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写于1889年到1899年间,这个时期,随着俄国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深入发展,随着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不仅体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更加娴熟、更加完美了。所以,《复活》既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也是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巨著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水平推到了高峰,“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近一个世纪以来,《复活》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精湛无比的艺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文学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宝库,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借鉴。本文试图以《复活》为例,把托尔斯泰引起俄国作家乃至世界作家赞叹的“心灵辩证法”这种独具一格的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在晚期闪现了耀眼的光辉。作家在《哈吉·穆拉特》中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使这部作品同代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复活》一样,成为托尔斯泰前期思想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转折点     
1828.8.28列夫·托尔斯泰诞生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19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艺术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文化领域也刻下印记,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末期,托尔斯泰用小说《复活》作为他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复活》创作于1889年至1899年,是托尔斯泰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经历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之后,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先后增删六次才写成的一部巨著。毫无疑问,这是托尔斯泰晚年最成熟的一部代表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基本倾向。认真研究这一巨著,对于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意义,对于了解俄国的历史是有重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陈老师:蓝月,你最崇拜的作家是哪位?蓝月:托尔斯泰!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仅长篇巨著就有三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们学过他的《穷人》。陈老师:你指的是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0年的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吧?他是很  相似文献   

6.
一列宁在一九○八年九月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对这句话中的“善于经营的农夫”,如何理解?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在俄国革命中的政治倾向如何?  相似文献   

7.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已有公论。在现实主义艺术上,他是欧洲几百年、俄国几十年之集大成者。他在小说《复活》中表现的艺术手法;独特有力的讽刺艺术;超群的心理描写技巧;强烈的多层次的对比手法,是他继承前人同时又在艺术实践中勇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认为:《复活》的主人公玛丝洛娃的“复活”与聂赫留道夫的“复活”,殊途同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托尔斯泰“乌托邦式的理想”之产物;体现了沙俄时代宗法制农民的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作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研究的一位,从19世纪80年代起经常研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亲自翻译《道德经》并写了评论孔子、老子的文章。在20年当中所撰写和编辑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理论的著作有近十种。他承认所受到的影响,从孔子来的是“很大”,从老子来的则是“巨大”。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有从儒、道学说中汲取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描写了男女主人公聂赫留道夫与玛丝洛娃的“复活”。批评界对前者的“复活”一直没有什么争论,一认为他复活违背人物性格的发展,只不过是作者"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而己,对于玛丝洛娃"复活"倒是时有争论。  相似文献   

12.
最近《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对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复活”问题展开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复活”有本质的区别,“体现出两种命运,两种归宿”。另一种意见认为:他们的“复活”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应该说都各有不少独到之处,又都欠全面。前  相似文献   

13.
《克莱采奏鸣曲》产生于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巨变、精神探索最为紧张的高潮时期,处于其世界观激变的危机中心,是作家矛盾、痛苦和探索思想、道德问题的极端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克莱采奏鸣曲》就不能完成由《安娜·卡列尼娜》向《复活》的过渡,不能完成向“托尔斯泰主义”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果戈理前期创作揭露生活的阴暗面 ,讽刺和批判庸俗的封建地主和官吏 ,开创了俄国“自然派”。其后期创作努力塑造正面主人公 ,通过人性复活的构思 ,宣扬道德感化、精神革命的主张 ,直接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确立了俄国文学的另一个方向 ,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列夫·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坛崭露头角之际,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便发现了这位作家艺术才华的独特性,是善于描绘人物的“思想或感情借以形成的隐秘的过程”。他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的特点是,他“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在晚期闪现了耀眼的光辉.作家在<哈吉·穆拉特>中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使这部作品同代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复活>一样,成为托尔斯泰前期思想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费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国文学史上,和列·托尔斯泰一起被并称为两座丰碑。在他一系列不朽的长篇小说中,《罪与罚》是最有代表性的名著。它通过性格矛盾复杂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塑造,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俄国的黑暗现实,而且鲜明地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主要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和创作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复杂现象。他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对老子思想非常赞服,其思想主张中也有与老子思想相一致的地方,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俄国的老子”。但托尔斯泰与老子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思想与老子不可能完全等同。虽然他某些对文明、科学、禁欲的观点等似乎与老子相同,但深究之后则会发现,其出发点与目的地都与老子有所不同。托尔斯泰是以悲天悯人情怀为俄国的民众寻找出路,而老子则更致力于为统治者们探求最有效的治国之道,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否定和对禁欲的推崇中体现出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诞生在二十世纪前夜的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十九世纪文学的庄重的终场的一幕”,它比起十九世纪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来,自有其独到的精深处。然而这部蕴含巨大思想价值的长篇杰作的最初胚胎,只不过是部中篇“道德忏悔”小说(《科尼的故事》)。其大致内容是:青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对他人的损害,竟玷污了纯洁的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使她堕入种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一些文章,总免不了涉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评价及其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中的作用,是需要认真理性地深入探讨的问题.《复活》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两面性:一方面抗议俄国的专制制度,反对官方教会,贵族土地占有制,另一方面又狂热地鼓吹"勿兴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