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华文文学通过20年的研究,形成了一支跨世纪的研究队伍,出版了一批学术成果,积聚了一些基础性资料并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建立了初步的学术规范.它为自己的学科地位打下了相当的基础,但还需要大力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系统,并注意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得出文学的结论;还应该确立历史意识.为此,必须秉持三种态度:一是历史主义的态度,二是知性和理性态度,三是问题意识.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写要努力避免两个问题:一是过于依赖本土历史的观念,二是过于依赖本土文学史的观念,较少关注海外华文文学自身的发展特性.目前首要的工作是:1.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2.建立华文文学整体观;3.大力加强队伍建设;4.搞好资料搜集工作;5.加强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世界华文文学通过 2 0年的研究 ,形成了一支跨世纪的研究队伍 ,出版了一批学术成果 ,积聚了一些基础性资料并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 ,建立了初步的学术规范。它为自己的学科地位打下了相当的基础 ,但还需要大力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 ,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系统 ,并注意从文化的视角切入 ,得出文学的结论 ;还应该确立历史意识。为此 ,必须秉持三种态度 :一是历史主义的态度 ,二是知性和理性态度 ,三是问题意识。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写要努力避免两个问题 :一是过于依赖本土历史的观念 ,二是过于依赖本土文学史的观念 ,较少关注海外华文文学自身的发展特性。目前首要的工作是 :1 .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2 .建立华文文学整体观 ;3 .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4.搞好资料搜集工作 ;5 .加强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1997:中国与世界华文文学新格局”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凤亮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对于包括香港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也形成深远影响。香港文学的历史、现状、特色和“一国两制”下的发展前景、香港回...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与香港作家联会联合承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底在上海浦东召开,这是新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一次盛会,也是学会成立后的第一次研讨会,到会代表160余人.  相似文献   

5.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走向成熟,必须更好地解决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弄清楚海外华文文学要研究些什么,第二是明确由谁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第三是搞明白为谁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相反,要关注它的既不同于中国文学而又介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那种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所包含的海外华人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如何从自身的生存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从而获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独特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十分必要.研究者要意识到各自的局限,不能包办华文文学研究.我们只能书写各自的华文文学史,所以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坚持自己立场、坦率地表达个人意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华文文学是从语种文学着眼 ;而华人文学 ,是以种族血统作为分界线。为了扩大华文文学的文化研究内涵 ,内地学者应自觉地把华人文学研究纳入视野。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是从中国本位出发的 ,其命名预设了中心 /边陲、内/外的二元对立。世界华文文学的命名 ,不仅是名称的简化 ,而且这种命名提升了过去对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品位 ,体现了鲜明的学科意识。以“文化的华文文学”取代“语种的华文文学” ,至少难于说清华文文学与海外华人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互动关系。还是先不要用前者取代后者 ,至少让两种观念共存互补 ,互相竞争。  相似文献   

7.
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宁 《东南学术》2004,(2):155-156
在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意义上,提出多中心主义的、跨越国家界限、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概念.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世界华文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世界华文文学,指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它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使用同一的语言,源于共同文学传统的审美价值,拥有共同的作者群、读者群、媒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社区构成其现实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为华文文学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整体主义视野内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无论是中国大陆文学,台港澳地区、东南亚或欧美与澳新的华文文学,均为这一整体中具有功能意义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世界华文文学的不同侧面与特色,代表着世界华文文学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8.
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升级”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营造学术语境,把华文文学的学科意识变成一种学术现实。首先,这有赖于对华文文学这一对象独立学术内涵的确立和认定;其次,整合各种理论资源,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是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主要途径:再次,话语和话语空间的生产是推动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的基本身份特征是新民族国家的成立和发展.这深刻地影响到时代的整体文化状况,也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身份要求.这一要求的最直接体现者是作家.由于新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作家的转换非常艰难.那些完成了身份转换作家的创作构成了"十七年文学"的主流,体现了与时代身份的高度认同.由于"十七年文学"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是政治改造,其过程艰难,结果也是不彻底的.这决定了它既呈现出单一的顺从特征,又有复杂的多层面构成.这要求我们对这时期文学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其外在和主流面貌,更要关注其复杂和深层世界.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新文学概念旨在整合通常所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作为诸多相关概念中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超越的学术整合能力,准确的学术涵盖力,以及较为科学的学术理论张力.汉语新文学概念无能力也无必要取代现存的各种学科概念,只是这一概念的出现和运用为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个富有学术优势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朱寿桐先生将"汉语"这种语言形态视为"汉语新文学"的主要构成性要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他以此作为否定"国族意识"在学科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现行学科分类的意义做了近似笼统的否定,甚至将"五四"文学革命也仅仅归结为白话文变革的时候,就令人难以苟同了.这里有一个"汉语"与"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个"国族意识"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汉语新文学"的主词是"文学",而不是"汉语","汉语新文学"的理论基础应放在文学观上,而不应放在语言观上.同样,"国族意识"构不成文学创作的主导意识,"汉语新文学"可以超越"国族意识",却不能超越"文化共同体意识"."文化的华文文学"概念将海外华文文学视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可以弥补"汉语新文学"论证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找回中华文学的统一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不可能通过对原来的分类方式的否定来实现的.我们必须在"汉语新文学"这个整体性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将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者单方面建构起的"汉语新文学"就视为这个学术概念的真实无误的内涵,以使"汉语新文学"不但在形式上,也在文化内涵上成为一个动态的、协调发展的文学的乃至文化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关注世界华文文学显然能在汉语新文学/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整体背景上加强"世界华文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话。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中考察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有着众多深化:一是世界华文文学强调的互为参照的学术视野和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照有利于二战后文学转型的深层次机制的把握,最终会超越单一地区"文学运动史"、"文学思想史"等层面而指向文本自身,从而凸显史的"文学"性;由生活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海外等不同"历史时空"的中国人/华人提供的"历史逻辑修正"所揭示的无法同化的原创性,在不同的文学价值观的冲突、递变中的代表性,在历史传承中对后来者有巨大引导力的影响性等,都反映出文本的经典性累积倾向;世界华文文学的存在以民族语言的根提醒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走出国族意识的局限,使其学术期待、努力更好回归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2月10日,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香港作家联会、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香港)、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曾敏之与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会议  相似文献   

14.
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先生提出用“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取代通行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但我认为“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应该不限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它应该是中国文学(含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和跨区域华人文学(中国以外地区的华人-华裔文学)的总称。就学科而言,“跨区域华文文学”应包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发表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的"泉州籍东南亚华文作家研究"八篇系列论文,具有较为创新的学术观点和较为精彩的文本细读功夫,采取了呼应"海丝文化"的"文化解读"路径,点面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多视角多层面来解读泉州籍东南亚华文作家创作,填补和深化了"泉州籍东南亚华文作家创作"这一薄弱研究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无论对于泉州地方文化研究,还是对于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所继承和发扬的乃是同一脉新文学传统,它们在学术上乃至学科上被人为分割开来的现实局面,应该通过"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建构加以整合,以达成文学整体的统一.所有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文学,无论在祖国内地还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其他政治区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别的国家.所构成的乃是整一的不可分割的汉语新文学.汉语作为"言语社团"用作汉语文学共同体的划分依据,既能显示出新文学传统的本质力量,又能克服由于国族分别或政治疏隔对汉语新文学加以人为分割的现实难题. "汉语新文学"作为学术概念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意义,它涉及到汉语新文学传统的确认,汉语新文学以语言为本体的概念体系的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范畴和学科空间的拓展,其作为学科名称也体现着某种学术趋势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与香港作家联会承办的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在上海浦东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德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这也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自2002年5月在暨南大学成立以后主办的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和小组讨论穿插进行的方式,围绕组委会提出的“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8.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4,(3):136-140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以弥补"大同诗学"可能产生的遮蔽与忽视异质性元素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真正具备其独立的学科品性、新颖的学科理念、系统的学科结构,以及丰富的学科空间,这既依托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实绩,又依托于以科研和教学为推动的学科发展,所有这些都期盼和吁求着一套完善的教材的出版.今年4月,由饶芃子、杨匡汉两位资深教授领衔主编、邀约一批中青年学术精英加盟、历时两年完成的国内首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意味着经过三十年的学术探讨和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已经初步获得了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学科地位.独特的编撰理念、研究空白的填补以及统筹合理的体例构成本<教程>最突出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讨论以中国大陆学界为中心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平台”对各国华文文学研究所抱持的学术视野,以及对此一学科的定义;接着以《海外华文文学史》和《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对马华文学的研究缺失为例,讨论跨疆界、跨文化研究所面对的困境;最后论及当代马华文学跟世华研究平台接轨时,必须重视的(内部与外缘)问题。作为一个跨疆界与跨文化的研究个案,当代马华文学突显了许多重要的高难度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