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是反映郭沫若冲出苦闷的氛围,走出“歧路的仿惶”,向无产阶级思想转换途程中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然而此文在郭沫若研究中却被置于忽视的境地,少数论者在谈及此文时,也常常是蜻蜓点水,缺乏仔细的分析与评判,这不能不说是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纵观郭沫若前期的作品,常常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印下了王阳明思想的印迹,即使在他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思想见解与文艺见解全盘变了之后,也仍然把王阳明的思想作为变革自我及社会的重要武器之一:“我自己是信仰孔教,信仰王阳明,而同时也是信仰社会主义的.”郭沫若为什么对王阳明倾慕不已呢?他是怎样去理解和变革王阳明的思想,使之有助于自己的思想转换的呢?  相似文献   

2.
何刚 《学术探索》2010,(1):103-107
王维江先生仅以回忆录为史料,试图完成“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探求五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这一宏大叙述的研究路径,有勉为其难之虞。他对郭沫若在五十年代的学术成就“不成东西”的评说难以与事实相符,把一直主张“西周奴隶说”的郭沫若,因其所谓的“紧跟毛泽东”,而划到“西周封建说”一营,更留下实在不该有的硬伤。与给予党外学者的理解包容相比,他对郭沫若缺少了些许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3.
论文提要 全文13000字,分四个部分。首先论述了宋明理学及其集大成者朱熹学说在本体论、认识论及修养论诸领域中的内在矛盾,接着层层分析了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哲学思想与封建道德属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在他的体系的每个环节上的具体表现,指出集“思想敏锐的哲学家“与”狂热的封建卫道士”于一身的王阳明如何无法消除其学说中的矛盾现象。最后,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太独特了,独特得超出了时代的理解框架。大半个世纪以来,对王国维一直存在着误读。读一读这些误读,是颇有意味的。对王国维的误读较多,大的方面有两个,两种读法完全不同。一种把他读为封建遗老,一种把他读为启蒙先驱。让我们先看第一种误读。曾把王国维与鲁迅相提并论的郭沫若对王国维至为钦佩,但他同时认为在思想上王国维“中止在了一个阶段上”,王国维任清宫南书房行走,是“俨然以清室遗臣自居”。尽管郭沫若认为是朋友害了王国维,“一层层封建的网便把王封锁了”,但无论如何,郭沫若认为,王国维在思想上毕竟是一位“遗臣”。①著名…  相似文献   

5.
基层政权是中国封建政权的基础 ,基层政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封建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王阳明从其“心即理”的思辨哲学思想出发 ,总结了自己的一套乡治思想并付诸实施 ,对维护明王朝封建政权的稳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力图对王阳明的乡治思想主张进行一番梳理 ,以抛砖引玉 ,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孙应鳌为贵州省明代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被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成进士,面对着日益衰朽的明王朝,一方面深感忧虑,另一方面也要有所作为。他的忧虑,乃系封建正统的臣僚对君王的忧虑,对黎民百姓的忧虑;他的作为,也是封建正统的臣僚愚忠于君王的作为,为黎民百姓造福的作为。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成为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孙应鳌又接受王阳明“心学”的熏陶,心学成为他的全部哲学基础,其文学观也就处处呈现出“心即理”、“心即物”、讲性讲命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史分期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长期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大问题,从二十年代到现在,讨论已经进行了六十年。六十年来,研究成果虽然显著,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分期思想越来越乱,分期观点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成文的看法已不下十种:西周初年封建说(范文澜),周宣王“不藉千亩”封建说(李亚农),春秋(东周)封建说(唐兰),鲁“三分公室”封建说(薛其晖),战国公元前481年封建说(杨宽),战图公元前475年封建说(郭沫若),“商鞅变法”封建说(田昌五),秦统一封建说(金景芳),汉武帝“罢黜百家”封建说(赵锡元),东汉光武“释奴诏”封建说(郑昌淦),魏晋之际封建说(何兹全)等。笔者认为,以上各家无论从分期理论、分期方法乃至最后分期观点,均欠科学。本文试图对此谈点新看法。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尊孔现象是一学术难题。从青年学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青年诗人郭沫若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诗人艺术化情绪化的曲解改造,他与“新青年”派的对立和封建旧营垒与“新青年”派的对立有名根本出发点的不同。郭沫若的曲解是一种新价值观创造的需要,他在孔子身上提取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并且提供了观测传统的全新的眼光。但这种眼光当时缺乏实践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心学”,就广义讲,指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形态,就狭义讲,则指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流派。这两种意义在王阳明哲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王阳明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集中国心学之大成。他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论证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人心内,依心而有,一切唯心,心外无物,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直接提出宇宙与心知的关系问题,使其哲学带有中外主观唯心论的一般特点;他把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特点的伦理本体引向内心,要人从内心深处去追求成为圣人、完人的真理,这又使他的哲学充  相似文献   

10.
刘悦坦 《东岳论丛》2001,22(6):139-142
“泛神论” ,与其说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 ,不如说是他的思维方式。“泛神”的艺术思维方式在根本上是一种原始思维。以“相似律”与“互渗律”为主要思维机制的原始思维构成郭沫若前期新诗的艺术构思。郭沫若前期新诗创作中原始崇拜的“返祖”意识创造了《女神》天才美 ,同时也消解了天才的诗人。这也是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郭沫若的思想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确立了“吾心”为宇宙的本体的基础上,倡导“知行合一”说,在晚年又阐发了“致良知”说.王阳明哲学思想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良知”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认识的本体,道德的本体.“致良知”既是认识的途径,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知行合一”,既是关于知识与行为的问题,也是解决如何实践封建伦理德原则的问题.王阳明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历史上所有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一样,不但极其注重自我修养,而且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他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一系列符合他的哲学思想的道德修养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其教育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今天它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创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仍具有不可否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建 《东岳论丛》2023,(3):29-34+191
王富仁不仅对郭沫若做过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他的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文化史研究的启示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学界至今没有对他的郭沫若研究做专门的评述。王富仁对郭沫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他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对郭沫若研究起到了加持和推进作用,遏制了当时郭沫若研究“滑坡”的态势;2.作为鲁迅研究的旗帜人物,他对郭沫若及其创作的客观认识,对扭转“以鲁视郭”的偏向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3.他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真正走进了郭沫若诗歌世界,对其文学史价值和历史局限都有独到的学术发现。  相似文献   

13.
敖运梅 《船山学刊》2011,(4):165-168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刊載了郭沫若先生的“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古代史分期爭論中的又一关鍵性問題”一文。郭先生在这篇文章里試图說明的是:“秦汉兩代的土地是封建所有制,有地主阶級和貧苦雇农的对立,地主阶級的土地已有大量的集中。秦汉的政权就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在“学术月刊”一九五七年第五期上,又刊有金兆梓先生“試答郭沫若先生”的“汉代政权果曾严重打击奴隶主吗?”一文,对郭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金先生的意見是:“汉代租佃制的封建剝削还只有个别的例外,而一般的却还只使用奴隶于农业生产”,并認为汉代“正是奴隶制社会”。他的这种論断,我認为是不合乎历史的客观事实的,因此,似乎有把它提出来討論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对时空的感受方式是“相对”的,他可以并行不悖地同时存在于时间的两个极端。郭沫若研究中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其思想内容的深邃,而在于其思维方式的复杂。这种“相对”也促成了郭沫若早期的浪漫诗作和后来史学研究的融合。同时,郭沫若在考古等史学研究中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也是与他“相对性”的“对称”思维分不开的。“相对论”的视角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郭沫若的新思路,只有还原郭沫若思维方式中的“相对”的时空关系,我们才能全面把握真正的郭沫若。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明代心学的思想潮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除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应该说还有陈白沙(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白沙学案上》)陈白沙在王阳明之前致力于扭转明初“一宗朱熹”的学术风气,开一代心学之流,其在心学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湛若水影响和启迪了王阳明,而且,他所建立的学说体系融汇了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情趣,在理论上亦是独开一面.本文即有意于探讨白沙心学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在“良知”说的基础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运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和环境育人的理念,构建了一套高效的道德教育运行机制。该教育运行机制层次分明,体系健全,基本上达到了“破心中贼”,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治目的。王阳明道德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试图用他富于特色的良知学来说明万物一体,认为所谓“同体”当从“感应之几”上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另一方面,王阳明也将人对万物所怀有的那种普遍的顾惜之情作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具体表现。由于将“仁”设定为“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王阳明就能够从发生学角度观察和描述仁(行仁),论证“孝弟为仁之本”,从而维护了儒家仁爱主张中的差别原则。王阳明对儒家万物一体之仁说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一方面,他将万物一体观念应用于社会分工,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现实等级秩序的一种辩护;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万物一体观念捍卫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在王阳明那里,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不同对象意味着不同规则。作为一种伦理主张,万物一体之仁说实质是一种精英主义伦理,其基础是一种虚构的天赋决定论,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普遍化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一 郭沫若早期诗论的核心是主情说。他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他把感情的作用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阐发的。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感情本身,有了感情,即使“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这样,郭沫若就认为感情是灵魂,是实质,至于“诗”,只是感情的某种表现形式。郭沫若的这一提法确实是抓住了本质,抓住了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