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在回民中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宗教组织制度——教坊制。它不仅具有伊斯兰教本身的特色,保留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制度、传统习俗,而且由于不断地适应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带有许多鲜明的中国特色。教坊制对中国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中国回民教坊制形成及演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入手,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朱元璋对伊斯兰教的态度及其社会政治影响。笔者认为 ,朱元璋建国之后 ,由于政治、思想感情等因素 ,比较尊重伊斯兰教。在他的影响下 ,其后诸帝也比较优待穆斯林和伊斯兰教。这有力地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回族的最终形成 ,促进了明朝与周边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交往。  相似文献   

3.
西道堂模式——个宗教派别的社会实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道堂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于甘肃临潭的一个中国伊斯兰教派。其成员以回族为主体,还包括撒拉族、东乡族和皈信了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汉族及藏族,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作为一个宗教派别,西道堂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它是中国伊斯兰教派宦中唯一没有受到国外伊斯兰教某个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西道堂的始传人马启西笃信伊斯兰教,同时又是一名秀才。他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已很悠久,穆斯林长期生活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已很难读懂阿拉伯文的经典教义,所以主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典作家们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传统团结思想,在"感主恩"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中国伊斯兰特色的团结思想:其一,尊崇真主,尊崇国家并重的思想。其二,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三,真主前定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伊斯兰教上述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影响回族群众。这些思想与民族团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巩固和增强了回族群众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5.
漫谈伊斯兰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音乐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而传播、变迁的。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和回族宗教音乐必须与研究伊斯兰教相结合,从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来剖析。伊斯兰教音乐随着伊斯兰文化的盛衰而兴废。伊斯兰音乐由于民族的大迁移从中亚流至印度、中国,并与各国民族音乐结合渗透,从而发展形成了新的宗教音乐,而回族宗教音乐正是受伊斯兰教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发展产生的。因此,要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必须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内在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论王岱舆的宗教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岱舆是用中文阐释伊斯兰教教义的第一个伊斯兰教学者。本文从三个方面(两世观念,理气、性命、善恶,伦常)论述了王岱舆的宗教伦理观,认为他的宗教伦理观带着中国的特色,是在伊斯兰教固有观念的基础上吸收儒家思想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是伊斯兰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中国伊斯兰教不仅有其特殊的宗教教义思想,而且还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经济的支持,它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成为有着独特品格的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明末清初形成的"回儒"是回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阐释者、弘扬者.他们受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双重传统的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和代言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精神的结合.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融合和互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 10个民族在我国传统文化 ,包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外来的伊斯兰文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是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流传,并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它包摄着信仰体系、社会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极其广泛的内容。综观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点,可说有四个,即大文化的属性、宗教的属性、民俗和生活方式的属性、与民族共同体相结合的属性。本文就中国伊斯兰的大文化属性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早期有关伊斯兰教的记载中,一部分为汉族学者所撰。他们对伊斯兰教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研究,不仅能够反映汉族学人对伊斯兰教认识的嬗变,勾勒出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而且为探究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提供辅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超强的凝聚作用,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同时伊斯兰教自身也实现了适应性的发展。伊斯兰教对回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张力,显示出伊斯兰教在回族日常生活中的核心精神地位与历史作用。回族已经把伊斯兰教作为本民族不断发展与传承的核心内容。伊斯兰教与回族之间魂体相依的关系,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五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内容及显著特征之一。本文引据大量中、外文资料,考证、论述了伊斯兰教五功产生的源渊及其发展的过程。在中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伊斯兰教五功的特征,并主要揭示了中国伊斯兰教五功的特征。指出在伊斯兰教的各个派别中,伊斯兰教五功都是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伊斯兰教德育的基础是信仰真主。它形成了善恶报酬、服从、平等等德育原则。其主要的德育方法是学而后德、追求至善、力行戒律等。中国伊斯兰教德育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回族是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外来民族的大批输入,并同我国的汉、蒙古等民族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很明显,伊斯兰教是促进这个民族形成的纽带。正因为如此,反映回族人民衣着、饮食、婚事、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等风俗习惯就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风俗与宗教亳无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本文试图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婚姻、饮食、服饰、丧葬、礼节、清洁(卫生)、喜好等方面,谈谈伊斯兰教与回族风俗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的黄金时代。大量穆斯林涌入中国并散居各地是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元代统治者宽容的宗教政策是伊斯兰教得以生存、传播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伊斯兰教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宽松契合适就了其传播的有利的文化背景。传播中,穆斯林保留了伊斯兰教外来特色的民族宗教,这使它避免了为中国文化所同化,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之际的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中,面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衰微状况,“变通”成为译著家们的共同呼声,马注继承王岱舆的“权变”思想,强调因地、因时制宜,既吸收中国本土文化中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因素,同时也要保持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旨和基本精神.马注的民族宗教观是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过程中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清真寺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立以及与早期伊斯兰教发展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发展的历史;最后一部分,侧重于中国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研究。提出中国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时间应界定在宋、元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伊斯兰教德育的基础是信仰真主.它形成了善恶报酬、服从、平等等德育原则.其主要的德育方法是学而后德、追求至善、力行戒律等.中国伊斯兰教德育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