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华北地区盛行着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很多人自认为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通过考证前人从未注意到的山东乡土志中的氏族志部分,发现这些山东各地的著名氏族来源及祖先认同具有多样性,洪洞大槐树在各氏族的认同中并不占主流。大槐树移民的说法是在特定情境下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我的家乡在山西洪洞.民间流传着一首谚语:"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吟唱已久的民谣现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侨纷纷到洪洞大槐树烧香跪拜,寻根祭祖.每当想起家乡的大槐树,我就会想起我的《寻根祭祖》葫芦烙画.提起我的葫芦烙画往事,又与北京有着一段深深的情缘.  相似文献   

3.
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河北地区成为移民迁入的重要地区。现在河北南部仍一直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统计,发现明初河北地区的移民并非全部来自山西,湖广、山东和东北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移民河北的情况,而且占据不小比例。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南部山区固原、隆德、西吉、海原、彭阳、泾源县的一些汉民村庄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每与群众闲谈时,询问他们的祖籍何处?有不少人就会说:“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什么庄?大槐树老鹳窝下是故乡。”自明朝初年移民屯边以来,这种说法在西海固一带人中广为流传。一、大槐树人的由来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称山西人为大槐树人?原来,古时晋地有一种风俗,人们乐于宅院门前栽植槐树。槐即“怀”字谐音,源于《论语》“少儿怀之”之句。“怀”是少年后生眷怀父母家亲之义。因此山西民众为警告自己时刻铭记孝敬尊亲…  相似文献   

5.
吾心 《山西老年》2013,(6):17-17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的故乡在  相似文献   

6.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代表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规模、影响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受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尝试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研究:从关注“人口迁移”这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到关注“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过程。通过研究者及其作品背后暗含的问题意识,可以对百年来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从学术思想史的脉络看,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仅仅是一个移民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们还在头上留马鬃的时候,就听到老者说:我们的祖先是从洪洞、赵县大槐树处迁来的.去年以来,我们受组织委托开始着手《吴堡县志》资料的搜集工作,从一些名人家谱的记载中又一次接触到祖先迁民的问题.如:吴堡县上、下高家庄的祖先是从山  相似文献   

8.
《山西老年》2007年第1期“百科望”栏内《中华第一经——周易》一文中说:“传说伏羲发明了八卦,此说无实物证据可以证明亦无法反驳……”但是,我曾看到过有关伏羲画八卦的文章,该文作者是李骏虎先生,标题为《根在洪洞大槐树》(见2006年2月14日《山西日报》C3版)。现将原文部分摘录如下,与仝俭先生探讨:  相似文献   

9.
郝树侯先生在《山西大学学报》1979年第一期发表了《山西县名索解·洪洞》。文中说:洪洞由“洪崖古洞”得名是错的,“洪洞应念成洪Tong,不要念成洪Dong”。其论据有二:一、洪崖为传说中的人物,其活动遗迹在江西,与洪洞无关。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这个地方,靠近汾河,水势澎湃的意思。二、洞,《广韵》、《集韵》都作“音同”云云。本人有不同看法,特提出来请教。  相似文献   

10.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象;而祖先龛则更强调 “亲近”“友善”的祖先形象。在这过程中,新家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资源约束和祖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居民观念中的祖先形象也被新的空间格局重塑。粤西香火屋的案例展示了社会急速变迁背景下人文景观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也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应对环境变迁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解手“,谁也明白个中意思,然而,这句民间俗语来源于元末明初大槐树下移民,恐怕鲜为人知。据记载,当年朱元璋、朱棣被迫从山西大规模移民,非其所愿,穷家难舍,热土难离,老百姓离开洪洞故乡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呼天抢地,痛哭流涕。有些移民不甘受压,伺机逃跑。为了防止移民反抗,政府官员和押解差人把移民全部捆绑住两条胳膊,由于行动不便,后又改成只绑一只胳膊,由于几十人捆绑在  相似文献   

12.
最早掌握文字的为巫师,而最初被神灵化的正是新石器时代的巫师们。春秋时期,部分巫师家族的后裔降而为"士",庶人上升为"士"的重要途径亦为学,纯粹学识或道德意义上的文人方始涌现。而这类文人被神灵化的第一人就是孔子:孔子在世时即被认为已然达到了"仁"境界的"圣",可拟于"君师",由一族之祖先而上升为整个国家崇敬的"先祖"行列,成为真正的神灵。  相似文献   

13.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的"不具来生业报恩"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业报恩"不可理解,"业报因"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且变文中旁证甚多,故"恩"当作"因"。"具"虽可与"业报因"搭配,但不合上下文意;上下文多说地狱之可惧,且"惧(畏)因(果)"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故"具"当作"惧"。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寓言悲剧冲突的表现形态与情感模式蒋振华关键词庄子,寓言,悲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223.5所谓"悲剧",自从被纳入美学的基本范畴,就被当作一种能够感奋人们的特殊"魔力"来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其目的是"借引起...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划清“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界限,必须澄清以下问题,第一,不能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教育和措施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加以否定;第二,不能把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三,不能把警惕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出。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四,不能把教育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被改变颜色的危险的论断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五,不能把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都看成“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全盘否定;第六,不能把正确开展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这个题目时,我们指的是被称为“蒙古”和“女真”的这两个民族,而不是他们的祖先或属于“蒙古”和“通古斯”的那些部落。上述两个民族属于同一时代,他们之间的文化联系是一种横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文章对其中释氏诗中六处异文作了考订。认为“忘妙”应当作“志妙”、“玉润”不当作“玉涧”、“涧生津”应当作“润生津”、“海沤”应当是“海区”、“闵吴”应当是“关(关)吴”、“去流”应当是“法流”。  相似文献   

18.
洪洞,有人念成洪Dong,又说,因长治邻洪崖古洞,所以,被称为洪洞。这是错的。洪崖为传说中人物,有的说他是黄帝时人,有的说他是炼丹得道的仙人。南朝谢庄,有《游豫章西山观洪崖井》诗,豫章在今江西,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活动的遗迹是在江西的。离今天的洪洞有几千里远。山西的洪洞县,东魏初置洪洞镇,到隋朝才定为县名。所以名为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汾河、水势澎湃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泡沫”冲击下,“天下网”于2001年倒闭,被媒体当作中国网络泡沫破裂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0.
多彩多姿的澳洲土著艺术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联。歌舞、绘画、雕刻和人体装饰艺术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追忆。土著人相信,土地是祖先的赐予,这里面寄托着祖先的精神。而武器上的雕刻图案往往被解释成此部落地域地貌特征的暗示。树木巨雕,除去用作墓葬标志外,还表示土地所有者。土著艺术的基本形式是象征,只有掌握了这个部族神话的“内情”,其象征意义就会简单地破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