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早年"彭宇案"的影响,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崩塌,社会道德滑坡严重,公众的主流价值观缺失等,致使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路人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国必须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相关制度,以求走出"扶不扶"的困境,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灾后重建工作包括物质体重建、心理重建、生计重建、社会关系重建等多个层面,社会工作者强调社会关系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灾后重建中社会工作助人关系的性质与定位,并从价值观、助人者特质等方面做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助人思想共有两大类五种,其中有三种是以助人为手段的思想,它们不适合作为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来源。另外两种是以助人为目的的助人思想,它们适合作为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来源,但它们对目前中国普通人的影响力比较小。这种情况会导致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建设出现困难。这种困难的应对方法有加强专业培养中的价值观教育、对社会工作者进行道德筛选和在全社会进行道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广州社工在"5·12"灾后恢复重建中链接资源和组织"映秀母亲"刺绣小组的案例,试图说明在灾后重建的独特社会文化环境中.社工之所以同时扮演资源链接者和社区民众同行者的角色,这与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紧密相关.社工在面对灾区民众一无所有及救灾物资分配不公平的现状时,必须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尽力将最宝贵的资源链接到最需要的人群中,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社工最基本的救济式助人行动(救助).但另一方面,从社工自助的理念出发,单纯从受助的角度从事社会工作,只会强化社区民众的依赖性,弱化受助者的能力,增强社工的无力感.而完整的社工助人自助更应该从自助能力建设的视角深刻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文章先从理论上澄清助人自助与能力建设的关系,然后运用具体案例详细地阐述广州社工如何通过与社区民众同行逐步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  相似文献   

5.
在罗马法传统理论与自然法学派观点里,贪腐是对社会公正的破坏,是一种反社会契约的行为,而公众的道德力量会对不公正作出价值判断,这种公共理性在当前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为网络反腐。罗尔斯整合的社会契约理论构建了公众关注社会公正到正义的修正,而斯密却引入了"中立的旁观者"来警惕和审视"民意暴力"和"小众关注",网络反腐可能侵犯其他公民隐私权及名誉权等。网络反腐中的侵权行为有着其特殊的行为构造,其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均有侵权生成的原因。从"中立审视"的角度可探寻网络反腐中规制侵权行为的四个理论依据。必须从意识、制度、法律、总量四个层面来规制网络反腐中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我居家养老赢得乐趣多多,其中之一是来自帮人助人! 首先是帮老伴.老伴腿脚差还爱犯胡涂,所以买菜散步去医院我都得陪着.另外还有"三帮"就是:帮厨(洗菜、和馅、刷碗等),帮看(指看京剧昆曲等电视节目),帮待(帮她接待娘家人和老同事、老朋友).这"陪与帮"颇有好处,可以说白发伉俪之间陪出了理解,帮出了快乐,陪帮出了感情……  相似文献   

7.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探讨土地意识观、土地伦理观和土地道德的有关问题,指出土地道德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公众的土地忧患意识,提高人类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等。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对于公众的道德实践水平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偏差,即不恰当地拔高了公众的道德水平,从而造成了民众在很多社会事件面前的集体冷漠和广泛的道德"伪善"。究其原因,则是主流文化对大众的道德实践水平定位过高,使得普通民众难以企及。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和探究,提出我们应该把社会道德实践的水平建立在社会公德这个层面,重视比较低的强制性或者半强制性的层面,培育大众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9.
对于企业的道德责任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从企业伦理学层面来看,企业具有一定的道德规定性,它主要由其决策及其影响而引申出来,从而公众将企业组织视为道德责任的承担者并非不适当,因为企业可以通过适当安排将其道德责任落实;从经济伦理学层面来看,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这是基于一种正在形成中的现代经济伦理学的要求,也是为实现现代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对企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从文化传统层面来看,应该带着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去寻求企业道德责任的落实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危及公共健康的专利的存在,让专利的合理性及合法性颇受质疑,强化伦理审查是提高专利道德合理性及维护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专利伦理审查面临多重挑战,致使伦理审查流于形式:意识层面上,面临“去伦理化”主张的挑战;立法层面上,立法不完善,缺乏审查依据和标准;实践层面上,审查主体、公众参与及反馈机制不健全。目前可通过厘清观念误区、健全法律体系、引入伦理审查委员会等多种举措来完善专利伦理审查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代工程伦理规范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矛盾与困境,在于人们仅注重于寻求具体工程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对工程伦理规范“应当”的道德哲学依据的分析和研究。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应当”的话语系统表达人在工程-人-自然-社会整体存在中“做得好”更要“活得好”及至实现“好的生活”的努力,以规范、准则的存在样态规约工程行为者的诸多责任。通过对工程实践反思性把握的总结、抽象和提炼,“应当”体现人在长期的工程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积极的工程与人、自然、社会交往方式、存在样式,同时又构成对工程行为者的规范性视角,将“我”所应担负的责任或义务形式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以德治国"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以德治国"就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治理国家.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抓好政治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政,从严治政,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的舆论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文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开发人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多媒体技术,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师.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爱尔维修自称发现了精神活动的基本规律: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具体表现为:肉体感受性是人行动的最初原因;自爱表现为对权利之爱、实为对利益的追求;主张通过立法把人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引到公共幸福上去。他的功利主义对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市场经济讲究个人利益,更要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益救助广告旨在宣传公益救助活动中对弱势群体应采取的人道救助与伦理关怀。我国公益救助广告集中凸现了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公平正义、道德权利等伦理诉求,在公益救助事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维护弱势群体的道德权利、引导社会公众实践道德义务、实现人道救助与伦理关怀的统一、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已成为其独有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都在自己身边砌了一堵道德围墙,只遵守墙内家庭的、朋友的、单位的、熟人的道德规范,而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表现的冷漠无情,对那些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视若无睹.分析道德"围墙"现象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减少此类现象提出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学分制对高校德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不仅从客观上提出了德育观念变革、育人机制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完善的客观要求,而且也以其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为德育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这一创新将从根本上确立其“学生为本”的观念,从而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限制将一些需要法律援助的主体排除在外,这与“应援尽援”要求不符。实践中,河南省一些辖市取消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限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取消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限制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合理的。由此引发的司法资源短缺、法律援助欺诈等问题,可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标准立法、设立公示制度、设置案情审查标准、确定不予援助案件范围、建立援助案件等级优先制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执政党伦理思想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伦理内涵,强调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倡导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工作伦理,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党的干部选拔标准,指出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培育党员干部自觉增强执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公共关系理论在美国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关系引入中国近20年,至今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良性发展。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活动和学科体系,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发展无疑对中国的公共关系研究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沿革论述,析出美国重要的公共关系学家的思想纹路,这不但为人们对公共关系思想、模式和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提供帮助,还有助于当前公共关系业界了解专业理论发展的轨迹,更有助于关注公共关系的各界人士能够从美国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变迁及发展过程中了解、把握公共关系学科的系统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以期对全球化信息时代下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