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天地》2005,(4):54-55
我丈夫18岁入伍,26岁与我结婚。去年转业时,他36岁,部队发给他40000元转业费。今年以来,我俩因性格不合,多次协商离婚之事,但就那笔转业费如何分割,我俩发生了分歧:他认为转业费属于他个人所有,我则认为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请问:转业费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还是属于个人财产?如果我俩离婚,这笔转业费应该如何分割?  相似文献   

2.
办完林默的丧事,林小兵已经;隹备好了自己的东西。屋子里很安静,静得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两个男人,一大一小,我们足足坐了近半个小时。最后,是林小兵开的口,他说:“我的去与留,你做主。”他瞪着漆黑的眸子看着我,故意稍稍抬了头,只是,七岁的年龄,他还不能从容地遮去他眼睛里的惶恐。林小兵随了他的母亲、我的妻子的姓,却不是我的儿子。  相似文献   

3.
自从“城南”项目开始后,我们来来往往差不多都得经过前门地铁站。前门地铁口总是忽悠着一帮子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口中念念有词,一看见人就凑上去:“发票、发票……”“住旅馆吗?去八达岭,逛长城吗?”并跟着你小声嘀咕……每走两三步,他们就会继续围上来,大有不做成一两单生意誓不收兵的气势。每次在我还没到来之前,老赵就要找这些人聊一聊。其中和一个来自河北高碑店的姓马的人渐渐地熟悉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说不知道,有人说“别人管他叫流氓”,他立即更正:“盲流——老盲流!”  相似文献   

4.
风为裳 《女性天地》2010,(10):36-37
“许三多”入红太狼之口 在朋友生日聚会上认识了许东,他居然同时是我几个女友的“姐妹”。我悄悄问女友他的性取向。女友嘿嘿嘿地坏笑,说至今无人把他拿下,取向未明。我“哦”了一声兴味索然。女友赶紧又加了一句:“不过,从没见他跟男人有什么不正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5.
性格缺陷谁都会有,从小父亲就告诉我.能帮别人的事情都要尽量去做。就此我一不小心成了个事事点头的“滥好人”。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认为“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指的是山东省内的东岳泰山。其实,“泰山”是人名,是鲁班的弟子。泰山很聪明,干活总是别出心裁,结果误了事,惹恼了师傅鲁班,被撵出了“班门”。时遗一年,鲁班见集市上摆着精巧的竹制器具在出售,他万没想到,这些竹制品竟是他赶出师门的徒弟泰山所制造。为此,鲁班愧悔地感叹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相似文献   

7.
红卫 《老年世界》2010,(9):19-20
在我参加学习的一个英语班里,一位小同学问我:“阿姨您多大了?”我说:“你可以先告诉我你多大吗?”他说:“13岁。”我说:“你的年龄乘以4就是我的年龄。”他“啊?”了一声。从这以后,他对我的称呼由“阿姨”变成了“奶奶”。当时我的年龄是52岁。  相似文献   

8.
看到某论坛上有一篇自署为“非震区灾民”的帖子,是一个工厂的工人为自己没有捐款而感到愧疚,而自责地说:“我是不是值得鄙视?”他没有捐款的原因似乎有这样几个:一是厂门口的捐款箱无人问津,他也不愿意“出风头”,然而,“心里却一直有点疙瘩,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锗事,一直在受良心的谴责”;二是为了平复自己的良心,同时又不想在同事中显得“另类”,  相似文献   

9.
我家老妈虽然50岁了,却有一颗年轻人的心。假如你说她老了,她一准跟你急:“谁说我老了,我不是才四十多岁吗?”几个儿女常常逗她:“妈,您好了不起!请问您是如何做到年年四十的呀?”老妈听了总是自我们一眼,然后一本正经地说:“你老妈是50岁的年龄40岁的心,哪像你们20岁的人却装着一颗70岁的心?”直噎得我们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10.
清顺治年间,有位姓王的山西人来到北京,初来时他曾在宣武门外摆摊,出售火镰,不久又改营刀子和剪子。因他脸上有麻子,他的店铺遂被人们称做“王麻子刀剪铺”。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卡恩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他把平等观念作为毕生的研究课题。他说:“我从小就认为,我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努力消除不公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胡言 《中外书摘》2007,(12):80-80
有一次陪一位日本朋友逛上海,一路上看到好些个巍峨的大楼,都俨然冠以“某某广场”之名。那日本朋友汉字自然是识的,却仍然纳闷地打量着这几个字,好像是在看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我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一语道破了“天机”:“这里的‘广场’,不是‘黑老爸’  相似文献   

13.
小文 《当代老年》2007,(10):50-50
乾隆皇帝有一次出巡到江南,看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对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问他:“这是什么人?”张答道:“他是个农夫。”乾隆问:“农夫的‘夫’字怎样写?”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讲究”特别多。比如说话,同样的话,须讲究该由谁来说,用什么口气说,说到什么分寸等等。该说的话由该说的人用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口吻在适宜的场合说出来.这话才算对。否则,不管你说些什么、对错如何,都有问题。著名作家王鼎钧这样说:“中国人是没有‘自己’的。一个人,他是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父母,他是长官的部下、部下的长官,他是老师的学生、学生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朱瑞华 《老人世界》2008,(12):22-22
1968年,我下乡插队。在农村,老乡们不叫我名也不喊我姓,都称我“大夫”。我何负此雅?这要从头说起。一天早晨上工,刚到生产队,就见保管员一瘸一拐地对我说:“我昨晚睡觉受风了,腿疼。”我对他说:“我跟一位医生学过针灸,有一定基本功,我给你扎两针吧。”开始他不同意,但腿疼不减,走路困难,无奈之下只好半信半疑答应了。  相似文献   

16.
东晋时,襄阳人罗友家境贫困,经常上顿不接下顿,这让他对吃有一种特别的偏好。罗友曾在荆州剌史桓温手下任从事。有一天,桓温为车骑将军王洽举办宴会,罗友不请自到,大大方方地坐了下来。宴席开始,罗友跟谁也没客气,抄起筷子就海吃起来。宴席一结束,他就站起身,拍拍肚子,告辞就要走。桓温很奇怪,问他说:“你刚才像是有话要跟我说,是不是有事?怎么这就要走了?”罗发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听说白水煮羊头味道鲜美,我平生一直没有机会吃到,因此今天冒昧前来赴宴,并没有什么事情要跟您说的。现在已经饱餐了一顿白水煮羊头,不必再逗留了。”  相似文献   

17.
一阵和风好温馨 周末到武国忠医师家里采访,他家里有一只小狗,见了我“汪汪汪汪……”,叫得很凶,还勇敢地冲到我的面前,做出要打架的模样。武医师伸手摸一摸它,从狗头沿着脖子摸到背部,说:“别叫啦。”它便不叫,在我们身边摇头摆尾。  相似文献   

18.
赵强 《华夏少年》2007,(8):82-83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个“活”字。人物形象鲜活。夏清辉貌不出众,却玩得“疯”,学习也棒。“打狗救友”这件事,更见他的乐于助人,颇有些“侠义”风范,称他为“我”的好“哥儿们”名副其实。另外,文章语言活泼。如描写脱险后,“难道有哪位世外高人,使出了什么独门暗器,击中了狼?……‘跑?那太不够哥儿们义气了吧!那种不仁不义的小人,我才不耻于做呢!’”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份无邪的童趣。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之一的姜德志,接受《检察日报》专访时分析贪官的共性,披露了一个“制度因素”。他认为官员贪污腐败固然有主观因素,但制度因素不能忽视。权力过分集中,又失去有效监督,使一些握有重权的官员贪欲高度膨胀。他列举出几个例子——慕绥新说:“我当了市长以后,没人管,成了党内个体户,如果有人经常管我,不至于走到今天。”成克杰竟然能号称“壮王”。广西南宁一块黄金地段本来已有规划,他一句话就能改变。光这个工程,他就收贿2000万元。王怀忠在任阜阳地委书记时,就把自己视为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他说,按阜阳1300万人口计算,他就是世界上第58位总统,并称“阜阳是我王家的天下”等等。  相似文献   

20.
“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构成“非我“的有自然和“他人”。我与“非我”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对“非我”应当具有何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人”是“非我”中的重要部分,我与“他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我对“他人”应当具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