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月,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诗经·陈风·月出》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借皎洁之明月表达男女相悦而思念之情,开我国古典诗歌望月怀人之先声。之后,咏月日盛,情思愈广。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相似文献   

2.
李白与唐代的隐逸之风葛景春一、唐代的隐逸之风隐逸从上古时就有了,中国古代的士人说起来只有三种,就是儒士、侠士和隐士。隐士的流变性很大,真正甘心做一辈子隐士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迫不得已才做隐士的。《新唐书·隐逸传序》把隐士分为三种:"古之隐者,大抵有...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唐代的干谒之风葛景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干谒之风,古已有之,但以唐代为盛。何也?因唐代人仕的门径有三种:一种是科举,一种是门荫,一种是流外入流。除了门萌是受先人荫庇而得官外,就连科举也得进行干谒才有中举之可能。因此,唐代举子特盛于干谒行卷...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个性具有“旷放”与“旷达”的差异,前者倾向于外放热烈,后者倾向于内敛冷静。其原因在于李白是把自己摆放在繁华鼎盛的大唐帝国的横向历史背景之上来建构个人的理想,其豪侠的性格使建功立业的思想强烈伸张。苏轼更善于将自己摆放在宇宙人生的纵向历史中,着眼于调整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求取内心的“和”与“安”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歌论及者多如牛栋,前辈大方之家也是济济满堂,成绩之卓然,令后来者眩目,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也是我国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名家辈出,佳篇美什,灿若繁星”而李白以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朝发白帝城》、《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清溪行》等诗篇为代表的山水诗,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对这位“天之谪仙”的山水诗论者似乎甚为寥寥,今试抛陋砖而引方家美玉,并略窥文化的续承与发展之微诣。 一、简说李白的山水诗  相似文献   

6.
河内竹林的自然发展概况,以及竹子所具有的简劲素雅、刚直有节、临空横展、华贵纯净、凌霜傲雪等特点及其"比德"意义,契合了七贤的道德审美理想,成为他们完善自我人格的一种自觉追求。河内竹林也因此成为"君子林"、"竹子林"和表达隐士心境的特定符号,同时七贤的竹林之游又丰厚了河内竹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之《柳如是别传》对柳如是嘉定之游考证详尽,但受当时资料检索不便之局限,柳如是嘉定之游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唐先生遗稿》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唐先生遗稿》中关涉柳如是嘉定之游的诗篇与程嘉燧的相关作品互为补充和佐证,使柳如是嘉定之游得以更加清晰和完整的面貌呈现。  相似文献   

8.
江汉论坛     
○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个现象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来说是“反常”的。邱海平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一文中认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原因,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强调,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事实和趋势,使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设想。○萧辉、萧放在《论传统社会平民礼俗的文化特征》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的社会,家族社会以岁…  相似文献   

9.
江汉论坛     
本期内容简介……○陈继勇、王钊在《克林顿与布什政府的财政政策比较》一文中依次比较分析了美国克林顿与布什政府财政政策实施的经济背景、主要内容和政策效果,并表明克林顿政府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布什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都是比较切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实际的,因而只有具体政策选用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俞良早在《论列宁的东方理论》中指出,从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期间列宁的文献看,他的东方理论已经产生。从他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献看,东方理论已经成熟。东方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文化缺省是译者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李白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本着有利于保留原作语言文化内涵和符合译文读者阅读习惯的原则,采用恰当的翻译补偿手段,充分体现诗作的文化价值,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泰山作较长时间的游览逗留。游览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游泰山》诗六首和《拟恨赋》等。以前人们只是把这些作品当作一般“游仙诗”来欣赏,并没有注意到其中深刻的现实含意,从而把它来作为李白生平与思想的重要资料加以研究,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个疏漏。纵观李白一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其孜孜不倦的实践和追求。这里既有时代浓厚道教气氛的熏陶,又有现实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2.
洪琼 《理论界》2009,(11):158-160
"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范畴,中国自古便有着非常丰富的"游"的思想。"游"的最高精神就是"道"(天道、地道、人道),"游"的境界便是与"道"为一、以"道"观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针对当前人们热衷于功利追求的情势,我们应当以儒家的"舍我其谁"之精神,积极入世,实现人生之理想;以道家之超脱胸怀,淡泊名利,心游于无穷;以禅宗之"清净本原",享受人与天地自然之交流的惬意,快意人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竹林名士的事略、人员构成,竹林之游的发生时间、活动内容、盛传于东晋的状貌等问题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驳倒异说,剔除陈见,力求"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人生是无所适从的人生。导致此种人生的原因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压迫外 ,还与李白自身的文化气质有关。一方面 ,李白兼融百家的思想特点使其内心世界经常处在尖锐激烈的冲突之中 ;另一方面 ,他在盛唐前期所形成的政治理想和个性气质与变化了的盛唐后期的现实并不适应。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他感到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理由如下: 一、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是李白平生一大抱负。李白自幼喜爱山水,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黄山     
诗仙李白在黄山,在皖南,都曾留下仙踪佳赋。石男先生细心察访,慕风追怀,不经意间也显露了自己的诗人性情。《李白的黄山》因人及事,因事及情,人事物事交融,快意处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7.
洪琼 《社会科学家》2003,(4):128-131
“游”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独特范畴。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而庄子所言说的则是“逍遥游”。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的差异。孔子所言说的“游”是与其仁学相关联的,思考的是“游于艺”。而在庄子那里,思想的主题是自然的自然性,区别于孔子人伦的自然。庄子是游于道或是游于自然。此外,从“游”的方式、对于技的态度以及从达到“游”的超越途径等来看,二者的“游”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庄子与孔子的“游”又是互补的。其互补性对于形成整个中国传统的“游”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齐梁文人的崇佛诗歌创作中的游写佛寺诗歌最具文学性与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客体之景之物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使诗作别具情趣。并且,齐梁崇佛文人把对佛寺客体之景之物的描绘与咏叹同宣扬佛教义理有机结合于一体,使人们在对整体景物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佛教义理的陶冶。  相似文献   

19.
李白政治眼界及治世才能之另一面观杨栩生李白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和多方面理想追求的诗人。他每每期为圣贤,想作高土,欲为神仙之寿。他还想作侠客,更想作大将,“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1]。在这诸多的理想志向之中,最...  相似文献   

20.
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名诗《送友人》之"友人"为谁,学界至今不得其解。从种种资料来看,"友人"实为范崇凯。范崇凯是唐玄宗开元四年状元,后应诏作《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李白此诗,盖是他15岁时在蜀中送别范崇凯赴长安赶考前之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今传范崇凯所作的《花萼楼赋》并《序》,并非范氏所为,而是高盖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