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经济全球化冲击带来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和碰撞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面临着被动摇、被弱化的挑战。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切实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阵地的占领地位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有虚假和科学之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往的学者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 ,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点去理解其所起的革命批判和制度辩护功能。似乎这方面的工作理应由专门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去做 ,而专门搞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大多从哲学本身的角度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却很少把它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去阐述 ,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功能研究的理论空场。本文尝试通过与旧意识形态的比较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全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主体广泛性、速度及时性、过程互动性、内容复杂性等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一元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理论性形成了挑战。同时,自媒体时代也为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领导力、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带来了机遇。加强和改进自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需要实现传播模式由以“单位传播”为主转为与“社会传播”相结合,传播内容由以“理性传播”为主转为与“感性传播”相结合,传播主体由以“教育者”为主转为与“意见领袖”相结合,传播监管由以“技术删控”为主转为与“法德并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杨海波 《东岳论丛》2011,32(7):75-78
面对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模式与现实情景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挑战,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与意识形态多元化冲突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话语方式的弱化与社会思潮的泛化和强化的挑战;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离的挑战。面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意识形态世俗化的有效接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整、变化与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它有指称"虚假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双重内涵.早期卢卡奇与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虚假意识"的内涵,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认识论转向;而阿尔都塞、齐泽克与詹明信则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的内涵,着力于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转向.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应该是科学性、存在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程度不同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但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把握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系统研究,因而他们无法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工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传导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成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基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强势传播,不断挑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群众所认知、理解、接受和认同,就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大众群体的认知结构与话语特点。对此,可从主体论、客体论、载体论三个维度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传导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成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成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基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位、基本认知及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彰显.意识形态的特征通过其功能得以显现.意识形态结构动态地反映了其特征与功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设与发展,剖析其基本适用、具体适用,分析意识形态之特征、功能与结构是意识形态分析的可能路径.借由这一路径,可以实现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普世价值实质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10.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创立、建设和维护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现代新型信仰形式,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信仰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马晨  雷琳 《社会科学》2008,(1):73-7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的冲击,出现信仰危机和被边缘化的趋势.从它生存的外部环境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时代主题转换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根本性挑战;从它依存的社会基础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等社会阵痛所带来的根本性影响;从它发展的内在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有效性不足的根本性制约.  相似文献   

12.
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一平  张华 《河北学刊》2009,(1):149-152
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增强其亲和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面临边缘化的危机,迫切需要从现实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亲和性,加强其对各种意识形态的兼容、扬弃,扩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和实践活动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派性,彻底的实践和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功能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理论法宝。面对马克思主义所受到的各种挑战,通过对意识形态加以科学的界定,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与价值的实现机制。应明确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人民万众一心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近,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通相近表现在社会理想、伦理价值观、民本思想、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积极的、中性涵义的概念,它是社会得以运行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意识形态的特征主要是从它在社会过程中所执行的功能里产生出来的,从根本上讲,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标志也完全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对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如此强大的社会功能,卢卡奇相关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至少存在两个基本问题:(1)将意识形态的产生仅仅归因于社会存在,这极易陷入一种社会存在的物质决定论;(2)将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仅仅归结为解决社会斗争,作为解决社会斗争的某种手段,这又缩小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0年中,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范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其中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这类研究尽管取得很大成绩,也存在一定问题。随着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确立,应该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作为准则,对该学科进行重新定位和进行新的分支学科划分,进一步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任平 《河北学刊》2005,25(4):30-34
在“马克思主义形态学”研究中,我们决不能仅仅根据文本解读就作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一劳永逸的结论。我们不能将在特定的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中形成的文本结构奉为永恒经典。我们不仅需要深刻地解读文本意义、把握文本理论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深度考察文本赖以出场的历史语境和路径。文本意义、文本理论形态实际上只不过是出场形态,是受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决定的。既然历史语境和出场路径发生了时代变迁,那么,就应当产生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场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仅表现在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上,也同样表现在理论形态的变化上。正是后者, 召唤马克思主义形态研究的出场学视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本质是其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土壤。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必须选取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应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