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莉 《社科纵横》2008,23(5):164-166
本文以近代最有影响的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以洋人语社会文化体系的变迁为参照,分别从社会文化、阐释学、比较文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近百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进行一种历时性的考察与研究,力图对侦探小说这一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种新的、客观的定位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侦探小说是以案件的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领域的小说。学术界一般把1841年爱伦.坡发表的《莫格街凶杀案》作为世界侦探小说诞生的标志,而真正使侦探小说风靡全球的则是柯南.道尔和他的《福尔摩斯探案》。西方侦探小说对中国侦探小说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现代侦探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中国现代侦探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在小说功能、小说题材、办案依据、对官方侦探的评价以及小说平民色彩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吴颖 《社科纵横》2009,24(1):170-172
作为一位出色的“讲故事”大师,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面厄姆·格林的作品多采用将侦探小说、惊悚小说的通俗元素与严肃题材相融合的文本策略,这种创作手法与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相契合,表达了格林对战争中社会、道德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性本质的反思。本文通过解析其“消遣小说”《神秘的第三者》中的侦探小说技巧的使用及侦探故事背后蕴含的严肃题材,探讨格雷厄姆·格林小说创作技巧如何做到“雅”与“俗”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4.
柴红梅  刘伟 《日本研究》2011,(3):112-116
殖民地“摩登”都市大连孕育了众多日本侦探小说家。他们的侦探小说体现了现代性和殖民性的双重属性,揭示了殖民地都市大连“摩登”背后的殖民统治与剥削的本质,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批判,具有一定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黄红生 《探求》2007,23(3):23-27
理性启蒙、市场自由、货币交换、世界交往等现代性内在地包含着走向现代性所承诺的价值目标的反面的潜在趋势。避免这种趋势也就是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代价,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现代性辩证法的直接导向。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遵循现代性辩证规律,把握现代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建构中国的现代理念,解决市场分化与社会整合、贫困与富裕的矛盾,能够自觉地促进现代性在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市民社会具有成长的受监护性、价值的非主导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属性,并在私有财产保护与权力抗衡、自由权利追求与社会公平的重新定位、私法自治与自主平衡秩序、公序良俗与社会伦理基础等方面与私法制度形成了双向建构的互动关系。这不仅奠定了私法秩序的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法治道路的渐进主义走向。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世纪,侦探小说与爱情小说在情节剧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与侦探小说类似的还有西部小说、悬念小说、间谍小说和恐怖小说。爱情小说是从桃色小说开始的,经过轻歌剧式商业剧,发展为系列广播剧和广播小说。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持续生存的基础。和谐不仅要求企业上下之间、内外之间等人际关系的和谐,也要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和谐;不仅要求产品质量与产品价值之间的和谐,也要求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不仅要求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自由和谐,也要求与外部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和谐为精髓来构建中国现代和谐企业。  相似文献   

9.
李向平 《创新》2012,6(2):5-15,2,126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和谐"现象及其概念理解,信仰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乃是其中的关键。中国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方式,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秩序的和谐建构紧密相关。实际上,"和谐"既可以指一种价值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一种信仰方式;而基于某种信仰关系、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权力秩序等层面的和谐建构,则是社会、文化和谐的基本要素。因此,从信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和谐秩序中诸种信仰关系在和谐秩序构成中的具体地位及其作用,有利于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信仰双重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农民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观念转变上。本体性价值是指人生存的根本性意义;社会性价值是指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意义。与全国其他村庄一样,由于现代性因素的持续冲击,辽宁省大古村农民的慎终追远、传宗接代等传统的本体性价值观已经被动摇,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道义观也受到"气人有、笑人无"等负面社会价值观的严峻挑战。随着农村社会流动的进一步增加,村庄的负面因素很可能破坏村庄的团结,致使村庄共同体解体,以至村庄呈现原子化状态。当然,农民价值观的失落也与政策失误,如丧葬政策的失误有关。因此,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要特别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农民价值观建设;同时也要重视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等问题,为搞好乡村治理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行政法的人文倾向具体表现为善法之治、程序法治、参与行政、代际人权、行政人性化等现象与趋势。行政法的人文主义气象既是中国社会变迁之中社会价值转向的具体反映,也是行政法治主义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回归。  相似文献   

12.
论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公共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炜 《唐都学刊》2005,21(1):68-72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存在着社会整合机制的削弱、文化的分裂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与紊乱等现象 ,使整个社会面临着群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公平与效率、和谐与竞争、自由与规范等多方面的价值冲突。对此 ,在价值观教育的取向及其战略选择上 ,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着力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二是注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本位的“新集体主义价值”的引导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之中,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是其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当今中国社会公平理想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内核,也有传统社会公平思想观念的"遗存".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提升和转化,要以传统伦理价值为底蕴和支撑,实现对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接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钭晓东 《浙江学刊》2007,20(4):125-132
若欲对市民社会这一主流语式作一深入研究,须把握几个基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的自治及限度、内涵的多层次与包容性、社会的内涵及该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实证;而其历史变迁又可归纳为三次剥离:与野蛮社会、与政治国家、与经济社会的剥离;其历史发展也实践着市民社会的不同层级概念:描述性、规范性与价值性概念;尽管学术界对中国近代以来是否存在市民社会及中国市民社会的特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影响等问题观点不一,虽然简单套用易导致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扭曲和忽略,但并不意味着不同社会形态间全无共同点,尤其当引入现代性思考维度来思考未来中国发展时,不能说其在中国语境中无意义,市民社会的合理建构是中国现代化须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表现出新时期新阶段内涵更加丰富的价值诉求,她们在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法律地位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自由与独立。由于中国社会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保障知识女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体制还有待完善,因而,有必要呼吁建构体现女性关怀的社会评价体系、社会决策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助推知识女性的价值追求从梦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革命性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性的精神魂宝及其物质载体总和,它理应而且也能够在当代中国发挥历史记忆、政治认同、文化传承、价值导向、经济产出等广泛而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为了使红色资源的这些社会文化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还须对其进行系统的创新性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的民主价值,表现为其所包含的民主精神、民主特征、民主原则以及实际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民主理性与民主文化有机结合的客观成效.优化与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必须着眼于促进这种复杂系统的良性运转,优化民主表达、民主协商、民主参与等民主价值实现方式相得益彰、相互协调的运行系统,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网络等不同领域民主价值有效促进、有机统一的承载系统,完善党内与党际、政党与社会等不同范畴民主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8.
赵辉  张淑华 《学术交流》2005,(2):162-167
汉代的诗歌和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有着对于物欲的赞赏性描写.这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对于奢侈攀比风气的反映,但更为根本的则是礼制作用的结果.由于礼制将物质生活的享受与地位等级结合在一起,生活的奢华也就与人的社会地位、价值和自身人格尊严结合在一起.于是,奢华也就具有了向社会展示个人社会地位、价值和自身人格尊严的性质.因而,汉代诗歌及后来文学对于物欲的赞赏性描写蕴藏着的,是对社会地位、价值和自身人格尊严的追求和替代.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国转型期政治认同问题,需要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视角,也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中关于发展阶段、经济基础与政治发展关系的论述。中国原有的政治认同在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互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阶层分化的大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转型期的政治认同重构必须围绕建立各阶层利益整合基础上的利益认同、兼顾价值取向与工具取向的制度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应然社会价值相协调的价值认同几方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广文 《求是学刊》2001,28(3):19-26
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表现为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而从文化现实层面考察 ,其冲突则表现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追求的文化群体之间。它们既有矛盾冲突 ,又有融合借鉴。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中国文化亦将在新的价值层面开始新的整合 ,这也将是今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