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林 《浙江社会科学》2015,(1):80-85,24,159
如何提供价格合理的墓地应为老年福利体系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城市墓地危机亟需解决。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墓地危机是其殡葬改革的契机,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墓地危机伴随着殖民主义文化冲突、现代殡葬制度初步设计以及系统的殡葬改革,当前城市墓地危机主要表现是墓地的数量不足与价格虚高甚至导致死无所葬。墓地危机是殡葬改革的转机,本文运用文化转型的理论,认为传统殡葬文化中祭祀文化转型是解决墓地危机的关键。在系统殡葬改革基础上,探索家祭文化的发掘与规范,公祭文化的培养与拓展,以及社会组织的整合与引导,以期促进祭祀文化转型从而解决城市墓地危机,抓住殡葬改革的转机。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经》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2,(5):111-114
《诗经》祭祀诗中以祭祀祖先的诗歌为多 ,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和武王的诗歌为多。这是因为 ,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 ,祖先崇拜在维系内部团结 ,强化本族统治 ,排斥和贬抑殷人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文王、武王作为周代商的实践者也是天命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祭祀他们就是肯定和强化天命观念 ,也就是肯定和强化变化了的现实。祭祀文王、武王的这种现实意义是祭祀其他列祖列宗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3.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段莹  刘靓 《社会科学论坛》2008,(14):164-167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不仅需要认识到城市的经济、政治意义上的功能,更加需要认识到城市的文化意义。20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的文化研究为我们投展了城市社会学的想像力,是城市研究的另一条进路。在文化研究看来,城市的表象有其深层的文本保证并提供意义;文化研究对城市进行了再定义:城市被看成了大写的、透射出人文精神的文化城市。城市文化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大有用武之地,不仅是为了研究转瞬即逝的事物,而且也是为了辨析和识别希望,为解决新世纪的困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祭祀佛教是清朝民国时期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其基本内涵是汉传佛教信仰的祭祀亡灵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祭祀佛教,虽然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代,但其成为一种信仰模式,则在清朝民国时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三个方面分析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讨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的批判,清朝祭祀佛教是工具与价值各占一半的佛教,也就是半世俗半神圣的佛教,就半世俗化而言,是讨论清朝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工具.第二个主题是民国祭祀佛教的神圣化问题/价值,即民国祭祀佛教的现代性.第三个主题是清朝民国祭祀佛教与宗法传统社会的关系/贡献.清朝的祭祀佛教虽然具有维护皇权的功能,但雍正用行政手段推行的净土宗单一信仰,也具有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性,成为汉传佛教在民国复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阴阳在宗教祭祀文化中的动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蕴华 《人文杂志》2006,(4):116-118
“阴阳”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思想体系,不仅表现为一个庞大的静止对应系列或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一种运动状态,具有文化生殖功能,即通过其内部相对因素的组合、消长与变化等运动过程而产生多种新的文化观念或类型。此外,它还可以使已有的但不完备或缺乏说服力的文化观念或类型纳入自身的范式,通过部分的增损或改易,使那些文化观念或类型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充分的阐释和证明的文化重建功能。这两种动态文化功能交相作用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之中,拓展了祭祀文化的表现空间,增加了祭祀文化的涵量,进而使中国古代的宗教表现出鲜明的哲学化、伦理化、现实化等特征,同时还蕴含着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艾红玲 《南方论刊》2008,(9):51-52,54
祭祀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具有攘祸、求福、报恩和怀念等功能。民国以来,许多祭祀活动都不再举行,不过,对逝去的亲朋友爱表达怀念和崇敬之情的祭祀活动依然保留。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祭祀之礼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祭奠先烈、祖先等祭祀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而且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正确的祭祀之礼能积极引导现代精神趋向。  相似文献   

9.
祭祀是远古先人一种重要的活动,表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从农事祭祀的分类、时间、祭祀对象、参加者等几个方面对先秦农事祭祀诗进行简单的梳理,窥探远古先人生活的一些基本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0.
11.
<正>一、引言21世纪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至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1)。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城市空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内部的组成要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本质的定义及其规定性等方面 ,可以证明社会学的本质只能是社会行为 ,从而否定了其他本质说。  相似文献   

13.
张燕  刘翠芬 《阴山学刊》2011,(4):112-116
社会公众是生态消费的主体,也是推动生态消费的原动力。不同层次的公众在生态消费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层次公众参与生态消费的引导和宣传也应有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推行了市场化改革.伴随着此改革,政府也逐步加强了对该领域的法律规制.然而,多年来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制始终未能定型.缺少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制模式的合理定位是导致此状况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市场化改革和规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不足为深层次上的重要原因.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认识、政府治理的总体模式及传统、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规制的理由、目的 和程度等因素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制模式的合理定位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基于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的规制当选法律规制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慈善组织及个人诚信的缺失,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努力培育公众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神道设教”一词最初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教化形式,它却是十分久远的,可以说它与鬼神观念的出现同步。原始时期,世代相传的敬神事鬼的形式中就包含着神道设教的意义,但并非由统治者命令所形成,而是社会习俗的表现。商周时代众神所在的“天国”观念的发展使得神道设教有了更强大的思想背景,“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神道设教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期有些思想家将“神”内化为人自身的精神。他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从根本上动摇了神道设教的思想基础。然而,神道设教仍然是当时社会习俗的主流。儒家学派将神道与礼俗融汇,这对于整个古代中国的社会思想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问卷调查可以分为描述调查与检验调查.前者不可能"发现"任何未知的现象;后者则不可能"探索"原来假设之外的任何相关关系.因此,问卷调查并非总是最佳选择而经常是无奈之举.如果非使用问卷调查不可,就必须改善我们的问卷设计,为被调查者而设计问卷,而不是为了调查者自己.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理论范式是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范式的学科 ,但是 ,它却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快速变化的种种社会现象。因此 ,其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 ,就是如何摆脱彼此对立的范式危机 ,并较好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而这无疑需要对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范式进行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春节不仅是劳动人民庆祝过去、祈福未来的狂欢节,更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共同体”精神、增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认同以及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春节的附加意义是其他的传统节日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春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明确传统春节文化的政治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经济社会变迁,创造性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春节文化。  相似文献   

20.
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鸿雁 《社会科学》2006,(11):71-83
全球城市化给环境带来压力,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新思考,如“紧缩城市”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面对中国城市的环境压力和世界范围的能源短缺,本文提出了“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理想类型,试图在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寻找一种有本土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