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伊尼斯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理论奠基者,其传播理论主要由传播偏向论、媒介决定论、西方文明危机论等核心观念构成。这些传播观念渊源有自,是在继承前辈理论家传播思想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对伊尼斯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些理论观念的学术渊源和思想谱系,对深入理解伊尼斯的传播理论,给予其合理的学术评价与学术地位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时代展望,自由人联合体是对美好社会的终极追求,基本内涵的差异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存在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自由人联合体关怀人类命运核心议题、"问题意识"与改变世界思维逻辑,以现实利益为基通达路径的承继,成为彼此理论张力的基本呈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渡型共同体本质、包容性时代内涵、相对具体的实践方略则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突出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张力的实践价值呈现为前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启示,为全球治理供给中国智慧,为审视人类解放贡献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学派的境遇以至学派意识的缺失,非常突出地暴露了我们鄙俚之极的学术现实。然而,"学派"共同体机制对于理论和学术创新,对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甚至决定性意义。学派发展的严重滞后是我国整个学术界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地方高校学科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学派"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成效,具有其他"学术共同体"模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培育和发展学派是地方高校在学术影响和学科建设上有所作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郭金兴 《江淮论坛》2007,64(5):5-10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揭示了,新古典资本理论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逻辑悖论。虽然论战的结果是秉承古典传统的英国剑桥学派取得了胜利,但它并没有取代新古典分析范式。新古典理论仍在经济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并得到不断发展。这形成了理论演进中的一个“悖论”,本文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一“悖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巴里·布赞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英国学派或其他什么学派,但却成了公认的英国学派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挑战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经历和建树使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对多元方法论的遵从又使他能与英国学派的学统交融。他的视野和成就使他无论在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界还是在英国学派的理论家中都能独树一帜,同时也使他成为“重聚”英国学派的理想人选。他属于英国学派,但也是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他实际上早已经超越了一个学派的限制,并一直以这样一种方式前行。  相似文献   

6.
以马修·阿诺德、T·S·艾略特、F·R·利维斯为代表的英国“文化-文明”传统和以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共同建构出当代文化研究的完整谱系,而这二者之间的承继与反叛关系,在昭示着文化研究历时性嬗变的同时,亦构成了其理论谱系中的奇异张力.  相似文献   

7.
芝诺悖论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本文认为造成芝诺悖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单独的时间是心理性的,二是由于由感觉形成的连续性的代数表述系统和语言文字的逻辑表述系统二者是不同的。对这两种表述系统的不同看法,形成了数学基础学派中的逻辑主义学派和直觉主义学派,以及二者的折衷——形式主义,而它们都对计算机的运行与组构机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40年代,就理论贡献和时代影响而言,赫斯应该是除马克思、恩格斯以外的一位最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共同体思想是赫斯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类未来社会应是一个自由、和谐有机的共同体。赫斯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深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是在批判地吸收了赫斯共同体思想的合理因素基础上,实现了超越与深化,进而达到对现实的客观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学流派的创生和珞珈法学派的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永平  徐锦堂 《学术界》2006,(1):260-267
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出现大家公认的学派,但不少学科已经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法学界也是如此。所谓法学流派就是指在法学领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比较系统的理论预设、研究进路和基本观点的学术共同体,学派在学术上具有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真理的片面性和深刻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和不惟一性的特征。政治干预学术、体制束缚发展,经济方面的诱惑,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法学学者自觉不够是中国当今法学流派不鲜明的主要原因。文章还对创建法学流派的根据、条件和意义进行了阐明。武汉大学在法学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可能形成在理论上独具一格的“珞珈法学派”  相似文献   

10.
刘艳萍 《阴山学刊》2009,22(1):105-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严整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一体系的科学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品格特征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孙仲 《浙江社会科学》2012,(6):123-128,160
作为史学家,黄仁宇身份复杂、经历坎坷、思想富有原创性.他的历史著述中充满“申辩”意识,这不仅可以视为是为其本人的生存与荣耀,而且可以看做是为古老中华文明的生存与荣誉申辩.然而他的思与行又充满悖论:一方面深切感受到欧美的强大,大声疾呼中国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却经常与“现代理性文化”格格不入.从黄仁宇这样的典例出发,有助于探讨现代华人史学家在“古与今”和“中与西”的张力之间的紧张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犯罪社会学是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分析了后芝加哥学派变量范式霸权给当前社会学研究带来学科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应该重新考虑芝加哥学派情境范式的学科意义,以在量化研究的变量范式之外重新拓展社会学研究中的情境范式的质化进路。通过对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概念、萨瑟兰德的职业窃贼研究以及贝克尔标签理论的回顾,明确指出情境范式在犯罪社会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及其对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球土化、体验经济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土化"观念融合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两个概念,而并非这两个概念所强调的一种冲突和矛盾关系。体验经济正在通过经济渠道和文化渲染不断扩张,合力将以体验为核心价值诉求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二者对于在努力推行"走出去"理念与强调民族产业振兴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文化企业无疑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现实路径选择。此外,还应当思考的是,在"球土化"策略实践中,如何在对文化市场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可或缺模块"的恪守与对"可选择模块"的创新,从而加快适应文化变迁的同时在探索、融合和创新中的拓展"共创型"市场与实现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袁世硕 《文史哲》2013,(1):5-13,165
西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对我国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影响甚大。姚斯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史模式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等均放逐作品本文,过度抬高读者接受的地位,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他们的论证中又离不开作品本文,便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路子,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于孔宝 《齐鲁学刊》2002,(6):115-1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 ,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其中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其主要代表 ,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自的学说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稷下学风  相似文献   

16.
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东学派”一词最早系为黄宗羲所使用,但其时意指“浙东王学”,后经章学诚、章太炎和梁启超等人的不断“构建”,逐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学术谱系序列。而每一次的“构建”无不融入了构建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7.
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悖论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的道德悖论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多为道德悖论问题。道德悖论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其拓展和深入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我国伦理学的理论建设和道德实践,引发多领域的思维创新和进步,提升我们民族的思维品质。因此,其话语权是无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8.
元晓和义天这两位韩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国师,一倡“和诤”,一主“圆融”,这两者其实一脉相承,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但不失佛教的立场。这两者稍有不同的是,元晓着力在和会诸宗内部的纷争,义天重在宏观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是指针对师范生的一门不以英语语言的系统知识学习为目的,而以师范生的英语学习经验为中心,旨在通过各类操作性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的课程。它是一种相对于认知性取向的课程类型,目的在于使师范生对英语学习有充分的感悟、体验和反思,提高师范生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并能用英语实践课程学习的切身体验去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变他们今后的教育行为。探讨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建构有助于调动师范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实践学习的开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