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也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激进分子。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中,章太炎是对王船山评述最多,也最为推崇的学者之一。在章太炎对王船山的评述中,主要集中在对王船山的民族思想、王船山的历史观,以及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船山、顾炎武、黄宗羲的比较等三个方面。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章太炎不但高度评价了王船山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气节,同时在民族思想、进步的历史观等方面继承和光大了王船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坚实的建构需要深刻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对于中国来说,有数千年的历史.学术史研究.前人大体沿循两条路径:一是"因书求学",侧重于从文献的传衍揭示学术的脉络,如章学诚<校雠通义>;二是"因人求学",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学术在学人之间的传承,如黄宗羲<明儒学案>.黄宗羲首创"学案体",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给予了很高评价,说"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也."黄宗羲之后,学术史作为显学在清末民初勃兴,出现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罗振玉、夏曾佑、廖平、皮锡瑞等一批学术大家.  相似文献   

3.
<正> 王船山传记散文,包括《姜斋文集》中传略,行状、墓志铭、墓表四类。以其丰富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特色,在船山散文中甚为突出.本文试就其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作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大家.一王船山传记散文思想成就首先表现为作者强烈的民族思想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学者和爱国主义者,但就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看,王船山爱国主义思想更为特出。清末章太炎说:“明季之遗老,王而农(船山)为最清.”(《章太炎选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的学说在晚清引起广泛关注。时人或从儒家民本思想的角度对之进行阐发,或借之宣传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朱一新与章太炎看来,黄宗羲的学说值得商榷。朱一新主张分析政治问题应通盘考虑,全面审视某一新的制度能够被实践的前提条件、配套措施,以及施行之后是否会出现新的流弊。章太炎强调认识政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经济结构,尤其要关注在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群体是否为既得利益者。对于政治变革的关切构成他们批评黄宗羲的基本出发点,相关言说反映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在清末列强袭来的新形势下以重建中国的主体性为己任,力图以新哲学的创立为民族主义构建基本的主观条件。章太炎早期创立了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蛊"论,试图融通科学与佛教以批判迷信;入狱期间,深刻地研习了佛教唯识论,外在的政治形势和内在的思想认识促成了其佛教哲学观念的转变;主笔《民报》后,章太炎完成了《建立宗教论》,系统化地将唯识论发展为克服主客二分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6.
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东学派”一词最早系为黄宗羲所使用,但其时意指“浙东王学”,后经章学诚、章太炎和梁启超等人的不断“构建”,逐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学术谱系序列。而每一次的“构建”无不融入了构建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7.
钱玄同在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中,办过白话报,信奉吴稚晖等无政府主义者"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留学日本后又受章太炎复古思想的影响,反对王照、劳乃宣等提倡的切音字运动,创办《教育今语杂志》,用白话普及国学。受章太炎研究方言时"古今一体,言文一致"思想的影响,开始重视白话文,并由此参加民国初年的国语运动进而成为文学革命的主将。  相似文献   

8.
《清末的王船山》一文,一九八四年三月发表于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第30辑。它主要阐述了王船山思想对清末变法维新和排满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剖析了清末的王船山区别于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和其思想对清末各派人物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突出了章太炎对王船山思想的推崇和对曾国藩的批判及其前后变化:文章发掘和整理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资料,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外船山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本刊将其连载,意在为促进中日学术文化交流,作涓埃之献。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于清末民初时常评论王学。一方面他认为王学缺少近代科学所体现出的逻辑性、严密性与条理性,致使学说内容含混不清、流于空论,体现了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学术的整体缺憾。立宪派受近代日本思潮的影响,多假借王学以立言,章太炎极力揭示、论说"致良知"不足以成为政治判断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章太炎又很重视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除了革命道德和激情,革命活动更需要基于熟识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的冷静判断,而这恰恰是王学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他在民初重思王学,虽承认其迅捷奋发之绩,但更强调从中国自身传统和现实出发周知民间利病、冷静处理政务的持久之道。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  相似文献   

1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台湾郑氏集团降清,清王朝消灭了这一盘踞东南海上数十年敌对政权,完成了全国统一,并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正式由中央王朝设官治理。在清朝早期治理台湾的一批官员中,陈瑸是治台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政绩也最为显著的官员。虽然在很多人的论著中都曾提及陈瑸与台湾的关系,①但专门论及陈瑸治台之研究作品仅见黄秀政先生一文。②本文主要依据陈瑸文集与文稿中的台湾史料,③并结合清国史、实录、碑传、方志及年谱、档案资料,拟对陈瑸治台事迹作一次较为系统的评述,以求加深对台湾早期开发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李文海 《河北学刊》2012,32(1):34-40
今年是清王朝覆亡一百周年,对于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这样一个大事件,应当放到一个较长历史时段中去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观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联和长远影响,即放到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全过程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启示.为什么清朝统治者的自救努力终究未有能挽救灭亡命运?主要是其中存在着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表不治本”;二是“缓不济急”;三是“势不可为”.清王朝的覆亡是一个朝代的终结,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中国社会由此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除了表现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外,最主要的标志是宣告了旧轨的结束和新路的开启.  相似文献   

13.
邱睿 《殷都学刊》2008,29(4):97-101
郁达夫的《采石矶》以乾嘉诗人黄仲则为题材,初次体现郁达夫“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创作理念,借以影射郁达夫与胡适的一段纠葛。《采石矶》蕴含了郁达夫对名士“狂狷”精神的回溯,并揭示了以“立言不朽”来对抗“在世寂寞”的途径。郁达夫对黄仲则等旧名士的追慕,不仅仅止于其诗文,更是一种名士精神的坚持。  相似文献   

14.
允春喜 《北方论丛》2011,(2):108-112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末清初时期发展到极限。但在明清以前,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治天下",而并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黄宗羲对天下和君主做了区分,以"万民忧乐"作为评判天下治乱的标准,并从这一角度对君民关系做了新的探讨,从而使儒家民本思想达到了历史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旷娟 《文史哲》2006,(1):70-72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词的“题记”,完整保存于现存的南宋有关文献当中。这一新发现的完整“题记”,不但恢复了“题记”的原貌,可补黄庭坚词集诸本之阙,更能证明《容斋随笔》中所记黄庭坚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修改并非孤证,而且此修改本只是黄庭坚个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发表十五年后的一个私人修改稿。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学者王昶,早年入紫阳书院,与钱大昕、王鸣盛、赵升之、曹仁虎、吴企晋、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彼此之间文酒诗会,相互唱和,相互砥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昶与"吴中七子"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游活动,展现了乾嘉时期文人士子的文采交流史,对王昶的全面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自俭 《兰州学刊》2009,(6):211-213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铁路政策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中止了商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万昌华 《文史哲》2005,(4):116-122
钱穆认为中国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虚君制或者是君主立宪制,丞相是副皇帝,御史大夫代表丞相管理和监察着皇帝。钱穆从推理及皇家片面记述文字来否认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秦代以来的政治是专制政治。他的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不论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行和制度的设计来看,还是从社会观念来看,钱穆的观点都与秦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实际不相符合。黄宗羲、顾炎武、梁启超、谭嗣同、鲁迅,以及陈独秀等前代史学家、思想家所作出的中国中古社会是专制社会的历史定论,没有理由进行翻案。  相似文献   

19.
古北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史书记载和碑刻均证明,位于河北省唐县、阜平、涞源交界的大茂山就是古北岳恒山;而在汉至清初的一千五百年间,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活动一直在曲阳县的北岳庙。因此,古北岳具有一定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付琼 《兰州学刊》2009,(7):168-171
在明清所刊苏文选本的119种版本之中,明刊102种,清刊17种。明刊本高密度生成于嘉靖以后,清刊本则呈低密度平均分布状态。由此可以认为:苏文选本在明代的流行程度大大超过清代;苏文选本在清代的流行始终处于缓滞状态,从来没有出现过晚明那样的兴奋局面。以此而论,所谓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就显得不尽稳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