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析尼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性主义道德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性主义道德始终站在肯定"酒神精神"的立场上,批判其张扬抽象理性以贬损真实生命.尼采认为,理想主义否定了身体生命的基础性,残害了生命的活力和创新;其个体幸福主义削弱了人的生命力,促进了人的生命的虚无化;其普遍主义维护了世界的颓废统一性,压制了人的生命的个性化创新.尼采的批判从微观个体层面揭示了古希腊理性主义道德的对抗和异化性质,维护了道德价值取向的现实生命维度;其根本局限在于离开了人的实践性来理解这种道德,没有发现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围绕着现代社会生命教育面临的难题展开了长期的论争,即生命归宿感的迷失与追寻;生命权利和良善顺序的先与后;生命教育职能的分工与合作;管理与教化的分离与融合.为此,必须消解生命原子态存在与群体身份定位的二元对立,还生命以整体性的存在;摆脱"权利生善"与"善生于群体秩序"的先后争论,回归生命价值的超然存在;从美德视角反思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间的生命教育职能划分;深度反思与建构生命教育中管理与教化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我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我管理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彰显人的生命伦理精神,提升人的自我价值,创造人的社会价值,由此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4.
"三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命教育,"三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生命价值,这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生命的根本宗旨具有内在一致性.生命伦理学是"三生教育"重要理论基础,"三生教育"依据生命伦理学理论,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生命伦理观,这可以从生命道德、生命责任、生命价值、生命正义这四个原则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杨茂明 《江淮论坛》2006,(3):121-128
虚无主义及其超越是尼采伦理思想的主导问题。尼采依虚无主义的不同含义把虚无主义区分为三种形式:否定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否定的虚无主义”产生的基础是生命力的衰退,直接的原因是对理性范畴的实在性和至上性的信仰;“否定的虚无主义”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所更替则根源于现实世界对超感性理想不断的证伪,亦即超感性理想的失落。尼采把肯定感性生命的艺术化生存作为超越虚无主义的新选择,其理由是这种生存消解了虚构的超感性世界对真实生命世界的压抑,维护了生命的个性和不断的超越性。这一理论拓宽了分析虚无主义的视角,维护了生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根本局限在于忽略了工具性社会实践对于虚无主义形成和消解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叙述者能否聚焦?这是聚焦概念引入叙事学后出现的新问题.对它的肯定和否定回答形成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学术争论.实际上,这一争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使用不当引起的.虽然争论双方都在使用"聚焦"一词,但各方对它都有自己的定义,双方所使用的"聚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肯定派和否定派在对叙事事实的认识上并无根本的冲突,概念的错位是导致对立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在叙事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丁润生 《江汉论坛》2007,(7):120-123
当代中国文坛1990年代女性"私小说"书写,一直被界定为是以自传、半自传的形式演绎了消费现实中的欲望洪流,对欲望的书写不带任何文化意图,也不带任何价值拷问.采用米兰,昆德拉关于"小说"定义观照,不难发现,女性"私小说"这种文本形态的价值在于:满贮着生命的张力,探究了女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是以国家的法政策为价值判断的.在我国,侵权责任立法对归责原则的选择是法政策考量的结果."肯定说"和"否定说"关于公平责任原则是否是归责原则之争,从法政策的目标选择来看并无不同.而立法选择"否定说",是基于社会现实而采取的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是对<民法通则>确立的归责原则的坚持,是以实现侵害人和受害人利益平衡和法官裁判公平正义为价值判断,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商品学说具有生命诉求的哲学意义,是其区别于古典经济学的关键所在,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包括交换参照物是生命活动的抽象,价值是生命活动所展现的效应,交换关系是生命活动展现价值效应的前提和货币或商品流通对"生活世界"的遮蔽及澄清.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9,(6):21-3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二者又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古典经济学以人的物化为前提,其现实指向是财富的增长;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对人的高度关怀,目的是进行资本主义批判。劳动是对给定存在的否定,通过劳动,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并且在劳动中,人成为历史性存在。价值是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而用于表述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则是人生命的片段,价值就是生命,价值量就是生命的量化,因而价值具有最为崇高的意义,也只有人才配创造价值,但马克思在对价值的终极肯定中同时包含着对其绝对否定的理解。价值的生命属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尊重人,尊重劳动,重视创造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春波 《学术探索》2014,(2):99-102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13.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2,1(5):112-118
立足“一切经过中介”的立场 ,人的生活规定于人的中介。在一般性维度上 ,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之理念、技术、工具等中介与确立人与人关系的制度中介相统一的状况 ,规定着人的生活状况。在日常生活维度上 ,人的日常生活的现实发生、展开与演变 ,归结于人的“自在”中介的现实占有、重复性运用与“如是性”的否定和更替。在非日常生活维度上 ,人的非日常生活是人的原生态“自为”中介非重复性运用的生活表征 ,人的非日常精神生活的差异性 ,规定于人关注非日常精神生活之原生态“自为”中介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12,32(3):43-48
中国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大致是两个层次,一是活命需求;一是体认天理。从形下到形上,由器物直悟天道。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日用器物不仅是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伦理教本,致使生活方式高度伦理政治化。古代中国人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同构的这一形态,肇致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伴随传统文化结构的松动或解体。几乎成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中的通则。休闲在现代生活中愈来愈凸显其重要价值。古希腊思想家将休闲看作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条件,中国思想家也在清闲中思考万物之理,所不同的是思考的内容不一样。休闲在中国士大夫中成为立身处世的境界,发展了快乐人生。未来学预言,未来社会是"闲暇社会",闲暇问题愈来愈彰显其重要性,这是一个富有潜力的课题,值得思想史学者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我国生活方式研究20年来的实践,阐释了生活方式范畴特有的主客体相结合、表征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对现实生活超越的概念特性,揭示了生活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理论建构功能,并对如何实现生活方式研究学科化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冯子振籍贯与生平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子振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曲、赋、文皆负名声。然而,有关冯子振的生平史料却少得可怜,虽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考证,却往往递相因袭,甚至以讹传讹。清代以降,学者多认为冯氏为湖南湘乡人,而据史料记载及冯氏自己的作品,冯氏实为湖南攸县人。至于冯氏之生平事迹,学者们的观点亦是莫衷一是。因此,很有必要对作为“一世之雄”的冯子振的籍贯、生平进行一番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诗学与儒家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09,30(6):85-90
中国现代诗学与儒家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现代诗学关注现实。关爱民众的生存状态;中国现代诗学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中国现代诗学还注重诗歌的社会效果,主张诗人培养伟大健全的理想人格。中国现代诗学的上述品格,是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对儒家文化的入世情怀、中庸的文化立场、圆满至善的人生境界等思想的承续。  相似文献   

18.
邱培成  魏捷 《北方论丛》2003,2(5):102-105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韦永恒 《晋阳学刊》2008,(2):109-112
阎连科乡村小说始终关注农民的生命存在问题,并以各有侧重的主题话语从不同的层面共同对生命总话语进行了阐释,叙写着农民的坚韧生存以及他们的追求和抗争,表现了作家对于农民生存状态和生命本质的思考,揭示出丰富深邃的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20.
刘晨 《阴山学刊》2020,(2):102-106
“形式显示”是早期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现象学方法。关于这种方法与康德所开创的现代先验哲学的关系,学界存在长久的争论。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康德兼有继承和批判,因此形式显示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先验方法,但“先验”这个词在此被重新定义。他沿着先验主义的道路,对传统先验哲学的形式主义作了进一步的还原,最终达到一个原初的实际生活经验领域。总之,形式显示展示了一种非形式主义的先验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