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论民主行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政府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政府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行政理念。以人本行政理念为指导,必须选择民主行政模式,民主行政模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行政模式。落实人本理念和民主行政,必须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引入政府能力的思考框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国政府能力的现状仍然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差距.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政府能力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同时也为我国的政府能力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公共管理是替代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新型模式,它在主体、客体和内容等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内容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个方面,在公共管理参与模式建立中起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当前,应以政治文明为指导,构建社会公共组织、政府低层员工和公众全面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使当前中国的社会存在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自发思想"正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认为,"自发思想"必然体现非社会主义倾向.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持久稳定,就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工人阶级以及其他的社会阶级和阶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为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应建立起以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为基点,建设法治政府和政府绩效管理为核心,政府公务员素质不断提高为保障的政府权威体系。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使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理论或现实上 ,人才资源本身不会自发地为社会创造效益 ,最重要的是如何去使用这一“资源”。本文从政府或国家对人才资源的驾驭和管理及能力建设的角度 ,就人才资源使用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与阐释 ,着重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人才资源使用能力体系 ,并为进一步评价人才资源使用能力 ,初步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亲民型政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建构亲民型政府具备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政府亲民是一个历史范畴,须用辩证的视角观照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下政府亲民的本质、理念和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亲民型政府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其特征表现为重视人、关心人、讲道德、有能力、负责任五个方面。亲民型政府治理活动的着力点在于扩大公众参与、强化服务职能和传播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国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提升政府执行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政府竞争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然而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政府执政人员执行意识淡薄、政策执行制度不健全和执行组织结构不合理。因此需要优化政府执行机制,发展行政文化,提高公务员素质,并完善政策执行的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讲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相反,他们多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这个观点是列宁首先提出的,经过斯大林的强化,前苏联理论界的系统化,最后经过毛泽东更加强烈的意识形态化,成了前苏联理论界和中国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误解。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来没有讲过这种观点,而且在他们的许多重要著作中反复论述过与此相反的观点。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误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行政文化是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式.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也是提升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的关键。我国建设行政文化。在发扬传统行政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应该清除落后的行政思想观念。培养科学的行政意识和行政信念,并且将行政文化制度化、习俗化,行政信息公开化。  相似文献   

12.
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腐败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这说明法制的实行离不开道德的支持,依法行政离不开以德行政.因此在搞好依法行政的同时,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探索新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之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加速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本文通过对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考察,以"城市政府工作进社区与执政能力创新"为主题,通过对政府工作职能定位和社区组织职能复位的讨论,根据武汉市社区建设经验和"武汉883行动计划"的要求,分别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探索了怎样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为正确认识我国行政体制的弊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要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对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开启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对市场经济突破性的新认识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解放思想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的历史过程,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当前,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区划的组织结构及其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乡级行政区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及其组织结构,就其治理层次、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而言,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各个不同历史时代都有其各不相同的具体规定和具体实际。本文从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区划的古代组织结构及其历史演变、当代组织结构及其基本特点和未来组织结构及其基本走向等三个不同层面出发,系统探讨了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区划的组织结构的历史变迁、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这对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民主自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把绩效管理系统导入行政管理实践,以克服政府失灵,改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效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以及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行政评价体系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换句话说,政府绩效管理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评价体系能否建构。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在行政实践活动中,行政行为失当和行政决策失误还相当严重,故建立、健全行政评价体系应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同时行政评价也是国内行政学界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许可法律制度涉及到政府与市场、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的运作关系等内容,它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行政许可法》①,对我国目前行政许可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宪政社会主义学派是近几年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新政治法学学派,其核心理念是立足中国现实,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内涵宪法至上、公民为本、财富共有、改革开放四大原则,创造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坚持走中国人自己的政治体制改革道路,建设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和宪政民主制度,限制执政者的权力,维护公民人权和公民权利,以宪治政,以宪治国。我们坚信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有现实价值意义的正确价值路径选择,我们决心为创造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9.
法治政府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核,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体系完备、内涵精深,是我们党依法治国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法治政府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措施,也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新时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要加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行政行为公开公正、建设廉洁和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20.
对苦难的自觉意识本身就意味着个体的自觉与自由,苦难的形上意义也因此与美学相关联。魏晋南北朝个体苦难意识得以生成,苦难意识从"类"的政治、伦理向度向"个体"意义向度的裂变,使美学能够真正面对生命个体,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极为璀璨与光辉的一页。然而,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美学路径,随着封建帝国的大一统而出现了断裂,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我们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有必要正视美学的各种可能向度,还美学以真正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