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笛卡儿以“我思”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原则,开创了近代意识哲学,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话语的源头和讨论对象。比朗、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都是在答复“意识是否具有实体性”、“意识是否需要先验主体保障”、“‘我思’是认识还是存在”、“我是自为的存在还是为他人的存在”等问题时展开各自的哲学思想。梳理从笛卡儿直至萨特关于“我思”论题的发展史,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的演进和展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不假借他物)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贯彻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而意见之路却通往“非存在”。真理之路是指: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反是。高尔吉亚认为,呒物存瓠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以被说出。然而.高尔吉亚并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命题。他并不将此奉为真理或圭臬。他这样说,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或者激发哲学去思考存在的问题。西方后来出现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命题。本体论证明说的是上帝的概念蕴含上帝的存在。这难以为东方人理解。说“上帝不存在”,这句话不可思议。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亲在具有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肖力 《江汉论坛》2004,(10):81-83
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的根源在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危机。传统的西方哲学只是侧重于从科学计量的角度来理解“时间”和“空间”。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具有特殊“理智”这种功能的“动物”,因而“历史”也不过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因果系列,由此在经济学中演化出“经济人”范式。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解构,回答了“真正的人性在哪里?”“人到底是如何存在的?”这一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对“人”的理解也影响了一大批现代经济学者,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曾指出:要探讨“存在”的意义,则须将“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的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境域”①。正是通过时间概念,海德格尔将自己关于存在意义的探索同过去的哲学研究界分开来。时间的概念是重要的,它不仅是我们理解工业文明以来理性思维的一个角度,也是理解全球化问题的一个理论入口。海德格尔不是关注时间概念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卢卡奇就曾以历史概念对工业文明中的物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而第一次呈现时间概念的社会历史观意义,恰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分析资本主…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全面的。不同于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三大转向:一是科学化转向。近代科学和哲学分离,近代科学获得巨大进步,哲学模仿科学,追求成为严格的科学,导致哲学不再主要关注给人生提供价值和意义;二是政治化转向。哲学和政治的结合导致哲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哲学化。哲学政治化导致哲学变为意识形态,政治哲学化导致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和享乐化;三是历史化转向。近代西方哲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哲学被看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不能脱离历史时代,结果哲学陷入了历史主义的洞穴。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6.
信息哲学作为一种新兴哲学,在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各个方面都革新了西方哲学,给现代西方哲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重新解释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西方哲学面临很多质疑,乃至出现了哲学终结论等危机。那么,信息哲学能否同样解决现代西方哲学问题?首先通过讨论现代西方哲学危机的现状和相关观点,指出其危机产生的真正的根源、核心问题即对哲学本身的遗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即通过哲学自身的可“通透”性来把握和运用哲学,看清它和世界的关系,然后通过对新兴的信息哲学的分析及其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的比较,指出它存在的“通”和“不通”之处,以及它为何比其他哲学更具有解决危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哲学论坛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了人的现实存在,提出要建立以人性主体性为中心的哲学,即所谓“‘人性’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断言要把哲学基本问题建立在人性主体性上,亦即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并不是前引观点作者“新发明”,而是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人学的变种。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常常把认识看成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运动,这是受“理智主义”的影响,依他看来,哲学认识应当从“本质”到现象的直观,研究人的“存在”这个哲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晚年在回首自己的毕生工作时,曾经简明扼要地总结说:“主要就只是诠释西方哲学”。确实,这就是海德格尔。尽管他是从对西方哲学提出根本疑问来开始自己的独创性的工作的,然而,他的可贵却并不在于推翻了西方哲学,而是恰恰在于以之作为~种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从而重新阐释西方哲学、复活西方哲学,并且赋予西方哲学以新的生命。显然,中国美学,也同样期待着‘“诠释”。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文本(不只是文献),事实上,中国美学也是一种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不但千百年来从未枯竭,而且越开掘就越为丰富。因此,越是能够回到…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西方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就一再被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以科学为核心的整个西方现代性文化“合法性危机”的日益严峻化,这个问题遂再一次彰显重要性。主体性问题始终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展开的各种论争无不与特定的主体论哲学背景密切关联。本文试图批判性地考察西方哲学中几种典型的哲学主体论及以它们为基点形成的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几种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作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基本见解。原子主体论及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产…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程已逾百年,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近几年来,在全球化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哲学工作者又一次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在这个问题域上,显然,这与对近一个世纪来西方哲学出现的危机和中国哲学现代化发展之路崎岖坎坷的反思有关。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哲学界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迫切需要通过中西哲学的对话以及现代与传统中国思想之间的融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问题在于如何对话,怎样融通?这恐怕是值得哲学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个问题也理应作为哲学问题访谈的重要内容。张志伟教授是德国哲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的学者,近年来,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论文,比如“希腊思想的起源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知其白,守其黑——海德格尔关于真与非真的思想一解”、“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海德格尔与老庄”、“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哲学:问题与对话”、“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的批评”等论文对中西哲学比较以及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狭义的“语言转向”与广义的“语言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人认为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应归功于哲学上的“逻辑学转向”,如有人说语言的转向“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这一转向的意义在于为哲学找到全新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①这种对语言转向的理解,不无道理,但也不失偏颇。孙利天先生在其《语言转向和语言的辩证法》一文中谈到语言转向的复杂原因时,就暗含着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不仅涉及到从弗雷格经罗素、维特根斯坦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哲学的传统,而且包括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论是没有经过主客关系洗礼的原始存在论。其“天人合一”论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统一论。后者主要是认识论上的“统一”,前者则为存在论上的“合一”。程朱与陆王两派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都存有漠视主客关系和认识论的情况。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反形而上学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程朱理学大致属于前一阶段,而陆王心学则与后者有相近之处。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起了打破旧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把人从抽象本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作用,人的独立自主性被他拉回了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打破形而上学观点,把人心从抽象的理的世界拉回到唯一现实的具体世界中的首创精神,但王阳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与海德格尔那种经过了主客关系思想长期发展之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相比,实有时代上的新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海德格尔如何从康德哲学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作者认为,海德格尔从康德哲学前提出发,引导出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知识论”不同的“存在论”,揭示了康德为“经验知识”的必然性、可靠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说明“知识论”必以“存在论”为前提,才能使其自身得到可靠的基础。作者指出,根据康德的“先验直观的时空观”,时间、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由此出发,海德格尔使时间、空间不停留于先验直观形式,而进一步开发出不同于“诸存在者”的“存在”,阐述了时间、空间的纯粹性在于它们的存在性,论证了“纯粹存在”乃是“经验诸存在者”的条件,亦即“存在”先于“诸存在者”,“存在论”先于“知识论”。据此,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和历史继承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更为普遍的问题,说明了创造性如何表现为说出前人所想说但又未说清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古至今关于人的认识和观点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建构的过程,近代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不断提升和强化了人类的中心意识。以人类为衡量事物存在状况的价值标准,以自我为测定自然变化的意义依据,几乎构成了近代至现代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思想界的主旋律。但是严峻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将人们从蒸蒸日上和前途似锦的迷梦中惊醒,迫使人们不能不对自己以往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其中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当尽后现代思想中关于人的“终结”或“死亡”(福柯语)的论述。所以,通过对西方哲学思想关于认“人是万…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哲学被一分为八。有名无实的一级学科与各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不合理划分,使中国现代的哲学学科体制呈现出一种奇怪的格局,本来都是在研究哲学问题,但是彼此之间却壁垒高筑、以邻为壑、互不理睬,长此以往,哲学如何承担文明的基础、文化的核心重任?哲学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学科壁垒的痛楚,“打通中西马”的呼声日益强烈。人心思合,但出路何在?这是我们此次访谈所关心的问题。赵敦华教授在西方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领域造诣很高,有丰富的论著出版发表,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研究。近年来,他高度关注中国哲学走向问题的反思,先后发表了“‘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的哲学”、“哲学的‘进化论转向’”、“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研究马克思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正本清源’方案”、“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十个误解”、“中国古代的价值律和政治哲学”、“中西形而上学同源分流论”等重要论文,他提出的“大哲学”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他的“正本清源”、“推本溯源”和“返本开新”的构想为打破“中西马”隔阂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二者是表里关系,语言与存在“同在”。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工具,而是更具体、更实在的语言,是和“存在”“同在”的“语言”。哲学所思、所说的那个存在,是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哲学家”与“存在”同“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真的不是一种理论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而存在性语言,则更需要生活。于是,哲学离不开母语。坚守自己母语的同时,应努力将不同语言的哲学思考成果化解,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以海德格尔为界,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海德格尔以前,哲学主要追求“真”;在海德格尔之后,哲学主要追寻“意义”。在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人们是在对“是”的追问中,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学作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到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正形成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西方哲学和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并决定了各自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天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西方哲学在上千年的发展中所经历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和“本体论”哲学的“瓦解”与“形而上学”的“终结”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既是对西方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也是对中国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肯定与回归。隐藏在“现象学”和“语言学转向”背后的真实蕴涵和哲学精神,则不仅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和现代性提供了最好的论证,而且也为中西方哲学的会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是对当代西方哲学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思想潮流,本文力图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背景之下,综合考察其在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发展”的特点。在科学的历史发生这一问题上,比较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两位现象学的代表人物科学观思想的异同,借此显示出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与古典哲学既有继承和坚持,又有重大超越和发展的复杂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人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在经过了 2 0多年“恢复马克思哲学真精神”、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返本开新”的阐释和解读之后 ,对第一个问题我国哲学界已经在学理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且基本上达成共识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可是 ,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 ,哲学界却出现了以王南的“现代实践哲学”(或“人类学哲学”)和高清海的“人学”为主要代表的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路向。这表明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属性问题 ,迄今仍悬而未决。笔者认为 ,“现代实践哲学”论与“人学”论是内在一致的 ,二者实际上指向的都是一种“价值论哲学”。将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无’之辨”(即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论问题”)和以“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哲学”为标志的现当代西方哲学联系起来 ,表明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确认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论哲学属性 ,是时代给中国哲学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价值论哲学 ,就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合理解答 ;确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 ,其意义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