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念,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信念,也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然而,观念与信念的差别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意识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是人的需要反应机能,是人类的中枢神经反应机能中信息系统司令部的司令“我”,具有基于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记忆、归纳、演绎、推理和指挥身体对外界事物进行主动性、选择性、能动性的反应的内容。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是人脑信息反应系统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我们就必须把意识与人类的生命看成同一体。这就是说,必须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看成是人类与存在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必须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看成是人类的我与我之外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相对,是认识的主体,客观是被认识的对象;人类生命中的我就是主观意识,主观意识之外的就是客观存在;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惠芳 《人才瞭望》2008,(1):36-38
在客观世界中,绝对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别和对立,物有物的特性,人有人的个性。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系统中能动地形成了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它们构成了人的个性。在一定意义上,创新能力强的人必定是个性获得良好发展并得到尊重、充分发挥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自主创新对人才个性的发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个性的充分张扬又为自主创新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和必要的条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短信平台     
《人才瞭望》2009,(7):108-108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  相似文献   

5.
黄晓宁 《人才瞭望》2008,(12):90-91
人力资源的特征及人的发展均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灰色系统理论则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功能上去考察事物的相互联系。灰色理论的建构是以人与人之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依据,以模拟、比较为手段,以灰色理论为逻辑,并将灰色理论引进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研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文物是由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历史性特点,有极大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标准是对行为及事物的规范,是衡量及判断行为、事物的主要准则。打造文物保护标准体系是文物保护建设的迫切需求,是保护历史民族记忆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文物保护标准需注意的几点问题,分析如何打造文物保护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7.
主语表示由谓语论述其特征的事物,在语法上不从属于句子其他成分。主语属于语法范畴。主体即动作发出者或状态承受者。主体属于语义范畴。主语与主体的表达是多样的,交叉的,不易辨别。  相似文献   

8.
狄德罗指出:"知道事物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苏格拉底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学生都有利用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关键是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组织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变革从表面上看是组织的再设计,是组织硬件的重新组装,但实质上组织变革最终是对人的观念、工作行为的变革,人既是变革主体也是变革对象。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的、起主导作用的特殊生产要素。是企业各项工作的主体,当然也是企业组织变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从存在主义异化观到自由观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在荒诞的生活条件下,人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都发生了异化,于是人们感到孤立、无助、绝望、毫无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主义又强调人的自由,要求人用一系列的选择、计划、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1.异化的界定
  所谓异化,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的现象。当这个主体是人本身的时候,那么,异化就是人给自己树立起一个自己最终控制不了的反对势力,导致人性的变形。  相似文献   

12.
张永鑫 《人才瞭望》2006,(10):90-9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狐狸都乐意跟狐狸呆在一起。如果你是想要成功的人,那就应该像磁石一样麓展你的魅力,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把那些与你思想一致的人和事物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  相似文献   

13.
感觉所指的是人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而认知指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一个人对认知都有不同的看法。感觉是认知的根本,认知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感觉和认知对于声乐演唱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正确的感觉、认知的逻辑思维才能够为观众带来较好的视听作品。  相似文献   

14.
王仁 《人才瞭望》2009,(10):50-50
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准确预见事物的未来,料事如神。他们分析形势的能力强.能综合各种信息正确预测未来。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中,明确地把对写话有兴趣摆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习作最重要的内驱力。要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起步?我认  相似文献   

16.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8,(12):1-1,4-6
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人,都是人干出来的。人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综合反映,构成素质,有立场、观点、善恶、优劣、动静、演变之分.不可一概而论。天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人也不例外。但变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静态的变动;看起来不动.这是表象、是相对的,其实内在无时不在变动;另一种是动态的变动.有时显现,有时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兴趣简单来讲就是个体在认知事物或者是从事每一项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即面对这一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积极性。兴趣的高低对于认知事物、从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对待这一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就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对生活、学习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届时我们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游戏化的方式是激发幼儿阶段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决定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解读,将经济因素视为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存在,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会演化成宿命论。社会历史本就是自觉的人的活动的展开,是主体和客体辩证作用的结果。只有把社会发展各因素当做一个整体,把人也纳入其中,才能破除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绝对对立。  相似文献   

19.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8,(5):1-1,4-8
宇宙事物千姿百态,发展过程中,干变万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绝对不变的事物未之有也。任何事物,总是随其内外关系存在矛盾的斗争与统一,此消彼长,由不平衡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螺旋运动,由甲状态到乙状态,由不合理到比较合理,由低级到高级,贯穿事物演变始终。实际上是无始无终。永不停息。易理精髓、  相似文献   

20.
公共事业的管理主体内容主要说的是不以盈利作为发展目的,按照法律的相关标准要求对社会公共产品生产以及公共秩序安全性问题进行管理的一个组织。它具有一些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法制性的特点。依照相应的行政手段有效推动活动的管理,可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分为社会性、公共性事业管理组织与行政性公共事业的管理组织,本文就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界定与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希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