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玄学之“玄”,语出《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微妙玄通.”(第十五章)《说文》:“玄,幽远也.”“幽,隐也.”“幽”字中的“幺”就有细小之义.奥妙的道理常常就隐藏在幽微之中.玄义是“远”的,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意在八方之表”.奥妙的道理,往往不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理会的,它存在于人的感觉世界  相似文献   

2.
李扬眉 《文史哲》2006,(5):55-69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知识论而非本体论范畴内的命题,即他们认为应予推翻的并不是东周以上实际发生的历史,只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权威经典中有关上古史的叙述。在时人看来,现存有关东周、夏商甚至于更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天然地缺乏切实的“证据”———“直接的史料”,也就是无法“拿证据来”。既无法“拿证据来”,这些记载便自然失掉了成为真确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因此,“东周以上无史”实际上是一个被“证据”法则逼出来的结论。在当时普遍不信任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又因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以探求“真实”为最终目的,严格恪守“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戒律,始终无法对漫长的上古历史形成全面的把握,出土材料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上古史重建工作必须冲破材料及证据的局限,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在解释“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时有这样的说法: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把“玄”释为“道”在这里是不当的。按《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说,“玄”是指深奥而幽远。因为“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苏辙《老子解》)。沈一贯《老子通》说:“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相似文献   

4.
孙杨 《北方论丛》2016,(5):59-65
指称问题研究之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在既有的分析范式——主要是就“语言”来看问题——中并未穷尽,“指称何以可能”的问题还有待于进入哲学探究的视野.澄清指称问题的发生机制,即指称问题缘于由语词与所指构成的指称之抽象二元对立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层面上重新审视指称问题,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使人们得以避免在生存实践领域囿于指称的抽象二元对立结构而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后果.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空间》是当代大哲海德格尔的一篇讨论雕塑艺术的哲学沉思录.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着眼于“解蔽——遮蔽”的二重性的存在的真理(Aletheia)观,来阐明雕塑艺术的空间观,文章的主轴是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讨论“空间化”具容纳(Zulassen)和安置(Einrichten)双重方式,对比于老子第十一章所说的“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以及第一章的“有无玄同”,阐明二者在思想上的相通性.文章就此继续探讨海德格尔由“无”进而探讨“四方”,和老子所论的四大有其思想上的亲缘性,此中蕴含了造型艺术的空间观的跨文化沟通.文章并将海德格尔的空间观所涉及的“空”、“无”以及“事件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的发展进程之中加以讨论,及对于其与老子的道的有无玄同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6.
据说,我们的世界正进入一个既多元化又一体化、既虚无化又感觉化的“去中心”(decentration)的真正世俗化时代。人们习惯用“后现代社会”(而不是“后工业社会”)来指称这种文化与生活既割裂脱节又水乳交融的矛盾状况,指称这种与已有的一切文化规范(现代的和前现代的)既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在所谓的泛指人称句中“零形主语”(也包括具有相同功能的用作间接格 ,有时也用作第一格的具有“泛指”意义的代词 )的指称潜能 ,阐释了这类句发挥的功能是如何同说话人的观点相联系的 ,论述了泛指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和不定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在指称 -语用特征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一、“科学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从1923年2月到年底,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简称科玄论战)。论战在所谓“玄学派”与“科学派”之间展开.玄学派的主要论点是:人生观不是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的,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绝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派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科学方法是绝对不受限制的,人生领域及人生观最终必然由自然规律和必然法则所决定和支配,也即必然由科学规律所  相似文献   

9.
北洋军阀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通行说法,虽有实事为本,主要还是由他指和后认层垒叠加而成的.从近年来学人研究的情况及梳理习见资料可知,“军阀”和“北洋军阀”的指称,出现的时间至少较专题研究所说各早两年,而北洋政府的指称,主要是北伐之后才逐渐流行的.尤为重要的是,在“北洋军阀”的集合概念形成之后,所指称之实事的谱系化一直持续发生,使得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随时有所变化.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念指称整个北京政府时期的民国史,难免以偏概全,误读错解,甚至误导相关研究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东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观一些新的变化,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私营商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旧体制的解体,新体制的产生。东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在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即主要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商业。到了东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工具的大量使用,为个体劳动创造了较充分的条件,提供了私营独立手工业者大量出现的客观可能。同时,官营手工业中劳动者的逃亡、怠工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新编《辞海》中注释语“通”和“同”的用例考察,发现“通”主要用于指称本字和假借字,另外还用来指称同源字及其它关系,而“同”用于指称异体字的用例最多,同时还用于同源、假借等现象。新《辞海》中“通”和“同”在运用上存在着交叉和混乱现象,给读者带来了一定阅读困难,有必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2.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语“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新探黄武强孔子语“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见于《论语·阳货》。此语的原意究竟是什么?孔子的政治面目究竟是什么?众说纷坛,我有与众说不同的见解。“畏”和“惧”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有共同之义“害怕”之外,还各有别的义。...  相似文献   

14.
在汉赋史上,张衡既是创制“大赋之极轨”(如《二京赋》)的雄才,又为首开魏晋“抒情小赋之先河”(如《归田赋》)的智者,对此时贤颇多关注,然对在他一生中有重要意义的《思玄赋》,却缺少深透的理解。本文认为:张衡《思玄赋》不仅在大赋之规模与骚人之情感中内蕴了复杂的人生观,而且通过文学形式的描写表现出的玄理意识和征实精神,成为汉、晋“言志”赋创作之传承与衍变过程中一显著标识。 一、从“范书”选文谈起 张衡创作本事详载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在体例上,范书承《史》《汉》“以史传文”之法,较多传录“传主”文章,其于张衡选文四篇:即《思玄赋》、《应间》、《上陈事疏》、《请禁绝图谶疏》。由此生一疑问,范书何以对张衡众多赋作仅录《思玄》?特别是代表张氏大赋成就的  相似文献   

15.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代(公元220—420年)的主要哲学思潮.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幽深微妙的意思.扬雄的著作称为《太玄》.魏晋时代的一些思想家推崇《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三玄”.“三玄”是玄学的经典.当时的玄学家多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当时出现这种思潮是有政治原因和思想原因的.一、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探讨玄学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我  相似文献   

16.
“殷人尚白”问题试证朱桢一、“殷人尚白”的文献记载及过去的研究古代文献中有所谓“殷人尚白”的记载,如《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马原,牲用。《礼记...  相似文献   

17.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什么意思呢?《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说文》的释义不能解释句中的“玄”。金文的“玄”是8字形,显然是一圈的丝扭成180°而形成的样子。玄源于环,环中间空洞,所以有玄虚一词。玄是线圈扭180°而成的,每再扭180°,圈就更多了。线圈通过“挑交”或  相似文献   

18.
霸权迭兴的神话:东周时期战争和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史学长期以来一直把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转型看作是东周政治发展的主轴,其实,战争在东周政治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以东周战争的性质的变化及战争和国家政治发展之间互动关系为基础,东周的历史可以分为三段:霸主时代(前770—前546年),转型时代(前546—前419年),全民战争时代(前419—前221年)。  相似文献   

19.
孙盛字安国(约公元303—375年),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东北人),东晋著名的儒家学者和史学家。在保存下来的孙盛部分文章中,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他对当时流行的老庄道家思想、玄学思潮以及佛教的神不灭论所持的批评态度。从这些批评中可以显现出他的儒家立场和儒学观点。 (一) 对老庄道家的批评魏晋以来,由于玄学思潮的兴起,玄学家大力提倡老庄道家之学,于是出现了关于“孔老高下”、“儒道同异”、“圣人标准”、“成圣成贤”等一系列问题的辩论。玄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专名指称问题的理论有描述理论、因果命名理论以及试图整合二者的各种理论,这些理论各有优点与不足.专名的指称在信息遗失、信息转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从信息理论看专名指称,不仅可以融合上述理论各自的优点,还能很好地解决以往理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