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与模式选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梯度产业发展与转移理论的观点,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存在梯度差异和产业转移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北和北部沿海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经济梯度差异,并由此带来了区域产业转入模式和转出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再发展的困境.其原因在于孵化器过分集中在各种资源日益紧缺的发达地区,而资源、能源比较丰富的西部地区却十分不足.因此,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能源与资源优势,实施孵化器生产力向西部转移战略,就能够走出当前孵化器再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面临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民族地区内部也呈现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税政策如何调整,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建国后民族地区财税政策进行梳理与评价后,提出现阶段要创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4.
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接能力、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动产业转移、加强教育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地区经济雁阵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就业促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东部发达地区在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却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大规模地转移到西部地区,其原因,一是因为东部企业跨区投资的动力不足,二是因为西部地区吸引资本西进、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西部地区应依据自身区域特点,制订相关政策,积极吸引资本西进,促进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部地区如何承接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甘肃省地处西北,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为了尽快实现甘肃省的产业转移,需要研究解决一系列问题,制度创新就是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当代制度创新理论为依据,在分析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中制度创新诱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由政府主导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市场化的思路。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对沿海出口导向产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如果能够按照雁行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的产业转移,将极大地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十年,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央提出下个阶段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工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等举措,加快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中部六省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自身本土产业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自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省区相对东南沿海不同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的产业梯度和相对产业梯度,确定各省区对应不同发达地区所需要重点承接的产业。同时,针对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更好地承接东南沿海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家具产业有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通过引入修正显示性优势指数和修正出口增长优势指数,表明家具产业存在着由东部地区向四川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通过构建家具产业转移的模型,表明家具产业向四川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川地区较低的工资和较大的经济发展规模,而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等构成了阻碍因素,为承接东部地区家具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发展中国家的世纪 ,也是次发达地区的世纪 ,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 2 1世纪的前夜 ,审时度势 ,勇于反思 ,深思 2 1世纪经济增长点 ,2 1世中国西部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热点地区 ,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带来了机遇。因此 ,应根据西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分析西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提出对策。 ( 1 )抓住历史机遇 ,转变思想观念 ;( 2 )改善基础设施 ,发挥设施动能 ;( 3)增加资金投放 ,提高投入水平 :( 4)发展文化教育 ,加快人才培育 ;( 5)强化政府职能 ,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1.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从政治地理意义上来说,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一般来说,行政区划越复杂,区内经济则越发达。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且周边多邻国,种种表现都要求中国西部应受到合理的开发,发展经济,加强区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团结安定。 从经济地理意义上讲,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上一直存在着差距,如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立足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意味着变化,但是变化并不等于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九年以来取得了成就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何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便是诸多问题之一。本文从民族地区风俗习惯涵盖的基本内容入手,结合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带来的冲击深入分析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寻求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途径,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经济级差孕育了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又激励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积极性,而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条件的好转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则使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具有可行性。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内在诱因。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将是大势所趋。如何面对这一战略机遇来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泛珠三角各省区现在已基本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各项条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大珠三角为龙头,通过由港澳- 粤闽发达省份-其他欠发达省份级差转移的“雁形发展模式”实施产业转移。另外,在转移中, 应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产业发展梯度系数测算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11省市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确定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省市可以重点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测算,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产业梯度的实证分析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开放转移优势产业的动力,产业承接能力指数分析则表明不同省市对不同产业承接的比较优势条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转移承接合作与协同发展、实现整体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政府作出发展战略重点由“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向“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转移这一崭新态势下,新时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新时期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2)采取全新的资源转换战略,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3)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实现西部农业由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是新时期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4)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力度,努力建立开放性的西部社会经济结构,是新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交通基础设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网络布局的梯度基本一致,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和西部递减.同时,东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问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大致处于第三阶段 ,而西部民族地区则仅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进的过程之中 ,其主要表现是以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 ,并且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依靠《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和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有关优惠条件 ,结合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 ,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 ,是可以实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