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乡土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国家法对乡土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随着法治进程的逐渐加快,国家法对乡土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乡土社会中的农民的不适应和紧张.法律毫无疑问应当是弱者利益的保护者,然而,在法治现代化的今天,农民的权利保障仍然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位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以贯之的。本文在正确解读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重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位的现状,指出缺位成因,并提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建思路。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万宏 《学术探索》2004,(10):19-21
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就必须以“自由竞争”和“公平贸易”的精神对待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 ,这不仅是“国际通则”的基本要求 ,也是公民社会理念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公民社会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的中国来说 ,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必须致力于公民社会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大家庭  相似文献   

4.
郗彩红 《江淮论坛》2003,3(5):25-28
本文将中国市民社会在现阶段的发展,与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联系,并挖掘了市民社会中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从而阐述了现阶段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治作为人类理性追求社会优化的一种努力 ,本质上是对社会良性运动机制的一种积极探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的确立 ,表现出与社会自治观念的某种契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更为社会自治观念奠定了经济认识基础 ;社会自治发展的第一阶段———社会自治 ,适应于市场经济和产权社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 ,在市场经济和产权社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可采用市民社会自治的形式 ;市民社会自治是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标志 ,当社会由集权时代进入以分权为特征的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体制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小型效能化 ,即要求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政治体制和社会自治体制  相似文献   

6.
汤晖  王兰  万顺福 《兰州学刊》2009,(8):73-76,79
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该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状况,这已达成普遍共识。信任的形成和信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经济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认为信任作为一种文化习性和社会心理取向,更多的是社会建构而非正式制度安排。福山提出的市民社会和社区意识给我们提供了社会地构建信任体系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 围绕现代化发展问题, 在知识界形成了相关论争, 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是市民社会的理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 客观上为我国市民社会的建构准备了客观条件。而研究市民社会的廉正功能, 理清市民社会建构的障碍, 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 仍将是理论界当前和今后必须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它的发展、成熟以及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矛盾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民法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就民法典的制定而言,市民社会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民法典的制定必须同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反过来对于中国的市民社会,民法典的制定又是其构建的具体路径之一。对民法典的研究应当保持科学的态度,既要关注社会现实,又要尊重历史。  相似文献   

9.
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骏 《人文杂志》2003,(3):137-141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这一历史进程的深层底蕴是什么 ?本文正是通过回顾社区建设实践 ,剖析市民社会理念 ,及梳理二者之间的契合关系 ,尝试着回答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 ,笔者指出 ,社区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作为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平台 ,从而完善市场经济 ,发扬民主政治 ,并在终极意义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生活的主要表现形态,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已经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但历史上长期的专制统治和建国以来社会政治生活的曲折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构筑起一系列保障机制,市民社会所具有的良性功能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层和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重要的新的研究课题。新的历史时期,阶层和谐具有新的内涵:突出了公平正义重要原则、体现了利益共享社会准则、强调了融合互动促进作用。其新的特征是:反映了国家主体意志新特征、体现了阶层结构科学新特征、保证了国家全面发展新特征。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阶层和谐奠定了社会制度稳固的基础、形成了意识形态统一的氛围、构筑了社会有序发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基础、以社会保障为支柱。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定的伟大的历史目标."和谐社会"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与矛盾并存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整体、系统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坚持群众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思考"和谐社会",我们就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有信心也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后期的中国经济改革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的经济转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后期,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仍然是一种处在工业化、市场化过程中的初级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既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又要注重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把市场机制的长处和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第三,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契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人的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了生态化技术创新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秉承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构建以道德的基础性原则即"互利"性为出发点的社会生活道德体系,以道德的超越性原则即"利他"性为出发点的道德教育体系,为道德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道德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论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思想在法学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和谐的实现过程及其难点,实际上是如何妥善安排处理好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只有生活在一种公正合理的规则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和谐发展的理论也只有在具体的有规则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是改造世界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目标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共识,在此前提下,如何切实推进这一进程就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找准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之源,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政治发展与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之间有着极大的内在关联性。政治发展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之源,也是其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关系到区域微观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就业宏观政策的导控策略,在调研及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提出政府要加大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就业措施,加大自主创业、大学生要调整心态,主动融入就业市场,高校要适应形势发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与用人单位做好对接服务,要构建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