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轨迹不仅清晰可寻,而且体现出古今文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延展的整合性.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和粗放.鉴于此,本文从古今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散文的模糊混用与清晰划一,散文的坚守与破体,以及散文的审美性与自由性等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在百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史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无论从概念的确立、理论的发展还是创作实践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首先,作为一种社会实用性极强的文体,报刊杂志的兴起为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其次,外国散文,尤其是英国随笔,从概念、内在精神和外在体式上为它输入了丰富的营养;再次,散文(小品文)的文体概念在理论界的论争中最终确立起来。散文的两大分支——记叙抒情的“美文”和议论的“杂文”因其不同的文体功能,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呈此消彼长之势。  相似文献   

3.
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4.
文体学是研究语言中各种文体特点的一门学科。它处于语言学与文艺学的交叉点,其影响可见于翻译理论。本文试从文学文体学和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以英译汉散文为例,分析译文如何达到准确、通顺的同时,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并初步探索了文体翻译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5.
首先,根据现代文体概念,将其划归为散文类。其次,先秦兵书可分为记言散文与记事散文。再次,在此基础上记言体散文还可分为论说体、问答体、律令体、语录体等;记事散文有记叙体等。对先秦兵书在文体上的如此分法,虽然重叠处较多,但这既是先秦时代文学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缘故,同时也是先秦兵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所致。  相似文献   

6.
代绪宇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4):55-60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早期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平行发生,19世纪中期以后才相互影响。由于所处的国度不同,散文诗文体生成也各有特色,法国偏重于由诗向散文靠近,英国主要是由散文向诗靠近,美国散文诗创作既有诗人,也有散文作家。散文诗更多地源于诗、源于散文或者是诗与散文的融合,正是世界散文诗在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代表形态。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度的散文诗或偏重于诗,或偏重于散文,或者二者兼顾的文体差异。  相似文献   

7.
2000年度散文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 2000年的散文研究,一个总的印象是,针对散文这一文体在理论建构方面存在的诸多历史遗憾, 2000年的散文研究无论是理论批评、作家作品解读抑或是以长时段的眼光考察散文现象、散文运行的轨迹,均无可避免地是从“散文文体的美学规范究竟如何”这一基本层面展开追问的,其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也留下了若干仍需追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散文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倘若没有现代传媒的中介和转化 ,西方散文资源与古代散文传统也无法演变为现代散文。说自己想说的话 ,发表知识分子个人的意见 ,从现代报刊的文化特征来看 ,既是对古代散文“言志”传统的现代诠释 ,也是现代散文重要的文体功能。同时 ,现代散文不可能回避其娱乐功能 ,使现代散文成为市民社会的消闲方式。现代散文发展中所提出的有关“幽默”的理论问题 ,以及现代报刊文体与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的对应关系 ,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体的角度 ,对 2 0世纪 90年代的中国散文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分析。在考察了文体的历史演变后 ,文章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四个层面对文体进行了新的界说 ,并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 90年代散文文体的变革 :一是“时代文体”的形成及其“破体” ;二是因“主体文体”的解放而带来的散文观念和艺术思维的改变 ;三是自由随意、侧重于感觉化、潜沉的隐喻和反讽的语体取代了过去浅显僵硬的“诗化”语言。最后 ,文章还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意义 ,并对散文文体的“自由”和“不自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当代随笔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散文创作及其研究中,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其中以“随笔”最为突出,这不可能不影响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创作及其研究。本文对“随笔”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它与“小品文”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当代随笔散文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下,"卖文"的生活方式给茅盾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茅盾那种游走于创作与杂著之间的选择、对小说创作日渐疏远的态度、"卖文"的急迫所导致的作品的"半肢瘫"现象、写作计划的缩水以及编辑约稿带来的利弊等,成为制约茅盾文学创作取得更高成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谌东飚 《云梦学刊》2007,28(1):117-119
《史记》中的“论赞”,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个性;它的内容无所不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使用的语体是“议论而兼叙述”;体制短小,灵活多变。这些特点对古代,特别是唐以后的杂文文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八股新编 文学别调——论游戏八股文的文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晋阳学刊》2009,(4):104-109
游戏八股文是指融入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章要素而写成的文学小品,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游戏八股文从正宗的八股文中衍生出来,但又与母体有着不同的品貌。按照不同的标准,游戏八股文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独特的文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对文学形象心灵世界的开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世态人情的揶揄和对自我孤愤的倾吐等。重新“发现”游戏八股文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莉 《齐鲁学刊》2008,(1):112-115
《文选》是按文体选录各类文章佳作的诗文总集。其赋体的编排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文选》于全部文体中列赋体为首位,体现出萧统自身的文学见解,同时又是受前人编排体例以及大赋体所处地位的双重影响的结果;《文选》将骚、赋分体,具有重要的首创意义,前人骚赋观念混淆不分,萧统别骚于赋反映出其明确的文体辨析意识。  相似文献   

16.
书话是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在相对冷寂的书话理论研究中,对创作实绩丰富却面目模糊的书话进行概念的厘定及文类特点的归纳廓清是首要工作。书话大致显示出短札式、小品化、抄书体的体制特征。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等表现方式的综合运用和适当变化建构了书话独特的体式。  相似文献   

17.
对六朝轶事小说 (志人小说 )的综合研究 ,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关于轶事小说的子类划分 ;关于“世说”体小说兴盛原因及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杂记”体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笑林”体小说的独立地位及审美特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我国生活方式研究20年来的实践,阐释了生活方式范畴特有的主客体相结合、表征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对现实生活超越的概念特性,揭示了生活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理论建构功能,并对如何实现生活方式研究学科化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施萍  唐冰 《云梦学刊》2003,24(2):65-68
和谐,是林语堂追求的文学境界。在文体上,他提倡闲谈体,要求抒写性灵,打破作文法对内容的束缚,使用雅健自然的语录体,追求形式与内容的谐调统一;在人物造型上,他追求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和谐。林语堂的这种美学理想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来自林语堂融通中西文化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因为和谐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他对人文主义“上帝”的信仰,消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消解了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焦虑与困惑,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从而达到了“水连天碧”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它的美学意蕴 ,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其实 ,“风”和“骨”的概念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为它们赋予更深内涵的是刘勰。刘勰的“风清骨峻”反映了我国古代文论强调动静结合的美学标准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