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曾经相信善的力量和道德理想.后来疾病使这一信念受到严竣考验,开始了道德批判.尼采道德哲学的新意在于把道德和"善"作为问题的形式加以提出和检验.他通过自己的苦难与不幸获得了对道德的新认识:善人也会受到良心之苦,良心也会起来反抗善;爱与怜悯的背后隐藏着软弱和虚伪.因此尼采批判传统道德,寻求一种更普遍的爱和更高级的正义.当这一寻求长久无果的时候,尼采便为了自我辩护而开始用"超人"学说、"贵族主义"和"爱命运"来进行善的"布道".这就是舍斯托夫对尼采的"心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2.
许林龙 《社会福利》2009,(12):61-61
九月,是个收获的时节,刚参加完由市慈善总会组织的“心蕊工程”资助单位和个人与受助儿童见面会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我的心依然不能平静。来到市慈善总会才两个多月,我就亲身感受到了善与爱的力量,它像是一股清新的空气滋润着我的肺腑,  相似文献   

3.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11,(4):96-100
白桦派剧作家和评论家仓田百三今年诞生120周年。他的代表作《出家及其弟子》问世之后,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中文。《出家及其弟子》提倡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博得了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好评。仓田的《爱与认识的出发》与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究》、阿部次郎的《三太郎的日记》,是青年必读的人生教养三本“座右之书”。仓田的作品多以爱与信仰为主题,带有宗教伦理色彩。当“无理想”的自然主义文学走入死胡同时,仓田的“良心私语”式作品,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激情,为青年们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4.
刘介民 《探求》2008,(4):65-68
《礼记·学记》是先贤圣哲们阐述为师之道的经典之作,它把教育作为“建国君民”之本;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之本;把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基本要求。它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大学之师应为“经师”、“人师”、仁爱之师、善教之师。  相似文献   

5.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青岛画报》2016,(4):70-71
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教师是一个赢得尊重和敬仰的职业,活跃在青岛市教育界的教师队伍人数甚众,他们用爱和敬业精神谱写了一曲曲的动人的育人颂歌。在青岛交通职业学校,有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老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承担起人类灵魂塑造者的光荣,因为爱而执着,因为爱而敬业,他们以无私奉献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成为教育战线上永远年轻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阎芳 《社科纵横》2007,(10):143-144
基础教育是奠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的关键时期,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政治课教学,则是一个不断追寻伦理道德之"真"、思想品德之"善"以及行为举止之"美"的人格教育,因为它所担当的是一个培养一代初步具有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之心,懂得爱家、爱国、爱他人、爱自己的和谐公民的社会责任。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功效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尚中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和"文化确立的"和美"、"和爱"、"和立"、"和达"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历史地维护着民族文化的独立统一性,也责无旁贷地担当着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以"和爱"思想认知社会的多样统一性,化解各种危机与冲突,以"和美"观念引领"真、善、美"社会终极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和立"、"和达"原则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无本质冲突的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伊阿古是莎士比亚戏剧《奥塞罗》中的一个反面人物 ,在他身上 ,罪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反面人物中 ,他堪称最为成功的反面角色。对于伊阿古 ,普遍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 :第一类观点 ,把莎翁的伊阿古说成是一个普通的恶棍。在他们眼里 ,伊阿古要么是个无耻之徒 ,因不受器重而妄图报复 ;要么是个爱吃醋的丈夫 ,因为受到愚弄而要让情敌品尝忌妒的滋味 ;或者说他是个野心家 ,欲置走运的对手于死地。他们认为伊阿古具有非凡的能力 ,而且心狠手黑。第二类观点认为 ,伊阿古恨善只因为它是善 ,他爱恶只因为它是恶 ,他的行为并没有…  相似文献   

11.
我们正面对的社会危机是整体性的,而这个整体性危机与宗教信仰和法律信仰的丧失有关。真正的法治需要人们对法有至上感、可信赖感、神圣感及对法制之于我们人类的自由幸福有可依托感。但是现实情况绝不容乐观。法律自身如何能被“信仰”?法律自身如何能“至上”?法律自身如何能“神圣”?法律自身如何堪承保障人类自由幸福之重任?法治怎能自我完善?法治的完善不在自身乃在对于超验真理的坚信,只有这种坚信才能使人生发仁爱、公义、责任感、使命感,使人类不仅能够制定良善的法律,而且能够忠心地遵从和执行法律,建立善义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共享公义的生活。法治的完善以爱为它的最高价值目标,但法治本身并不能生产爱;惟有以牺牲之爱成全律法的基督是我们真正的自由之源、爱之源,基督的牺牲之爱能够带给人们仁爱的能力,只有这种爱能够胜过世界短暂的利益之争,法治的所有理想在基督信仰里得以成全。法治与基督信仰的完美联结是我们可以向往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智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孔学堂》2015,(4)
亚里士多德将"善"视为目的,成为理性选择的对象。善获得了理性与主体选择性品质,并因此而成为判断性概念。中国古代儒家的善主要指完成、完善与圆满。善或道德圆满的主体是人性。人性至善的过程是自然的。作为概念,善是对圆满状态的描述,属于描述性概念,不属于判断性概念。它缺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爱他个腾云驾雾,爱他个天翻地覆”──情歌泛滥唱不休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歌词创作中的不配王题。闻名于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多少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通过歌曲流传百世。而今的情歌更是把这一主题突出得无以复加。据笔者统计汇集近十多年来流行歌曲的七本歌集,爱情歌曲占了89%,太多太滥。不仅是情歌太多、太滥,而且大多歌词直露,爱得太热乎、太缠绵、太柔情。如《过把瘾》中唱道:“过上一把瘾,拥抱你的心,人生能几载,死了也甘心,爱就爱他个腾云驾雾,爱就爱他个天翻地覆,爱就爱他个轰轰烈烈,爱就爱他个迷迷糊…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12,(4):F0003-F0003
北京市丰台区儿童福利院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国际友人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拥有了一支富有爱心与毒献精神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和大爱之心,“行一份善.献一份爱,积一份德”.倾情关注着孤残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爱心与奉献.使孤残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哲学怎样才是爱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如何才是爱智慧?本文认为,惟有正视哲学自身的性质,正视哲学无用的 积极内涵,才能真实地面对这一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根源于人以何种形式将人 的爱智慧变得成问题。在日常聪明算计中,我们很难找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那种爱智慧。因此, 从爱智慧理解哲学就必须从爱智慧成为问题的那些意识出发来理解哲学及其事业。为此一种 哲学的生活必须从“惊异”、“怀疑”、“在世’、“言说”和“谛听”等存在状态中进入哲学性质的那 种爱智慧。我们时代“爱”与“智慧”的危机呼唤这种智慧之爱。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个永远年轻的话题。爱情缘何而生?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探究过它.结论自然因人而异。其实,爱的本质离不开自爱,情因爱而生,内在的爱外溢为情,即是爱情。自爱并不难理解。自爱就是对自己生命需求。精神理念的珍爱。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甚至要爱护太空,是因为我们爱我们自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命将难以维维。爱环境、爱地球、爱太空的实质,就是爱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一个人说他(她)爱种花、养鱼时,他(她)也决不是对花、鱼之爱,而是对其自我精神的爱。花、鱼只不过是其…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个信佛的朋友,每次去寺庙烧香都要烧四根,而不是通常的三根,理由是“多烧一根,好让菩萨觉得我特别,格外记得我”。大臣之拜皇帝,那份善祷善颂,怕是绝不亚于信徒之拜菩萨,他们当然也希望皇帝和自己的关系与众稍稍有那么点儿不同,好让自己得到格外多的关照和好处。  相似文献   

18.
刘铁梅 《生存》2020,(13):0218-0218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和洗礼,从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长与善郎与中国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在日本近现代文坛上,长与善郎(1888-1961)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他自幼年起,便在其父的训导下,开始学习《论语》等中国典籍,从而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汉学基...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伦理学中,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从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的源头开始,情感因其非理性特征在道德中要受到理性的控制和引导,从而导向善与德性。中世纪突出人的意志,爱成了最高的神性德性。近代发生了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历史争论,情感主义主张道德的基础是情感,奠定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现代伦理学在多维的视角下研究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观点和理论,深化了情感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