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民族和跨界民族问题已经有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从地缘安全角度重新诠释中国的民族和跨界民族,却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国跨界民族和地缘安全关系的理论尝试,因此,文章对民族、跨界民族和族群等以往的认识进行了批判,力图在确立新的范畴中构建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由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界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葛公尚同志主编的《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一书,已于2006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聚合了国内十多位学者数年辛勤耕耘的精髓,反映了我国学者在国际政治视角下研究跨界民族问题的最新成果。该书包括“理论篇”、“世界篇”和“中国篇”三大部分。“理论篇”对有关跨界民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诸如“跨界民族”的界定和分类、跨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跨界民族与地缘政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世界篇”对当代世界近20个跨界民族热…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吉林省民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跨界民族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8月3日至6日在风景秀丽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召开,来自北京、内蒙古、云南及东北三省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0余篇,代表们围绕东北亚跨界民族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关于跨界民族理论研究。跨界民族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次会议上,一些学者对跨界民族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就字面意义而言,跨界民族应当包…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试对我国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跨界民族能为民心相通"积基树本";为贸易畅通"保驾护航";为政策沟通"牵线搭桥"。同时阐述了不同地区的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发挥跨界民族的文化优势,实现固边、守边、安边和"拓边";加强政策学习,增强国家认同;务实合作,共同直面跨界民族问题;重视和培养我国各类跨界民族人力资源;借助岁时节气,举办民族文化旅游盛会;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跨界民族民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5.
试析跨界民族的相关理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首先从政治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跨界民族的科学界定和称谓 ,随后集中探讨了“现行政治疆界不变”、“国家主权高于一切”、“综合国力较量”等理论、准则、理念对跨界民族的制约和影响。笔者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它们不仅决定着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取向 ,而且已成为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前提 ,并成为目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文章最后以非洲大陆为例 ,就如何正确解决跨界民族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相邻国家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和睦相处,有的兵戎相见.而跨界民族关系往往成为影响相邻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跨界民族关系既可以是国家间发生纠纷的诱因,也可以成为国家间密切联系的纽带.认真研究跨界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对于相关国家的内政、外交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跨界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到相邻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跨界民族关系是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晴雨表”、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主权、跨界民族关系和国防安全、跨界民族关系和泛民族主义、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跨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特点更加突显,跨界民族问题已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多跨界民族的国家,民族理论学科应加强跨界民族研究,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跨界民族是指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利益问题、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外部势力的介入等原因会引发跨界民族问题,并产生国内和国际影响。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危及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危害国家边疆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削弱国家凝聚力、加剧民族矛盾与冲突、损害所在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跨界民族问题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相关国家周边外交关系带来深远影响,易于引发相关地区关系紧张与冲突并成为引发重大国际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跨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特点更加突显,跨界民族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多跨界民族的国家,加强跨界民族研究,是关系到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调查,简述了中越边界金平跨界民族地区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对现阶段金平跨界民族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和解释,并从跨界民族工作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实现边疆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文章认为,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探讨了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问题,指出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的主要情形如和(和谐)而不同、由合(融合)而同、因同而合(融合)与不和(和谐)不同产生的条件与影响,认为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促使跨界民族实现本土化的转型,实现"适应-认同一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学界对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加剧,中国学界在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开始注重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问题。这些学科领域包括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来自多学科领域的关注和思考,使中国的跨界民族研究在边疆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中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而稳定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王俭平  戴永红  王彦宏 《民族学刊》2020,11(1):60-65, 134-135
“跨界民族问题”作为国际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南亚这个“世界民族博物馆”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印度作为与南亚大部分国家都接壤的地区大国,跨界民族问题不仅仅是“存在”,更是一个亟需加强内部治理的社会难题。与此同时,“跨界民族问题”对于印度的影响还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跨界民族的存在既导致诸如边境管理、跨国犯罪以及非法移民的问题,又为印度提供了干涉周边国家内政的“借口”,进而有利于巩固其南亚大国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家利益,而政治安全则始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根本保证。冷战结束以来,跨界民族问题对一国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对我国政治安全形势所带来的现实与潜在威胁也在不断增长:泛民族主义思潮对我国边疆地区安全稳定造成较大威胁;国际反华势力利用跨界民族问题加剧对我国的分裂活动;境外敌对势力对跨界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活动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周边国家民族问题的辐射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安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政治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将这种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国家中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其关系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对我国新疆跨界民族哈萨克族的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了伊犁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原因及促进两者协调统一的对策,以利于巩固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促进睦邻友好.  相似文献   

17.
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民族集体认同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族群群体对祖先的历史的追忆以及其社会建构行为,本身具有的集体性、变动性、差异性和承继性的特点.研究发现,跨界民族的保守性历史记忆对族际关系甚至国家间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积极引导历史记忆有助于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 8月 3— 1 0日 ,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和云南省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讨会在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召开。来自北京、云南、重庆、青海、吉林、广西等省 (自治区 )市的 4 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他们向会议提交论文 2 3篇。开幕式上 ,云南省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李明德、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葛公尚等分别就云南省跨界民族的现状、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云南省跨界民族研究课题组成立 1 0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跨界民族问题研究的工作重点以及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作了讲话。此次研讨会的中…  相似文献   

19.
正跨界民族问题因族类群体分布与主权国家疆界的不一致而生成。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主权边界的切割作用,或是由于族类群体的迁徙流动,抑或两者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时代族类群体与国家疆界复杂交叠的多样组合。有的情况下,一个民族分布于两个国家;有的情况下,一个民族分布于多个国家;有的情况下,跨界民族的一方还建立有主权国家。跨界民族的事实一经形成,原来同一民族的成员便成为了毗邻国界而居的不同国家的国民。跨界民族的成员既拥有着对同一根性的族性认  相似文献   

20.
中亚五国的民族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论述了中亚五国的民族构成、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内容及成因,剖析了独立后中亚国家民族理论的转变、民族政策的调整,最后就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的跨界民族问题进行了必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