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十分独特的.如果按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它呈现U字型,先下降后上升,先衰落后崛起,至1820年前后由世界的1/3高峰迅速下降,1950年前后达到最低点,仅占不足世界的1/20;从1978年前后开始持续性上升,到目前达到世界的15%,有可能在2030年超过世界总量的1/5以上.追求世界经济强国是中国仁人志士所共同追求的中国之梦.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中国要用"五十年"(指2006年)、六十年(指2016年)实现追赶美国的"中国梦".中国将在不久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毛泽东的中国之梦真的会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2.
从1995年起世界银行开始公布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数据,用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中国GDP绝对值相差很大,难以客观合理地反映中国的真实经济规模.基于这两种方法整合出的一种新算法可以矫正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识偏差,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经济规模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33-42
本文选择1997年1月到2014年10月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美两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盯住美元与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兑美元购买力平价进行比较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下成立,在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则不成立;包含盯住美元与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转轨的全样本下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成立;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依次受到汇率、中国PPI、美国PPI及其协整机制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长期看不影响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成立。  相似文献   

4.
GDP与外贸数据的扭曲夸大了中国外贸依存度及外贸失衡度。GDP的扭曲主要来自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估算的差异;贸易数据扭曲包括:关境统计的重复计算以及由产权问题导致的国际贸易物流与资金流的不一致。对2007年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及其失衡度的重估显示: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官方统计的68.02%下调为31.59%,外贸失衡度也从官方统计的10.13%下调为2.11%。所谓"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国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随着其人均GDP增长呈现先加速下降而后减速下降的趋势,分界点就是刘易斯转折点。跨国平行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刘易斯转折点在人均GDP为3000美元至4000美元(购买力平价2000年国际美元)之间出现。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越了这一水平,但农业劳动力比重远高于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世界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 ,在全球的地位迅速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发展经济、服务于经济 ,依靠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工作、艰苦奋斗 ,使我国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1.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1980 - 2 0 0 0年 2 0年间翻了两番多 ,已跃居世界前列以现行汇率计算的GDP ,2 0 0 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上 10万亿元新台阶 ,达到 10 2 398亿元 (折合 12 371亿美元 ) ,达到全球第六位 ,占当年全球经济总规模 31万多亿美元的3 4 5 %。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按世界银行数据 ,2 …  相似文献   

7.
1992年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按汇率变换比例法评估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以下简称人均GNP)为370美元/人,将中国列入低收入国行列。在同一报告中按购买力平价法披露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人均GDP)为1950美元/人,由此推得中国占世界总产值已达6%,排在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强国。此消息经过西方报刊宣染,立刻震惊了世界,也震动了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经济实力的习惯看法。因为从统计学的概念分析,GNP是指拥有产权的一国居民一年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  相似文献   

8.
传统学说认为,两国的物价水平或相对物价水平决定购买力平价.劳动成本平价理论把物价归因于生产成本,考虑到劳动是生产成本最重要的因素,两国的购买力平价转化为由两国的劳动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决定.本文以此为基础,考察了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认为官方制定的名义汇率偏低,导致我国GDP、人均GDP美元值偏小.当前存在的许多不定因素可能导致人民币短期贬值,但从长期来看,名义汇率应当向购买力平价决定的均衡汇率回归,因此人民币始终存在内在的升值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如何缩小与美国GDP相对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鞍钢 《学术界》2007,7(6):7-17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在两代人的时间内使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后来美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中国在1978-2006年28年时间使人均GDP增长9.7倍,其人口规模远大于英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中国从一个世界人口大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GDP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在过去30年(指1975-2005年),中美之间的GDP总量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反映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追赶型"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追赶美国,既要继续缩小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又要准备超过美国经济总量.通过改革开放,释放大国潜力,中国经济总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已经是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实的经济条件很难满足购买力平价所要求的全部假设前提,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后不断有人对其提出修正与扩展。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成本理论、工资成本汇率理论、有效市场论与长期汇率决定理论。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的国情对购买力平价提出了四种拓展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