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列举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战前秘密调查北平煤炭资源及抗战期间军管、霸占、开采北平煤炭资源和垄断煤炭市场的罪恶事实,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式开采不但破坏了北平煤炭资源,而且还使北平矿区人民陷入了沉重的灾难;最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矿工、攫取劳动成果的罪恶行为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
毛云卿 《老友》2009,(8):23-23
1949年1月31日,古老的北平(今北京)宣布和平解放,至今已整整过去60年。我1930年出生在北平,在北平生活了19年。解放前夕,我正在北平市立第六中学读书。那年(1948年)的冬季,北平显得特别的冷,一场大雪过后,皑皑的白雪,使整个北平城变成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其特点是将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解放北平的过程中,与傅作义集团的主要战场是在天津、张家口和北平郊区.其中平郊战争歼灭了数量众多的国民党军队,同时也使得北平周围的解放区连成一片,给困守北平城的傅作义以巨大的压力,从而为"北平方式"--北平和平解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北平和平解放能够得以实现,平郊战场的战争及其胜利无疑具有奠基石般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第四野战军为了在中南各省区解放后开展工作,组建了南下工作团,简称"南工团"。北平为一分团,天津为二分团,招收的人员主要是当时在北平大中院校的  相似文献   

5.
因国共内战的影响,1948年初大量东北学生流亡北平,这给地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北平当局无力安置东北学生,双方关系因而较为紧张,最终导致七五事件的发生.事件后,北平、南京、沈阳之间围绕事件的善后与调查展开了一番博弈.北平当局操控舆论的做法难以为东北各界所接受,但北平与东北当局又因流亡学生问题而相互倚赖.对于北平当局的暴行与国民政府的低效,东北各界反应激烈,地方意识亦急剧膨胀.迫于压力,国民政府不得不对事件进行彻底调查,但在内战紧张的情势下最终仍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6.
卢沟桥事变后,由于中国守军的迅速溃败,北平很快被日军占领,北平娱乐业在日伪政府的要求下恢复了营业。北平社会面对沦陷的异常“平静”和娱乐业的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突然面对“沦陷”的茫然甚至是逃避心态。随着战争形势变化,北平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北平娱乐业畸形繁荣的背后是众多从业者的生计艰难和民众的“苦中作乐”,这强化了民众对“沦陷”的感受。与此同时,日伪政府对娱乐业的管控和粗暴干涉进一步激发了从业者和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可以说,随着北平民众对“沦陷”体会日深,他们参加娱乐的心态在发生变化,即使在娱乐场中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北平营业性舞场逐渐兴起,舞者队伍扩大,交际舞业"迅速极盛"。该行业在丰富城市娱乐生活的同时,却诱发了奢靡、享乐、纵欲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导致北平市政府一再禁舞。30年代初,北平舞业"盛极而衰"。北平的官方、民众、媒体在此间的诸般心态及举措反映了交际舞在该市散播历经波折,呈现出这一时期北平新旧观念并存、博弈的社会风貌,也说明北平的传统保守气质使其社会风尚的嬗变显现出相对迟缓的态势。从根本上说,该市的社会生态系统制约着其社会风尚变迁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8.
北平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常借用众多人物形象及其特殊时代背景,表达出对北平文化的深切关注。从家族文化、商业文化、旗人文化3个方面探求了老舍小说中展现的北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时,我随齐燕铭、申伯纯、金城、周子健等同志从西桐坡赶赴北平,为中央机关进驻北平打前站,参与了接收中南海的工作。虽然距今已过去60多年,但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中南海里第一夜  相似文献   

10.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携全家从甘肃返回北平,租住于东城北新桥大头条50号,一个有八户居民的大杂院。大头条东头是北新桥学校与教会医院,南边是交道口师范学校,大头条内大部分房产归北平总学监云紫晨所有。云紫晨当宪兵上校的女婿一家住在我们院子的西邻,院子东邻是一于姓商人。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宪兵上校邻居乘飞机逃离北平。于家的儿子解放时公开了地下共产党员身份。有人命案的中统特务头子云紫晨,解放后被关进了监狱。此乃后话。  相似文献   

11.
郝贵生 《中华魂》2014,(19):22-26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毛泽东的“不当李自成”思想。笔者就这一思想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毛泽东“不当李自成”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含义 1944年,毛泽东谈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书时就有“不当李自成”思想的萌芽,但直接提出是1949年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之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相似文献   

12.
成仿吾年谱     
一九四九年五十三岁二月二日:北平解放第三天,从正定到北平,为华北大学选定新校址。不久,华北大学迁至北平.大量招收知识青年,实行短期训练,为解放战争和建设事业培养干部。二月二十五日:郭沫若同李济琛、沈钧儒、马叙伦等三十五人由沈阳抵北平。成仿吾同分别了二十一年的战友郭沫若相会。七月: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八月:华北大学第一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朱德同志到会讲话,号召学员随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同时,开始筹备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四年九月四日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信中说,“惟金君终未见访也。”这里的“金君”,指的是北平“左联”成员、朝鲜作家金湛然同志。这一年的八、九月,金湛然从北平绕道上海回国时,北平“左联”的负责人之一王志之曾经介绍他去见鲁迅。当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东野三纵七师二十一团开赴东北。辽沈战役一结束,我所在的三营九连从冷口入关到达河北香河县,攻下北平南苑机场。后驻通州整训练兵,准备投入解放北平的决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的国立大学迅猛发展,引发朝野各方如何处置国立大学的讨论.事实上,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的合并之举却深受政局变动的左右.奉系军政府改组北京的国立大学为"京师大学校",实为控制北方舆论和抵制南方国民党,开启了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之先河.二次北伐后,首都南迁,南京政府从全国通盘考量,先后将北平的国立大学改组成"中华大学"和"北平大学区",体现当局借政治格局变动来整顿北平高等教育的努力.然而其派系纷争与门户之见引发北平学界系列风潮,使得北平国立大学合并的改革流于失败.北伐前后北京(平)国立大学合并风潮充分显示政治变动与教育变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36年秋初,我在北平考入了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我是于这年的夏初,从昆明乘滇越铁路火车到越南的海防,从海防乘轮船经香港到上海,在上海郊区南翔我的一个亲戚处住了一个多月,在这里温习应考的学科。约在六月下旬,离上海来到北平,准备报考北平的大学。我到北平后,住在石驸马大街一家公寓里,这里住有我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云南老乡,他是在头一年就来北平投考大学,现仍住在这个公寓准备继续报考。当时北平的国立和私立大学共有10所,都在一年一度的秋季招收新生,北大和清华这两校的考试日期,不但较各校为早而且完全相同,要报考北大或要报考清…  相似文献   

17.
光荣使命     
1949年春节后的一天,我所在的华北军区石家庄军官学校接到中央军委的紧急命令:务必在三日之内进入北平,接管傅作义部队的宪兵队。军令如山倒,同志们一听要去北平执行任务,个个摩拳擦掌。我  相似文献   

18.
1928—1937年北平的大学教育不同于南京政府的实用教育方针,力主文理皆通的通才教育。在文学院系内部,清华大学首先将登场不久的新文学引入大学讲堂,昭示了北平大学的一种文学研究观念和文学教育态度。不避文理、不薄古今、中外并蓄、侧重实感的教育实践,既影响了教师、学者作家的教育和文学观念,也使卞之琳、林庚、王佐良等学生作家在初试写作之时即显现出了鲜明的学院品格。深入考察文化古城时期北平大学的文学教育观念,不仅可以深化对当时北平文坛之了解,对时下大学的文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名氏”其实有名有姓,他是现代文坛一个怪才,“无名氏”是他的笔名。他原名卜乃夫,又名卜宝南,卜宁,号宁士。原籍江苏江都县,1917年生于南京。 名字怪,行为也怪。简言之,早年他曾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五卅中学学习。中学未毕业便到北平,居然考取了北京大学。但他鄙视文凭,笃信自修成才,只考但不正式上学。在北平3年,不是泡在北平图书馆,就是溜进北京大学旁听,一直到抗战爆发,他离开北平。此后,他当过《扫荡报》记者,职员。  相似文献   

20.
人们往往强调卞之琳1935年以后创作的复杂色彩,并将它们与其北平时期创作区别开来.但实际上,卞之琳诗歌的复杂色调和表达特征,都是在他北平时期的创作中开始呈现的.他对北平的感受一开始就带着复杂意味,对北平所代表的双重文化价值的“凭吊”是他寄托苦闷的方式.而在这种凭吊中,他一方面对北平市民生活的慵懒、麻木、缺乏危机感的生存状态持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又流连于北平的古韵及其市民悠然闲适的趣味中,这种情感反应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借物抒情的表达策略,使他的诗歌逐渐发展出一套传达感受的方式.这让他批判声音的传达显得更为委婉和隐蔽,也为他后一阶段创作那种更复杂的表达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