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也是一个缠夹问题“文气”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美学概念。历代不少作家、文论家都论述和推崇过它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把它比作文章的生命。然而“文气”的涵义却历来众说不一,聚讼纷纭。我们拟从“文气”说的提出谈起,考察一下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  相似文献   

2.
清代桐城派文论中的文气论,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桐城开创者的文气论,二是桐城中继者的文气论,三是桐城后学者的文气论。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对“气”作为文章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文气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从文章写作角度对“气”予以考察。上述三个阶段与三个方面,标示出我国古典文气论发展到桐城派文论家手中。其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文气说”以“气”论文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本文论述了“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的演变,并从创作主体、创作功能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文气说”细加辨析。  相似文献   

4.
“文气”论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范畴,作了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对“文气”的出现以及其所具有的历史内涵予以全面论述,指出“文气”的哲学基础乃古代万物之源的“气”,“文气”是“气”之“生命性”在文学观念中的体现。文章并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的角度,对“文气”所具有的历史形态进行了分析,既着重于创作与本文两个层面,也顾及文艺美学的角度,对“文气”的文学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论的“文气”说,源远流长,资料浩繁。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气”说,先须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元气”论有个基本的了解。亳无疑义,“文气”说是哲学“元气”论的一个子系统,它积淀着“元气”论的系统质。撇开“元气”论谈“文气”,必  相似文献   

6.
以“气”的概念来论述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文学评论中,自曹丕首倡“文气”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审美鉴赏评论、创作评论与作家论,使“文气”说成为自成体系的重要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思想。然而,对“文气”这一重要概念,现代学者的解释却颇多分歧,大多认为“文气”即指现代文艺理论所谓的“风格”,如刘大杰、谭家健、炳宸等等。  相似文献   

7.
曹丕的“文气”说历来受到文学理论界的重视,对于它的阐发已较为丰富和完善,但对于“文气”说和曹丕其他文论观点的联系,却较少有人问津;而追根溯源,“文气”说和《典论.论文》中的其他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气”说实际上是文人相轻的根源,是建安文人成就功业的支撑,是建安文人不畏“惧时”立德扬名的动力。从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考虑曹丕的文论观,会对曹丕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韩愈“气盛则言宜”说在文学史上备受称引,影响很大。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人们的认识与评价颇不一致。旧时学者在“尊韩”风气笼罩下所作的种种阐释且不说,时贤论著的评价也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如有的说:“韩愈这里所谓的‘气’,主要指文气,即文章的气势,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志气和精神毅力等在内。”有的说,韩愈这一说法,“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了,以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而来。孟子  相似文献   

9.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10.
“文气”是我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产生和发展无不受古代哲学文化之“气”和“天人合一”的影响,经过历代哲学家、文论家的不断完善,终成独具特质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代散文中的色彩与节奏徐学(一)节奏与色彩是散文创作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小而言之,它是字斟句酌的修辞装饰;大而言之,它关系到文章的布局,对于文气之流贯,命意之突显有其不容忽视的功用。节奏是散文创作中的音乐性问题,也可以说它是中国散文的最大特色之...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章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贫乏的语言常常让人读之无味,产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感觉。习作怎样才能做到妙笔生花,文采斐然呢?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是使文章文质兼美的途径之一。它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平添不少文气,从而产生“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的“天人观”,是其宇宙观(“天人相分”)、认知观(“天地之道”),在价值现上的综合体现,“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性命题。文章在揭示“天人合一”而致“均衡和谐”的多重多向结构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老庄道家由认知“真”(“天”)、践行“善”(“人”)、乃至实现“美”(“和谐”)的内在逻辑与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过去对文气的种种理解,都有一定局限性,只有从整体观的角度入手,才有可能求得文气说的真解。中国古代气论中蕴含的整体现模式是文气说的哲学基础。天、地、人、文之间存在着全息同构的关系,文气说,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整体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创作发生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过程论、创作文本论和接受主体论,表现形式为各种因素的整体性显示。文气流贯、运行其中,将各部分连为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理事扩大会,于1989年7月18日至8月1日在昆明举行。这次会议,代表们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交流,展望了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发展前景,讨论了新会员入会等问题。在学术交流会上,对“文章学史”、“文气说”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文气说”历来是聚讼纷纭、缠夹不清的问题,这次会上有同志明确地指出:所谓“文气”,是与文章同时产生、存在之气,是一种高级运动着的物质性形式,其外化表现为文章的气势和氛围。颇有独到见解。代表们对今后学会的学术研究,也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在研究方法上,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诸如系统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等,只要合适,都可以运用到古代写作理论研究中去;但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应该谨慎,应在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去运用,不可滥用,否则。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6.
孟、荀散文艺术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气”、论辩艺术、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对孟、荀散文艺术进行了比较阐释。阐释表明:孟子散文以“文气”磅礴激越,论辩机智灵活、语言生动精练而见长;荀子散文则以“文气”雄浑雍容、论辩严谨有力,语言质朴富丽而取胜。  相似文献   

17.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气说论古代散文风格,突出推崇阳刚之美。文气说本兼论诗文,但意境、神韵等新审美范畴产生后,诗论偏重于阴柔之美;而散文无论是理论概括描述还是具体批评阐释,对阳刚之美的崇尚都处于压倒优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古代散文注重传经明道,要求以浩然之气去打动人;古代散文理论的风格美与审美理想一致;古代散文理论受禅的影响小,文气说中很少有禅学成份;与贵阳贱阴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气说论古代散文风格,突出推崇阳刚之美。文气说本兼论诗文,但意境、神韵等新审美范畴产生后,诗论偏重干阴柔之美;而散文无论是理论概括描述还是具体批评阐释,对阳刚之美的崇尚都处于压倒优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古代散文注重传经明道,要求以浩然之气去打动人;古代散文理论的风格美与审美理想一致;古代散文理论受禅的影响小,文气说中很少有禅学成份;与贵阳贱阴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一、也是一个缠夹问题"文气"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美学概念.历代不少作家、文论家都论述和推崇过它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把它比作文章的生命.然而"文气"的涵义却历来众说不一,聚讼纷纭.我们拟从"文气"说的提出谈起,考察一下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  相似文献   

20.
以曹丕"文气"说所建构起来的文气论曾是历代诗文批评的轴心话语.而随着20世纪的历史巨变,这一传统却最终解体和衰落,并从批评话语变为桌案上的理论研究.文章旨在追溯和探讨文气论的学术变迁、研究走向及当代价值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