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政策、法律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确立以循环型社会为目标的环境立法导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我国循环型社会立法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背景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先进的立法技术和立法理念。在完备的法律体系指导下,日本循环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摆脱了以往国际社会对日本“公害大国”的印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背景,研究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和外交因素,以及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根本动因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生态经济,主要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自从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新的潮流,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做法,推进环境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4.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其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完备.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与破坏为代价的,其生态成本非常高.只有推行循环经济,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有路可寻,而我国现有相关立法还不健全,需要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从日本循环经济的立法背景出发,对日本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立法特色进行评述,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其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完备。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与破坏为代价的,其生态成本非常高。只有推行循环经济,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有路可寻,而我国现有相关立法还不健全,需要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从日本循环经济的立法背景出发,对日本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立法特色进行评述,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白皮书》看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日本在推行循环型社会建设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为此,本文通过对日本《循环型社会白皮书》的介绍,探讨和分析了日本政府在建设循环型社会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四点方针。  相似文献   

7.
采取立法以及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是国际上的重要实践之一。本文在概括国内外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动态以及实施立法活动的基础上,对我国正在开展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项目进行了系统介绍。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基本目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及立法所关注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总结了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德国、日本、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虽已出台,但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清理和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启动缺位法律的立法工作、加快地方性立法进程、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等措施加以改进.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借鉴德日两国的成功经验,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分类别的专门法,从而将整个经济活动都纳入循环经济的轨道,为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法律支持.我省的循环经济立法,在基本法规层面,应加快制定<云南省循环经济条例>;在综合法规层面,除现有的<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外,还应制定<云南省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办法>;在专门法规层面,应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相应的循环利用法规.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新、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已不单纯是环境的保护,而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应借鉴德国、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建构科学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制定和完善适用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根本保障。农村循环经济建设是整个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制定和完善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相关法律规范和配套实施细则,尽早建立起一整套农村循环经济促进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循环型农村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受到总体经济水平偏低,自然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层次性不强,全民意识亟待提高,以及价格和成本方面的制约。因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宣传和组织领导,推动全社会参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和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方式开发和利用资源,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原则,实现资源低消耗、生产高效率和污染低排放,达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容,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多个企业以及管理机构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联系起来的链网结构。在明确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及可持续发展系统建模的思路与方法,提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以此原则为基础,建立了评价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范畴的科学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尚不深入,对循环经济外延的界定尚不清晰.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三个基本原则.循环经济内涵是界定循环经济外延的依据,既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废物经济,也不能把循环经济的外延作过于宽泛的理解.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人们可以对循环经济分别做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科学界定循环经济范畴,是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循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只有转变消费观念,才能进行理智消费,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转交消费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使消费者转变观念,树立绿色消费观.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经济,是一条内含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径。循环经济所内具的和谐本质、和谐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城市建设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主流,如何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心的课题。随着循环经济这一新经济形式的出现,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和途径,因此有必要深入地探讨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受益於深厚的理論傳統與顯著的治理績效,合作主義治理價值在戰後得到重新發现,並成為諸多國家(地區)社會治理的共同選择。回歸以來的澳門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革期,在現實需求與基礎條件等方面,均存在借鑒社會合作主義治理模式的現實可能性。因此,特區政府應當不失時機地在《澳門基本法》及其基本政治原則基礎上,充分發掘澳門潛在的制度資源及其精神價值,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從組織、資源、人員等不同方面引導與調節現有社團結構,創設不同層次的組織载體與社會協商對話制度體系,按照理性設計原則分步驟地推進社會合作主義治理模式在澳門的實現。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传统经济形式的创新。国内外学者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均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但是,循环经济从概念界定、规模效益和资源使用,直至管理机制都存在着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和循环经济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系统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也涉及到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纠葛和准公共产品外部性缺乏控制等问题。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资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规模体系,加强监督是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之根本。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条款是基本法的立法技术之一,可以分为法律原则性的一般条款和具体领域的一般条款,维护基本法的安定性和特别行政区问题的复合性是其生成的内在逻辑。一般条款具有保持基本法安定性的自在功能、接续基本法与价值的内在功能、对接基本法和政策的外在功能,但其适用应遵循特定的方式和界限,同时为确保其可预见性需要进行程序性商谈和类型化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