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起自上个世纪下半叶欧洲“印度学”的兴起。一百多年来,种姓研究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种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法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杜蒙(Luis Dumout)把种姓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自上个世纪中叶到1900年为第一时期,即以解释态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1900年到1945年为第二时期,此时期内,解释态度虽然仍继续存在,但许多学者己开始从解释转向描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第三个时期,这是以人类学的实际调查为主的精细研究(intensive studies)时期。这种划分方法未必妥当,但战前与战后的研究无论在方法论抑或内容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则是事实。本文根据所能看到的材料,从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试对这一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种姓制度是尼泊尔社会结构的特点之一。它究竟从何时开始传入以及如何成为尼泊尔的一种社会制度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尼泊尔种姓制度的初级阶段尼泊尔的种姓制度源出印度。作为印度教社会基础的种姓制度 ,把社会上的人按照血统、婚姻和职业划分出不同的等级集团。大约在公元前 2 0 0 0年末 ,雅利安人从伊朗进入恒河平原。在人地生疏的环境里 ,雅利安人形成了一个对外隔绝的社会 ,需要在他们自己和非雅利安居民之间造成一个不可逾越的深渊 ,为此创立了专属的“种姓”。1 他们首先根据皮肤颜色隔绝出白色“瓦尔那”的雅利安人社会集团…  相似文献   

3.
印度教社会是由许多种姓集团构成的。每个种姓集团都自成一个封闭的世界,并都声称在种姓序列中有更高的地位。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社会,种姓社会中各集团间的对立更显著。我们可以从种姓隔离、地位之争和种姓冲突三个层次来认识这种对立。  相似文献   

4.
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今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在印度的六亿八千多万人口中约有百分之八十是印度教徒。他们分属于许多大小不同、等级森严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各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固定的传统职业,集团之间互不通婚。印度人称这种集团为贾蒂或贾特(意即所出生的族姓,旧译阇提),西方人称之为卡斯特(源出于葡萄牙文casta一词,意为种、族或类)、我国向来把它译为种姓、族姓或杂姓。  相似文献   

5.
正种姓政治是印度特有的政治现象,是印度传统种姓制度在政治领域的反映。长期以来,种姓这个最不民主的制度一直以独特方式影响着印度社会。"印度怎么啦?"2月中旬,印度北方比邻首都的哈里亚纳邦发生了持续数日的严重骚乱。肇事群体是一个叫做"贾特"的高种性族群,他们强烈要求享受国家给予低种姓的一种政策优惠——在政府部门招员、  相似文献   

6.
熊杰 《社科纵横》2012,(4):176-178
印度种姓制度历史悠久,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如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印度正在经受城市化浪潮的洗礼。因此,为了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正在快速崛起的邻国,本文试图从种姓制度这一社会文化视角来探讨其带给印度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生平近代印度著名社会活动家、“贱民”运动的领袖安培德卡尔(Bhimrao Ramji Am-bedkar),1891年4月14日生于中印度一个叫穆霍(今属中央邦)的镇上。祖籍孟买省(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因其父在英-印军队中服役,驻扎在中印度,全家随父来到这里。父母皆出身于马哈拉施特拉地区最大的“贱民”种姓马哈尔。其父信仰印度教“巴克蒂”教派。印度的“贱民”(又称不可接触者)是印度教社会中地位最低的阶层。他们从事被认为是最卑贱的工作,如清扫、制鞋、搬运尸体等,印度教徒认为他们是污秽的,不可与其接  相似文献   

8.
一印度的封建社会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是以封建庄园的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中国在解放前,地主是通过租佃等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印度没有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封建庄园,也不同于中国过去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印度封建社会结构的基层是村社。印度是通过种姓制度把低种姓的人和贱民束缚于村社,使其处于依附地位的。在印度村社制度下,存在着两种依附关系。一种是低种姓的人和贱民对整个村社的依附关系。低种姓中的工匠和手艺人要对全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具,如农具、炊具等;或为全村人劳动服务,如理发、洗衣等。贱民则要负责清除垃圾,处理死了的牲畜,或操其他被认为  相似文献   

9.
印度教社会中的婆罗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印度这个被称为“宗教博物馆”的国度里,生活着信仰世界上几乎一切宗教的人们,印度教占据着首要地位;在印度存在着的一系列传统社会制度中,种姓制度占据着主导地位。本文所要探讨的婆罗门,既是印度教的僧侣,又是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他们对于印度宗教和社会历史的影响之巨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宗教僧侣或社会等级都无法比拟的。 本文仅粗略地讨论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这种地位的变化。笔者相信,对  相似文献   

10.
王鸿博 《南亚研究》2009,(2):151-159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法律是英国法律与印度传统宗教法及地方习惯相冲突和妥协的产物。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原来如此》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法律移植过程中,印度教种姓社会内部出现的危机,农民和低等种姓在新土地法的规定下面临的生存压力。通过小说中对两代婆罗门地主形象的描写,泰戈尔运用“不可靠叙述”和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描写,表示了对印度法律改革的忧虑与思索。  相似文献   

11.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有十多个人数较多的民族外,尚有若干个人数多少不等的少数民族。印度官方称这些少数民族为“表列部落”。由于受到长期殖民统治和剥削,这些部落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技术原始,生活十分贫困。独立后,如何帮助他们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是印度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将对印度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印度政府对它十分注意,印度宪法第46条就明确规定:“国家将促进国民中的弱小部份特别是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在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利益,保护他们免受社会不公正(的对待)和剥  相似文献   

12.
王兰 《南亚研究》2004,(1):68-73
种姓制度是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特有的社会制度。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种姓制度形成年代虽然较晚 ,但其历史渊源却与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久远 ,而且具有自己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在现代僧伽罗人的社会生活中 ,种姓制度的作用已经淡化 ,但种姓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中仍然占有一定位置。本文深入分析了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种姓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相似文献   

13.
桑伽姆文学     
在泰米尔语中,“桑伽姆”(sangam)一词的意思很多,但在这里指的是“文学府”或“文学院”的意思。在远古时代,当南印度的科摩林角以南还是一片陆地的时候,潘地亚(Pandya)王国最早的国都就建立在那里,叫做南马杜赖(tenmaturai)。后来,南马杜赖城被大海淹没,潘地亚人向北迁移,定都卡巴塔普拉姆(kapatapuram)。最后,卡巴塔普拉姆也被大海淹没,潘地亚人只得退到科摩林角以北很远的地方,重新建都,即现在的马杜赖城。  相似文献   

14.
Being与系词     
王路 《求是学刊》2012,39(2):37-46
Being这个词在哲学翻译中究竟翻译成“是”还是“存在”,是国内哲学界一直争议的问题.文章认为,being既有“是”的意思,也有“存在”的意思;但相对而言,“是”的意思是必要的,“存在”的意思不是必要的,因此,翻译成“是”更符合being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总第46期至49期)篇名作者期政治·经济 暇口nU1二1孟11一吕,上论印度在世界的地位宗教对当代印度政治的影响中印粮食生产对比巴基斯坦的货币金融体制(上)印度的保留政策和种姓矛盾 84 陈峰君 江亦丽 周洁红李忠林王文宁 高蚝幼口,.,口丹才,‘月了叮口,口1几1占月了,.占O甘今曰6‘,自的J幼甘月毛J性尼赫仓的发展战略和拉·甘地的新经济政策巴基斯坦的货币金融体制(下)印度的娜子生产甫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比哈尔人”到“滞留的巴墓斯坦人”印度当前技术引进的税收政策和措施从新工业政策粉印度90年代经济政策走势印度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历…  相似文献   

16.
佛教“差别”一词,涉及佛教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注意。如果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许应该讨论“差别”中包含的佛教哲学问题。 (一)“差别”一词的表现形式“差别”一词的应用范围,从地理区域上说,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从民族语言上说,分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佛教专用语。黑格尔在《逻辑学》著作中,曾经反复论述“差别”一词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区别一般已经是自在的矛盾”,因为区别既有统一,又有分离;没有统一就不是矛盾,它只是区别或差别(参看《大逻辑》第220页)。他的意思是说,要严格划分矛盾统一的差别性以及  相似文献   

17.
四、那乃 在赫哲族的一系列民族名称中,“那乃”一称为人们所熟知。对这个名称的含义,一般解释为“本地人”的意思。这是因为满语、赫哲语“地”叫做(na)(那);赫哲语“人”叫做 (nai)(乃),它同满语“人”(ni-ja-l -ma](尼亚勒玛)是同一语词。对于“那乃”为“本地人”的这种解释,为多数人所接受。现在,我们想对那乃一称的其他含义,试作探讨。那乃这个民族名称同该旅其他名称一样,都同这个民族远古时代尊崇日鸟的原始信仰有关,是远古时代的观念形态的反映。下面就从那乃名称与神马和太阳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1.那乃与乌鸦 同赫哲族有共同…  相似文献   

18.
古代印度法,指的是从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600年)到笈多帝国时代(公元320年到六世纪末)的奴隶制法,同时它也是以维护种姓制度为核心的种姓制法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法。宗教在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占支配地位。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因此古代印度法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婆罗门教法。古代印度法,无论在世界法制史上,还是在宗教史上,都有其特殊地位,在我国的外国法制史和宗教法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及其发展,又是其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一个人取个名字,一般都是有它的意思和原因的,一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同样也是有它的意思和原因的。这一点,大概古今中外皆然,印度自然也不例外。印度的人名,多与神仙和吠陀有关,印度的地名,则往往同当地的特点、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下半年,在印度北部爆发了一场反对 V.P.辛格政府的保留政策的种姓战争。其来势之猛,涉及面之广,种姓营垒之分明,对立情绪之严重,都是独立以来不曾有过的。一些青年学生采取自焚、服毒和绝食等形式进行抗议,更为这场战斗增添上悲剧的色彩。它使已经被教派冲突所撕裂的印度社会又沿着种姓路线分裂;也使已经摇摇欲坠的辛格政府更为动摇,从而加速了它的崩溃。这场斗争始于8月7日 V.P.辛格在议会宣布实施曼达尔委员会报告之时。该报告建议给印度的落后种姓保留27%的中央政府和公营企业的职位。这引起了北印的大学生尤其是高种姓大学生的不满。比哈尔、北方邦、喜马偕尔、奥里萨、拉贾斯坦、中央邦和德里、昌迪加尔等地都爆发了抗议骚乱。10月1日最高法院判决延缓执行曼达尔报告后,反保留的骚乱仍在北印断续爆发,直到辛格政府下台才告结束。此次骚乱中,有63名青年自杀身亡,另有159名青年自杀未遂,还有不少人在冲突中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