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是从一离奇的童话故事入手,来探讨叙事理论。从"叙事判断"、"叙事策略"等叙事功能的分析中,直逼叙事理论不可绕开的"伦理层面",即叙述的真实与虚假问题。就童话本质来说,不会有期待童话故事会真实映衬现实经验;但是,作为叙事理论,特别是叙述者与读者反映批评的关系理论互涉中,会必然强调区分叙述逻辑的真伪。也就是说,如何让读者"信",使叙事虚构的世界逐渐获得现实的性质,既需要"逼智"策略,又需要"桥"的引渡技术,最后让读者从叙事伦理、叙事形式和叙事审美这三个方面圆满抵达童话。将一个关于生死,却把叙述基调定为"小",却小而有"智"的故事,从"嘀哒"传统单一叙述模式拓展伸向时空立体。将读者带进叙事功能思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叙事的仅从作者或叙述者的角度去分析"时间旅行"的习惯思维。也就是说尽管钟表方向只有一个"嘀嗒",但观察者却可以因了自己的处境不一而得出不同的"事件"话语。故事已成为了"话语",在对"话语"的细细辨析中,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2.
“中国风”绘本作为原创绘本里异军突起的一支,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经典更为道地的理解与重述获得了童书消费者的较高认可度。在以重述经典见长的“中国风”绘本中,作为文本重要维度之一的性别书写,整体而言仍然沿袭了传统脚本、文类的性别话语惯习。但近五六年来,“中国风”绘本内部一种标志性的“创新”重述就体现在“性别”这一牵涉最广的身份分划及其叙事中。其主要表现为民间童话重述脚本中颇具“性别翻转”意味的、具有强力量的女性主导者新传奇的缔造,以及文人经典重述脚本中女性视角、呈现女性欲望故事的生发和“超性别/双性同体”文本的增多。这些变化为当代文学性别叙事和“中国经典”的重述拓展了新的思维和疆域,为性别平等叙事增添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话语蕴藉的意义丰富、余味无穷.黄咏梅小说<契爷>的丰富社会话语蕴藉和女性话语蕴藉,是以含蓄的蕴藉形态表现出来的.可贵的是,黄咏梅作为一个年轻的女作家,能够超越女性的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反思女性与历史、社会和时代的关系,在更广阔的背景去考察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精神成长史.从女性性别平等的诉求中,我们看到年轻一代的女性作家对性别关系处理的理性和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耿庆伟 《学术界》2015,(1):176-182,326
在"合作化"小说宏大叙事中,女性虽然参加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被编织在意识形态话语中,但当国家、民族等概念占据叙事中心的时候,作家的女性书写因无法用心灵去感受女性的真实存在导致女性"他化":性别雄化下性别主体的悬置;形象丑化下的性别角色的遮蔽;情爱叙事中的性别失衡。小说叙事中的政治修辞一方面让这些女性形象获得了被主流话语所认同的新社会新女性的合法身份,另一方面又遭遇了主流政治话语任意编码和随意填充,这些女性因自身主体性的缺乏陷入了被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起来的虚幻镜像。  相似文献   

5.
革命与女性的自赎——十七年女性文学叙事的话语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着既对话又矛盾的复杂关系。出于对"个人生活命运的关心",女性文本在自觉认同和完成革命叙事的同时,女性被压抑的性别意识与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一定层面上仍以一种潜叙事方式被建构出来,对革命"正史"与男性话语霸权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构或消解,从而获得了某种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与女性话语的建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身体写作是女性作家以身体作为语言表达自我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在表达女性话语的同时也由于对身体和欲望的展示而陷入两难境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立足于现实的语境和女性性征,并与男性达成和解。女性个人叙事话语、女性美的价值标准的确立与鲜明的女性意识是建构女性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2,(5):103-106
"伪娘"刘著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性别身份的思考。伪娘混淆了自身性别,他们的性别身份不能单纯按照通常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来界定。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来寻求原因,在教育中,女性的乖巧勤奋是黄金法则,社会竞争中的女性特质也被广为认可。伪娘用身体来表演自己性别身份,体现出了异乎传统性别规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女作家迟子建,评论家们更多关注的是她讲述“北极村”童话而形成的鲜明的地域文学特征,对于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却常常视而不见。作为一名出色的女作家,迟子建一直在进行一种女性书写。她不仅用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纯净的乡野声音讲述故事,也在用远离男性理性话语的女性声音讲述故事,这种女性书写绝不仅仅是叙事学意义上的女性书写。除了叙事风格带有鲜明的女性色彩外,迟子建一直关注处于边缘的女性亚文化群体,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而迟子建的女性意识又同那些具有“仇男情节”的女性作家不同,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已经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性别战争,放眼到人类的整体生存上。迟子建的小说告诉我们,生命永远是缺失的,在坎坷的生活中,与女性对立的绝不是男性,而是生存本身。  相似文献   

9.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5,(2):190-195
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以其特有的形象的、生动的影像语言,"真实""自然"的情节叙事,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世俗神话".然而,这种"现代神话"不过是一个"表象的叙述"和"浪漫的谎言",它不但扭曲了女性的真相,也遮蔽了某种社会、历史的真实,因此,站在现代人文主义价值立场,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揭示其虚幻性、欺骗性及叙事背后权力操纵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本相,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0,(5)
随着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日本女性文学的创作理念、题材、表现手法、技巧等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社会性别意识、女性解放思想和人本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女性的心境写作、身体写作、个人化写作,开始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范畴,用"反常"的手法解构或重塑现实社会中的婚姻形式、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妊娠与生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同性或异性之间的性的关系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宏大叙事、国家叙事等重大题材的淡化,因此,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带有"个人化"写作特点的日常叙事、欲望叙事就成为日本女性文学发展的一种经常性状态。这种状态越来越受到男性及男性作家的认可和推崇,无形之间影响到男性作家的写作,悄然改变着日本文坛,代表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从女性史的角度看,这是日本现代女性文学一个突围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