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两种主要倾向及其思维模式的一致性在我国哲学和其他思想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本体论化的倾向”,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认识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自然本体论”或“自然主义”。近年来,哲学、美学或文学、历史等一系列学科急切地转向另一种倾向.即“主体化”的倾向,转向与自然或客体直接对立的另一极即人或主体的研究,“哲学主体化”、“文学的主体性”、“历史的主体性”成了十分时髦的术语,有人甚至模纺“文学即人学”的说法提出了“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人的问题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对机械主义或自然本体论的反动,作为对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把人完全当作社会工具和手段的庸俗社会学的批判,的确在一个方面深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空间。但是,人的问题的研究或所谓人学  相似文献   

2.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推广论”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基础和核心论”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见解实际上倡导了一种逆向的“推广论”,即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理论应用到自然界,从而推广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两种见解的共同点是:把哲学的世界整体图景抽象地分割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对应的是“自然”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对应的则是“社会”部分,这就把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破坏了。本文认为,这两种见解坚持的都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对应于狭义的社会概念。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就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对应于广义的社会或社会生活(即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整体世界),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3.
对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结构进行改革,已成为哲学理论界的强大呼声,成为当今科学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时代要求.我以为,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结构存在的弊端甚多,其主要与把它并列地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有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起来,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和部分两个不同的层次.现有哲学教科书在给哲学下定义时,一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另一方面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果把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只能作出如下两个解释:一种解释是,辩证唯物主义只适用于自然和思维,历史唯物主义只适用于人类社会,只有二者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研究自燃、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可是这样一来,就缩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适用范围.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适用于自然、思维,也适用于社会.另一种解释是,不论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通过对“康德问题”的重提和解释,凸现了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并通过对自然的思维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自然科学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困境的揭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然思维态度的哲学思维态度。理解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是进一步掌握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思想解放和哲学改革的深入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哲学基本问题的几十年的牢固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日渐增多的论者对这一问题持否定的态度 ,于是在这一问题上就形成了两种观点 ,即“维持”说和“变易”说。“维持”说坚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变易”说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哲学发展一定时期(比如哲学认识论时期 )的基本问题。“维持”说中似又可分作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无论在任何哲学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哲学基本问题 ,这可称之为强的“维持”说 ;另一种认为一般地可以说思维与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一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个性解放思想占据着主要地位。但要全面了解他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则又必然涉及到泛神论的影响问题。 现在可知的郭沫若自己谈到泛神论的文字,最早见于1920年1月给宗白华的信中。他在谈及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时候说: 我想诗人与哲学家底共通点是在同以宇宙全体为对象,以透视万事万物底核心为天职;只是诗人底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哲学家底利器更多一种精密的推理。诗人是感情的宠儿,哲学家是理智底干家子。诗人是“美”底化身,哲学家是“真”底具体。(这些话自然是要望你指正的了!)可是我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理论哲学,应用哲学等多层次、多学科、多结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种多层次、多学科、多结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仍然属于理论哲学,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属于应用哲学。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理论哲学,也不应是应用哲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中介牲学科。 我们认为,理论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规律,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知识领域的系统概括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哲学。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5页)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8.
借助西方哲学美学观念清除了传统诗学中过于浓郁的伦理政治气息,王国维不仅使近代学者诗人那种强烈的现实冲动在哲学分析中平静下来,同时他还在审美独立的基本原则之上为现代学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情感表现方式。根据王氏旧体诗、词的二分现象,可将学人之诗细分出两种类型,其一即作者以学者身份书写的“学人之诗”,它的主要特点即建立在中国现代学术基础上的“学之别体”;其二即学者以诗人身份而写作的“诗人之诗”,其根本特征则是建立在现代美学基础上的“诗之新声”。这是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对学人之诗的最大之现代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冷竣”和“深奥”,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难道还和人类命运有什么干系?!其实不然,哲学就其原初的含义(使人聪明的学问)就和人密切相关;哲学就其思考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看,也应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并因此而表现为一种“反思”;哲学就其目的讲,更应关心人,为人类命运沉思,甚而关心自然也是为了关心人。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需要哲学的一个根  相似文献   

10.
萧汉明 《河北学刊》2007,27(3):32-33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廖四平 《河北学刊》2001,21(1):26-30
胡适的诗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主体是“诗体的大解放”理论。该理论主张“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它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论、晚清“诗界革命”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现代诗论,新诗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慎在哲学上主张“合性情”,反对将“性”“情”割裂来谈,同时又强调“以性统情”,使情欲在性的指引下得到合理发展与满足。杨慎“约情合性”“缘情绮靡”“含蓄蕴藉”的诗学主张便是这种“性情”观的体现。他还以自己的创作部分地实践了这种诗学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穰丽婉至”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涉及到用格致之学包含的科学精神实现天人合一;用纲纪学说包含的人文精神解决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用修养学说包含的宗教精神解决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按照儒家这三种精神来解决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生涯》第14章中,柯勒律治将想象力描述为各种对立因素的均衡与协调。而这一论述几乎成了英美现代诗论的经文,不仅托.斯.艾略特、理查兹曾多次引述过,而且新批评派的核心人物也倍加青睐。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这段论述所作的阐发和引申,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美现代诗论与浪漫主义批评之间深刻而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晚唐著名诗僧齐己的《风骚旨格》专注于诗歌艺术的探讨,他对诗的形式问题的关注,实质上是关注诗歌的文学性问题。齐己架构了一个关涉诗歌类型学、风格学、结构动力学、主题学、诗歌修辞学等诸多方面的诗学理论框架体系。其理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禅宗的影响。“诗有十势”,是齐己的诗学理论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富于理论创新的部分,分析、归纳与探索了诗歌结构所构成的诗歌意脉,及其构成意脉的诗歌结构所展现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6.
晚明嘉定著名文人李流芳论诗以情性为本位,重视诗歌艺术形式的功能价值,这两方面共同构成其主情论诗学思想的主体.基于此,他还提出了"各成其一家"、"画会之诗总不似"等诗学见解.在与公安派、竟陵派人物交游的背景下,李流芳论诗既与公安、竞陵相类,又通过客观意义上的对明代诗学资源的批判性继承纠补了二派诗学的缺失,由此显示出不激不偏而又特立鲜明的诗学立场及人格范型,这便是李流芳诗学思想的文学批评史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4,17(6):32-35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云梦学刊》2000,21(2):92-94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她极具个牲特征,超前的诗歌意象表现手法确立了她作为美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的崇高地位。她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技巧与20世纪初开现代诗歌先河的英美意象派理论和文学鉴赏大师T.S.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的理论都有惊人相似的吻合。本文拟从狄金森意象这一角度,介绍意象派和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以论述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的危机来势迅猛,高校美学教学面临着尴尬的境况。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后现代理论为一体的视觉思维模式具有对美学及实践教学诗意建构的优势功能,能够帮助完成"诗化美学"这一当代美学审美救赎的使命。在实践教学中,以文本的图像化、虚象的空间架构和线性的时间叙事等视觉思维来践行美学的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瑄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6):104-106
哈代强调的复杂"印象"和多角度的美学意识在<苔丝>自然观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作为小说的基本思想之一,"自然"作为事件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背景材料及"自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资料.在每个方面的分析中,哈代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矛盾与复杂性.哈代的不协调的美学观点要求我们以多种矛盾的印象来把握自然,并进而迷恋其可能产生的多种意义.这也是哈代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