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众传媒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困惑.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大众传媒尤为显著.为了考察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价值观困惑的影响,本文以对贵州省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产生价值观困惑的传媒环境,并就如何利用传媒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价值观困惑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社会,大众传媒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单向的话语霸权使得受众对信息麻木,主流价值观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价值取向变得庸俗低级,等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要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大众传媒的建设,同时革新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并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同对于个体是安全感、意义感获得的基础;对于社会是凝聚力、创造力形成的源泉。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认同呈现出传媒消费时代的特点,大学生在现实与符号的纠结中建构认同;社会认同被自我认同挤压,认同层次偏低;文化认同的混杂性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处于低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认同特点,引导大学生获得在传媒消费社会生存的方向感、意义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多元的社会主体和利益格局提出了各种可能的社会生活模式.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强势崛起,博客、微博等的碎片化传播,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冲击波,使社会的整个价值系统历经强烈的震荡.价值认同、思潮引领离不开大众传媒的符码化运作.理想的传播体系,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提供一个共同的参考框架,同时又包容个性、差异性,其话语取向是开放的、多样的、可接近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群体因知识水平较高、思想活跃,与外界交换信息频繁,易受到社会环境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群体发生作用,加之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在大学生群体的部分人中出现了价值取向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的负性化倾向。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王晓昌  葛茂林 《河北学刊》2007,27(5):213-216
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原则的泛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法治管理的缺位,放任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价值取向,随心所欲,致使部分大众传媒错误地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抛弃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使命,误导了国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因此,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优化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用先进文化培育公民人格,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媒“过剩”时代的到来,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对民众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应在社会的价值重构中承担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采用多种报道手段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针对大学校园里网迷群体的调查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网迷群体呈现出低年级化倾向、生源地相似、性别不平衡、兴趣单一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提升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加强低年级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实现既快又好地成长成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处于低端锁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对其转型升级是否成功非常关键。通过实证分析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数据样本,可以探寻制造业企业低端锁定程度与其创新偏好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越高,其选择工艺创新的偏好就越强,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越低,其选择产品创新的偏好就越强。企业所处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其选择工艺创新的偏好就越强,而企业所处城市为主要商业城市及企业之间进行联合研发都会强化企业选择产品创新的偏好。  相似文献   

10.
论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社团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社团群体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丰富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感染对学生心理成熟及人格整体的和谐发展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中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公民政治参与、权利救济的一种手段.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的整个过程中,群体信息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传播流程大致经历"议论纷纷"的群体意识唤醒、"流言四起"的群体意识形成和"谣言惑众"的暴力行为发生三个阶段;在此期间,诸如暴力、权贵、女性等元素成为最能刺激群体、引起群众共鸣并激励民众参与的"信息节点",严重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群体心理的接受机制则表现为以正义感、成就感、自我替代为特征的主动参与动机,以成见与刻板印象为特征的群体意识心像和以焦虑、愤懑、激昂递进的情绪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张军华 《河北学刊》2012,32(3):149-152
自1990年代以后,传播策划活动首先兴起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并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进入到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视野。客观地讲,正是随着传播策划实践的不断发展,从而极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效果。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代传播策划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思的负面问题。新闻传播策划应当在保障传播价值立场公正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传播美学效果机制的积极能动作用。否则,一旦抛弃了传播价值立场的公正性,其美学效果机制将会产生出一种巨大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媒体现场直播的现代战争。各种新闻媒介都全方位地参与并渲染这场区域战争,报纸、电视、互联网、广播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场战争。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各种媒介的行为和表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力图对战争中的媒介宣传规律进行发现与反思,并对今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如何抢发新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在知行关系的判断、专制与民主的选择、民权平等观念的确立、义利观和公私观等方面促进了近代价值观念的变革。而这种价值观念的变革直接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在价值观念变革上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德教实践中提出了因材施教法、循序渐进法、情感教育法、启发诱导法和养成教育法等德教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是大家对它的主要期待之一,是和社会的知情权,社会沟通的基本方式,以及政治运作的基本方式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媒体的公共性、阶级性与利益集体的关系,"去政治化"、国--党体制与阶级话语的消失,媒体"去政治化的政治化"与新秩序,网络传媒,阶级话语的变调,反对政治与意识形态霸权的三重构成,意识形态分析中"国家"概念的有效性,大众传媒的立场与知识分子的立场等诸多问题作的论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劳动理论的创新 ,包含劳动内涵和外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的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是在坚持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一元论的前提下 ,把价值创造拓展到生产无形产品、精神产品的商业劳动、服务劳动、科学劳动以及管理劳动、经营劳动等。  相似文献   

18.
大众媒介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介作为重要社会序参数,是振兴中国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实践的根本原则是促进大众媒介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内在一致性的有效提升。构建大众媒介综合价值评估体系,正是为了能够对任何媒介内容产品或媒介机构的文化影响力及文化附加值进行估算,从而因地制宜地做出战略规划,协调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而中国大众传媒要实现战略性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以文化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内容创新与传播聚集地,同时鼓励以更有效的互动传播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促进以此为宗旨的跨媒介、跨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既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又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在传输价值观念、建构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其本身又成为人们现实生活消费的对象.本文以电视晚间新闻为例,从内容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晚问新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角色建构.同时,针对电视晚间新闻在商业逻辑支配下的商品化倾向进行解读,提出完善晚间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创新与否,是论文与经验性工作总结在写作内涵上的根本区别;强调新颖性与强调针对性,是论文与经验性工作总结在写作选题上的区别;相对的普遍性与局部性是论文与经验性工作总结在材料收集和运用上的区别;逻辑性与事理性;是论文与经验性工作总结在表述过程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