理模型。  相似文献   

7.
由于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银行业成了典型的规模递增性质的产业。经营管理成本的存在,决定了银行规模不能无限制扩张。从银行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立了银行适度规模的数理模型。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安全是金融安全的核心,也是金融监管的核心。为此,从银行内外部治理、一国金融体系的组成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银行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包括银行治理结构、银行业管理体制与产权结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融资结构、其他金融机构与银行业的竞争与互补关系等具体因素;从外资银行和战略投资者的进入、金融自由化、一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监管体系四个方面研究了影响银行业安全的外部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包括外资银行进入、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信用环境、对外贸易状况、对外债务状况、货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等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使金融体系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逐渐增大,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影子银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为防范影子银行金融风险,我国应该完善监管体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增大货币供应量的监测范围;加强金融稳定性监测,建立风险应急机制;适当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2007-2016年的各项宏观经济月度数据,运用季节调整的春节模型对其进行调整,并且以更大的口径测算影子银行规模,再结合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影子银行规模与通货膨胀、实体经济的联动效应.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化.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上行对影子银行的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而影子银行规模与通货膨胀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会给影子银行规模带来持续的正向效应,但影子银行并不能持续地影响通货膨胀;在不同时期内,影子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呈现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新兴经济市场而言,由于众多诱发因素的存在,国际资本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外逃,由此引发国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为此,本文通过对影响国际资本外逃因素的分析,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检验国际资本外逃规模对影响因素变动的敏感性。基于我国1986—2013年相关数据对资本外逃规模进行测算进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资本外逃规模与外国直接投资、人民币币值变动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与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性、银行及贸易信贷规模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其中,除外国直接投资以外的三个变量对资本外逃规模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效应。由此,提出防范国际资本集中外逃,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提高政策性银行效率是实现其市场化改革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文章利用DEA超效率模型测算我国2000-201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效率值,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除了成本管控能力外,资产质量、银行规模、稳定性、资产配置能力和人力资本质量等因素都对政策性银行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收敛性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我国政策性银行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最后,根据相关实证结论提出可行性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金融管制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在管制环境下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银行部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在于其内在的脆弱性。鉴于银行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政府往往会对银行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其目的是降低系统风险以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性与完整性。管制和管制者的存在对银行的公司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引入了管制者(政府或专门机构)而使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结构和代理关系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管制改变了银行外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功能。我们的结论是,管制是影响银行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简单地把银行等同于一般性企业加以分析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随着银行管制环境的变化,银行的公司治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将出现“治理缺口”,并加大银行部门的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用突变理论与随机前沿方法分别对我国1985~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与效率进行测算,然后基于S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效率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具有较强正向促进作用,但稳定性对效率的影响微弱.总结稳定与效率关系的同时提出建设稳定高效银行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各国金融主管机构一直将遏制影子银行野蛮生长作为科学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议题.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影子银行的定义,通过SVAR模型,研究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拉动存款市场、货币供应市场扩大,两个市场又对影子银行的扩张起到加速作用,形成金融市场流动性泡沫;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银行间市场影响十分有限,银行间拆借利率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政策层面科学监管、化解风险、合理发展影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安排是造成银行资产运作效率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机构行政化设置所形成的行政管理影响、机构规模垄断产生的消极经营、巨型科层体系约束力度递减和科层体系对资金利用率的影响。产权结构变革是解决因机构安排造成效率损失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8—2016年我国196家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根据银行体系内部相互借贷网络的结构特征,利用加权无标度网络模型模拟构建我国银行体系的内部相互借贷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银行体系内部相互借贷及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重叠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分析发现仅银行内部相互借贷难以引发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然而加之房地产价格下跌将极大增加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度。通过动态比较研究历年银行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可知,房地产价格变动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可能的安全边界逐年升高。然而,我国房地产市场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仍然不可忽略,房地产调控和全视角的金融监管对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对于银行稳定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视。实证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稳定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实体经济指标与银行稳定正相关;资产价格指标与银行稳定负相关。房屋销售价格增长率、证券市场市盈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银行稳定指数的Granger原因。政府救助和提高直接融资率会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而预算软约束则会增加银行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从主梁竖向挠度及应力、拉索强度、屈曲稳定性、抗风稳定性等的5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当前技术条件下的自锚式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的极限跨径。研究表明:屈曲稳定性是限制矮塔斜拉桥跨径增大的决定性因素,恒活载作用下的主梁应力居次要地位,而主梁挠度、拉索强度及结构抗风稳定性对该结构体系的极限跨径影响很小。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极限跨径的突破首先要解决该结构体系的屈曲稳定性问题。该研究成果可用于双塔塔梁固结、墩支承体系的矮塔斜拉桥的初步概念设计阶段选择合理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20.
识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系统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监督管理,对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应对流动性危机等意义非凡。运用复杂网络理论,采用最大熵法则及阀值法,根据2013-2015年三年间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相关交易数据构建我国银行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并定位网络关键成员。研究发现我国同业拆借银行网络呈现小世界网络模型特征,银行在网络中核心程度与银行现实规模对应;研究中定位了市场中系统重要性银行,并从网络结构特征出发对金融监管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