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诗经》中有《齐风》十一首.诗中很真实地反映出齐地的风尚习俗,保存着研究齐文化的珍贵资料.根据《毛诗正义》所引有关著作的论述,《齐风》大约产生于东周初到春秋齐桓首霸前这一历史时期,这对于相对缺乏文献记载和考古史料的齐国早期文化史研究来说,尤显得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齐风》和前人评论《齐风》材料的分析、探讨,概括描述出《齐风》时代齐国社会的某些文化特点,或有补于齐文化研究. 一、社会风尚《诗经》的结集,与周朝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统治者为了观风俗、知得失,通过各种途径,将大量裹携着民风民俗特点的地方歌谣收集上来,以便“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札记·王制》),这就为我们今天依诗观俗提供了条件.正如清代学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里,傩的常用义项为“驱逐疫鬼”。《周礼·占梦》“遂令始傩驱度”、《论语·乡党》“乡人傩”、《淮南子·时则训》“令国傩九门”和《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所取均是傩的“驱逐疫鬼”之义。古文字学家段玉裁指  相似文献   

3.
《诗经·国风》中的诗歌多与当时的民俗存在紧密的联系 ,广泛反映农事生活、精神生活、民风信仰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个性。风诗与风俗的关系是直接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诗经·国风》的风诗大抵与自然环境和君主教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剑南诗稿》卷3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一诗,反映了陆游在四川与“吴太尉’交游的情况。但是,陆游在诗中却并未说明“吴太尉”到底是何人。朱东润先生作《陆游传》时,依据《宋史·陆游传》,将“吴太尉”定为“吴挺”。《宋史·陆游传》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吴磷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  相似文献   

5.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早在1846年英国的汤姆斯(W.J.THOMS)将撒克逊语之“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成为民俗学的代名词,这个词后来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1913年周作人由日本将这个名词引入,特别是1922年他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正式使用了“民俗学”这个术语,于是逐渐在国内“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而落户。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已有民俗的记载。在《礼祀·缁衣》中所云“彰好以示民俗”,表明了古代人已经有了民俗这个概念。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宋代…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郭绍虞先生的《中国代历文论选》对“诗言志”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涛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日:‘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  相似文献   

7.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张正明民风,即民间之习俗。山西民风,是在山西这一特定区域形成的风俗,具有独特风格。本文试就明中叶以降山西民风的变化作一探讨。一山西东处太行,西接黄河,北则大漠,素称用武之地,距京师仅数百里,实其右臂。《诗·唐风》传:山西“土瘠...  相似文献   

8.
“民俗”,指民间的风俗与习惯。它的英文原字是FOLKLORE,意为“民众智识”。这一概念,本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氏于一八四六年所归纳,是用来代替旧名“民间旧俗”的。民俗的分类有数种,但主要的可分为“传袭的”与“心理的”两种。传袭的民俗较多,如习惯,仪式,信仰等。所谓传袭,主要是指继承祖先的行事。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文明和新知识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说:“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古文观止》云:“观人风,谓观民俗之善恶也。”《辞源》释“人风”为“民风、民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第五册语文教材则解释道:“‘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作‘人’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注评》亦作如是说。对上述说法,我们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无形心意民俗(民众精神文化)的词条进行分类探讨,其中包括民间知识、民间信仰、宗教、迷信,以及民众的伦理观、道德观等,兼及部分口承民俗——传说和谚语,是通过文本民俗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1.
尽管现代民俗学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可是,世界民俗学家一直未能建立起民俗学的理论体系,以至“民俗学是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了世界学术界一个越来越大的疑问。一门学科的地位首先是由完整而独特的研究领域所确立的。民俗学涉及行为层面的风俗、信仰层面的俗信迷信、语言层面的  相似文献   

12.
刘颖 《兰州学刊》2006,(3):81-83
民俗学之“民间”是一个包含文化地域与民众群体两方面意义的概念,它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含义又有所发展,其中表示群体意义的“民间”即“民”是第一义的,是构成“民间”的基础,因此“民间”取决于“民”的界定,而民俗学史上不同时期对“民”认识的不同造成了“民间”的非稳固性或者说流动性。作为研究“民”和“俗”的一门学科,“民间”是民俗学的本体,甚至可以说是本源,“民间”问题是一个贯串民俗学史的基本问题。不仅如此,民俗学之“民间”还意味和象征着民族固有的深层文化,并以母体的形式向表层文化输送养料。  相似文献   

13.
由我国民俗学界学者冯桂林等同志撰写的《中国名城汉俗大观》一书,即将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本书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北京、天津、开封、太原、西安等国家命名的十大历史文化名城的汉民族风俗为主,并突出都市文化色彩,经三年之久撰写而成。全书所用资料主要来自古城深巷,民居小院,耄耄老人及丛林道长等不见经传的民同采风和社会调查。每城为一篇,每篇分设家庭,生产、饮食、装束、住宅、用具、交通、岁时、仪礼、交际、信仰、娱乐、方言等若干民俗领域专项。本书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对我国汉民族风俗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整理,第一次对我国近、现代汉  相似文献   

14.
正当风和日丽、万物勃发的辛巳年四月 ,山东的年轻民俗学者刘德龙、张廷兴和正在北师大访学的叶涛来看望我 ,并送上一部他们的近作《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书稿 ,请我审改。说实在话 ,我对山东民俗学会是赞许有加的。这些年来 ,全国民俗学界的同仁们都高兴地看到 :山东省民俗学会队伍团结 ,学风端正 ,积极进取 ,近十几年来几乎年年举办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学术活动 ,并且多次承办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 ;他们那里主办的全国唯一一份《民俗研究》,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越办越好 ;山东是以民俗学会为主最早撰写完成《山东省志·民俗志》的省份之一 …  相似文献   

15.
唐代福建的教育与科举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福建经济和文化开发的重要时期。福建的人文教育活动也在唐代出现转折,从唐中叶以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为宋以后福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辨正建中(公元780年)以前“闽人未知学”的旧说入手,追溯李椅福州兴学、陈元光父子漳州办学活动,进而分析常衮来闽以前福建极少进士及第者的原因和唐末科举的兴盛情况,以期对福建早期的文化开发有较明确的认识。一凡是涉及唐代福建文化教育的论著,必然要引述《新唐书·常衮传》中的一段记载:建中元年,常衮任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钧礼,观游燕飨与焉。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关于常衮在福州兴学这件事,《新唐书·欧阳詹传》也有类似记载:“及常衮罢宰相为观察使,始择县乡秀民能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近若干年来,在我国又十分活跃起来,这是十分可喜的。其原因大概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治形势的好转,许多人文学科的学问重新被人们所重视;二是说到民俗,人们对一些民间风俗感兴趣,更自然地把民间风俗和民俗学等同起来,二者界限混淆了。在此先把二者区分开来:“民俗学”是外国学问,它的原字是(Folklore),是一八四六年英国人托马氏(N.G.Thomo)所创造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学术名称又与德文(Volkskude)接近。它包括的研究范围,大体是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流传习俗等等。其范围的广狭,在欧洲各国解释也不尽相同,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七十年前,刚  相似文献   

17.
刘镗《观傩》与傩舞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芮传傩祭山,只能说明汉代江西就有傩祭活动,而现今广泛流行于江西,以舞蹈为主,具有故事内容的傩舞戏。究竟产生于什么年代?这确实成为人们极为关瞩的难点,近几年来不少同仁作过探索,但孰是孰非,各说不一。笔者在查阅《江西诗徵》时检得一诗,为论述方便,全文抄录如下: 刘镗,号秋麓,南丰人,壎之叔父,高年隐居著作不倦,尤长绝句。曾元伯刻其遗吟,以绝句为首,其书不传。《观傩》:  相似文献   

18.
章军华 《东岳论丛》2006,27(2):163-165
江西抚州的青蛙信仰起源于古代星相学,是先民对西方白虎七星崇拜与对北斗七星崇拜混融一体的民俗反映。唐末宋初兴起的江西风水术学说消解了古代星相学中对西方白虎七星的“破鞋”拟物形态,以“大将军”与“蛙”形等拟人与拟物态形式重构了白虎七星中的“奎星”形象,重新赋予它驱疫与主文章等的占卜意义。宋末时对北斗七星中的“魁星”信仰开始从西汉以来的“奎星”信仰中分离出来,在拟人与拟物态上继承“奎星”的青蛙将军形象特点,又开始重构“大鬼”式脸谱形象,并最后定格在青面獠牙的鬼头式傩俗形象,成为抚州的科举之神,在学宫中供奉祭祀。而青蛙将军形象则由学宫迁移至庙宇,成为抚州民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神祗。由青蛙信仰而演绎的跳魁星小戏内容,成为抚州傩俗与戏剧现象中必不可少的祭祀主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川地方戏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国风》中周、召二南的含义,说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或指“南”为“南国”。如宋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传》下即谓:文王“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成王继位,周公居摄,“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取法后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此江沱汝汉一带,周初本属荆蛮之地,后即为楚之封域。《史记·楚世家》虽记有楚人先君鬻熊曾“子事文王”,故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8):138-146
竹枝词文本以民俗生活为主要内容,采撷方言俗语入文,风格谐趣、形式固定,是我国古代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来源之一。竹枝词的发展经历了从民歌到风俗诗的演变,其早期以民歌"竹枝"的形式流播于世,后被文人发现、记录并加以润色,逐渐成为文本化的"竹枝词"。宋元以降,吟咏风土人情便已成为竹枝词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用地名冠之竹枝词,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另一方面,竹枝词亦被收入地方文献,成为地方文化知识读物。竹枝词保留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料,反映了最为普遍的民众观念,因而具备较大的民俗学研究价值。从梳理竹枝词的发展历史中发现其逐渐被定位为风俗诗的趋势,使得以竹枝词为中心的风俗诗为民俗学所重视,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为民俗资料库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