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明一代诗文式微,科举制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士人进士及第前绝少涉猎诗文;其二,科举制度下文士写诗作文颇为尴尬;其三,时文流弊浸及诗文写作。当然,这主要就成化、弘治以后的情形而言。成化、弘治以前,情况稍好些,因为明代科举行文程式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对诗文影响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
科举法与科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举法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出发,认为科举法设计了一套考官之间、考生与考官之间相互监督的制度,具有重视程序建设、相关规定严密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重视礼在科举制度中的价值,道统与法统相统一、公平性等特点。科举法与科举制度关系十分复杂,它是科举制度的护航者,但在一定情形下也与科举制度的目标相冲突。  相似文献   

3.
学校、科举制度是明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对教育制度、取士方法、官僚构成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与学术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明代的学校、科举制度作为高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下的产物,以绝对统一的程式取士,禁锢思想,形式与内容上趋于僵化贫乏,不利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形式的发展。但同时学校、科举制度的推行,读书人数增多,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产生积极影响。首先 ,明代政府选官制度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做法 ,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 ,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 ,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人流入绘画的队伍中 ,扩大了画家人数的总量。再次 ,考中举人或进士的文人在为官之余的绘画创作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数量。举人和进士加入画家的行列 ,也提高了画家队伍的文化素质 ,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沈阳出版社,沈阳110011)摘要:南北分卷问题是明代科举考试在地域科举名额分配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洪武年间开始的南北榜事件到此后的南北分卷及更后的南北中分卷制度的形成,反映出明朝政府从政治均衡出发,通过对科举会试名额的重新确定和分配,以力求解决这一科考中的录取名额分配问题。对明代科举分卷制的评述和认识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明代科举制度的政治文化意义及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科举取士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即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与三级考试相对应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构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学历资格与选官资格。三级考试之间颇多差异,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关联,尤其在第一、二级的乡、会试中,其各地取解的名额、开科的时间、考试的内容以及服务与服从于科举取士的贡院管理等众多内容,都是深入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必须和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对明代科举制度研究的许多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评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明代科举三考试问题的论述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科举在现实中有着强大的统摄力,在小说中也同样如此.有关科举的内容不仅存在于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情节或小说中,与科举制度本身没有关联的情节或小说,有时也会出现"科举",这可以称之为"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类科举"的情节主要是通过比喻与摹拟这样两种方式实现的,而"类科举"的小说则与小说自身的结构密切相关.这些"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延展了"科举"与"小说"关系的探讨范围.更是研讨小说文体演进的绝佳范本.  相似文献   

8.
作为科举制度的实物遗存,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原始文献。将宁波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和其它版本相比较,从中发现各版本的优劣,以便在利用过程中取长补短,发挥其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代科举制度的民族性主要表现为亚洲部分国家外民族人员的参与性和明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科举考试措施的特殊性。文章对此作了分析, 并指出其利弊所在  相似文献   

10.
越南科举制度持续了八百多年。李、陈两朝是越南科举的开创与试探阶段,直到黎朝才将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从不规范走向规范。黎朝科举的规范性可归结为三方面:其一制度的规范,表现在黎朝科举的固定化;其二进士阶级象征的规范,表现在黎朝进士题名碑的刊刻;其三使者的规范,表现在黎朝进士多以出使北国为任。各方面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黎朝科举制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撰著的《清代科举制度考辨》一书,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所收集的作者10篇研究论文,对清代科举制度中一些具体制度(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宗室科目等)、事件(如封邱生童罢考、清代两次增广学额等)及科举词汇(如廷试)进行了考证和辨析,同时论述了这些制度的建立及事件的发生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清代科举制度考辨》出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科举制度研究逐渐从感性批判走向理性思考,并注重为现实服务。20世纪80年代的科举制度研究多是制度自身内容的介绍考证,或限于状元等鼎甲人物的一般描述,而与科举紧密相关的学校教育、区域研究等相对不足,理论方法比较单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研究理论和方法多元化,社会学、心理学、“中观史学”等理论方法则被逐渐应用,研究范围扩大,科举制度的运作和区域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边远地区的科举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者不但更加注重明清科举与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与现实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宋代科举制度之最为重大的变革,就是彻底贯彻科场公平公正原则.这些重大变革,肇始于太宗朝,完成于真宗朝.首先,真宗朝省试年份依然变化不定,承继了太宗朝无规律的做法,大致向三年一科考制度过渡.真宗朝每次科举取士数虽然起伏不定,大致保持与太宗朝相当的水准.保障科场公平公正的重大举措,都是在真宗朝定型,一共有三项:弥封,誊录,编排.此外,还推出多项防止科举作弊的措施,与上述重大举措相辅相成.同时,宋人科举制度之变革,真宗朝到了阶段性总结的时候了,朝廷前后颁布了《考试进士程式》《礼部贡院条制》等规章制度.真宗朝大体上清除了科场盛行的舞弊作风,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意义至此才真正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成为最大热门课题之一.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科举作为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是适应帝制时代官僚政治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一种选官制度,考试目的就是选拔治世人才。科举制度是"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①"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对维护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官僚政治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②在辽朝,科举制度作为辽朝士人入仕途径之一,在辽朝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科举学”研究开始兴盛,研究者们对科举制度不再一味地批判,为科举正名者不在少数.重新审视科举制度时,应该看到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到某些促进作用,保证了中国文官体制的完整性、连续性,让国家机器可以正常运转;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自唐代以来几乎所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皆出身科举.但科举制度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选官制度,促使中国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普遍的“官本位”心态.中国目前实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又有反复传统“官本位”思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中后期的朋党之争,与科举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座主与门生,同年,同门等官场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伴随着科举制度而出现的,这些关系的产生为新官僚结成帮派提供了土壤。唐代历时最长、斗争最烈、范围最广的"牛李党争"也是由科举取士事件而开始结怨。综观牛李党争的过程,科举的兴废变革始终是双方斗争的焦点之一。在唐代党争中,科场出身与非科场出身的士人相互排斥,相互争权夺利,意气用事,只知维护自己的小集团利益,以派系的观点代替正确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明代科举与文人结社的关系极其复杂。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巨大,而文人结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也会反作用于科举。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登科士子的结社促进了结社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直接催生文社并推动文社发展,三年一次的科考为士子结社提供了契机,而科考的内容和方式对文人结社也有很大的影响。文人结社对科举的反作用直接体现在科举考试的录取上,间接体现则是在八股作文的文风上。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时期 ,因科举制度不能提供洋务运动所急需的人才 ,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都主张改革科举。早期维新派的主张颇有代表性 ,他们注重考试内容的时代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而洋务派开设算学科的举措使科举改革之议付诸实践。洋务运动时期的科举改革为日后科举变革大潮的到来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20.
《钦定学政全书》是一部全面记录清前期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重要文献。由该书可以看出,清前期统治者对科举兼试策论十分重视,随时纠正只重文艺、不及策论的偏向。又严禁学子标新立异,以实行对文化教育界的思想钳制。清代科举关注考试文风,屡以“清真雅正”为鹄。对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清人自己颇有质疑。从《钦定学政全书》的一些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士人精神面貌。作为一部学政“全书”,《钦定学政全书》中还蕴含有八旗科举制度、书院教育制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