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鲁迅《野草》中《影的告别》、《过客》、《死火》三篇作品综合比较,从反抗绝望、爱的悖论和探寻希望三个角度,观照鲁迅心路历程中的绝境体验,并探求对其内涵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建立和走想成熟的思想的保证,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反思的品格。现代性的复杂性在鲁迅心灵体验中具有深刻的体现。无疑他的《野草》诗集最能体现鲁迅这种复杂的现代性体验。由于现代性的多面性,于是鲁迅《野草》中心灵体验也就具有多种的阐释,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现代性复心灵体验。从《野草》中可以具体感受的现代性体验是鲁迅的自我怀疑、自杀意向、实用理性支配下执着的行走、无言自我放逐和难以言说的颓废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3.
《过客》是鲁迅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诗剧,其体裁独具一格。现代诗剧《过客》内在的核心结构是作者的意念,鲁迅本人的强烈意念取代了戏剧情节与戏剧冲突,成为结构全文的核心;同时,结合鲁迅创作《野草》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诗剧《过客》的语言形式与象征系统也是独异众人的,《过客》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诗语与剧语的结合;而《过客》的象征系统则体现了鲁迅孤独战士的精神特质,将这一时期鲁迅的心路历程通过独具一格的意象折射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4.
本我与自我矛盾的象征─—《野草》新解三题庞沁文《野草》是鲁迅先生的心血孕育的宁馨儿,它凝聚着先生深刻的生命体验,包含着先生全部的人生哲学,是先生丰富复杂心灵的象征。《野草》中一些意象是作者心灵中互相矛盾着的两方面的象征,只有从分析心灵,即从精神分析人...  相似文献   

5.
收集在《野草》中的《过客》是一出蕴含哲理、风格别具的独幕剧。《过客》的创作,根据孙伏园先生的回忆,在鲁迅头脑里酝酿了将近十年之久,鲁迅在与友人的通信和杂文中屡屡提及,常说“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鲁迅之所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鲁迅先生,在对中西方文化怀有一种双重的忧患疑惧意识当中,不断表达着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行者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放逐———一种前所未有的尖锐性与深刻性的孤独体验。如果说,《呐喊》和《彷徨》中,鲁迅还怀着毁坏铁屋子的希望、更多记取着“为别人”和给社会人看的启蒙目的的话,那么,更为深刻的个体孤独寂寞与生命存在虚无的体验,则被情感满溢、内心无法平静的鲁迅以独特的艺术想象力衍化生成一丛独特的“野草”———《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文字,也成为他那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  相似文献   

7.
旷野呼告──鲁迅与列夫·舍斯托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野呼告──鲁迅与列夫·舍斯托夫魏韶华我忘不掉第一次看到丢勒那幅著名铜版画《骑士,死神和魔鬼》时的心灵感受。骑士独自一人面对落日旷野横穿寂冷山谷的“存在者”的勇气,令我想起鲁迅笔下的“过客”。“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这是一个从茫...  相似文献   

8.
鲁迅本人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他《野草》中的哲学思想有基督教因素。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从鲁迅对耶稣形象重塑角度来看鲁迅的描述与《圣经》记载的似与不似;二看鲁迅对地狱的想象和对语言遭扭曲现象的考察背后的基督教因素;三是分析“过客”哲学与天国哲学乃至基督教“过客”精神的关联;四是论述《野草》反抗绝望后重回信、望、爱这些神圣价值之思路及其与基督教观念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探讨,可加深对《野草》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人生感触的诗性言说,这种诗性展现的是种种充满逻辑悖论的心灵意向的交错,包括自我和他物、过去和未来、爱和憎、生和死以及希望和绝望等一系列人生命题.矛盾既是事实,又孕育着真理,它体现的是鲁迅探索社会、历史和自我、人生并由此做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选择历程,构成的是诗人“一个人”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野草》 ,不仅催动了张承志的散文创作的新探索 ,而且唤起了他的大散文意识。与其说张承志在解读鲁迅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不如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这绝非单向的被动接受 ,更多的是心与血的沟通和回应。于是 ,张承志的散文越来越烙有了鲜明的《野草》遗风 ,甚至一些具体篇什都可作比照性阅读。尤其是两人对散文文体的认同 ,既是鲁迅对张承志散文创作基质的深层召唤 ,也是张承志对鲁迅大散文遗产的文体彻悟 ,更是彼此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共鸣。可以说 ,鲁迅完成了《野草》 ,也将一个真实的鲁迅留给了后人 ,张承志借《野草》体认了鲁迅的真实 ,更成熟了一个散文家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通篇"走"意向贯穿始终,"过客"作为鲁迅心灵世界具象化的形象,它象征、暗示、隐喻了作者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焦灼、彷徨、苦闷,但绝不放弃前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鲁迅《野草》所蕴涵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鲁迅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野草》是对灵魂的一种逼视,凸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爱与苦痛、悲观与绝望。《野草》立足于大地、人间和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新文学旗帜的鲁迅在逝世后逐渐被权威化、神化。一段时间内,国内研究者很少再触及鲁迅作品中表达的自我心理黑暗面,然而,这些具有暧昧色彩的侧面,却有鲁迅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所在。本文试图通过鲁迅文本中的一系列特例——"双身小说"接近鲁迅心灵上的真实——孤独,并联系他对古代文体的借鉴与《野草》的对照分析来审视鲁迅内心的孤独感与人生选择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中深刻的自我人格内涵,是鲁迅作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鲁迅用自己行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了的先驱者形象。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高水准的人格内涵及其力量。鲁迅作品中渗透了他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感情的体验,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契合在它的作品中,鲁迅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光芒便是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鲁迅精神”——鲁迅人格。鲁迅人格是传统人格美的更完善的体现,鲁迅人格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的内涵。鲁迅形象,鲁迅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格美的追求。鲁迅的人格是崇高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名篇《过客》演绎了"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由模糊的时间背景与断裂的时间动态构成的时间形式体现了个体此在的非历史性。"路"和"门"物理空间的并置规定了两种可供反应参照的存在的价值取向。依靠聆听和解释,主体让受遮蔽的存在之真敞亮。面对着存在的悖论,主体绝望的选择脱离了日常逻辑经验理性,也扩充和获致了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对存在意义的质询。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中蕴涵着孤独、多疑、被迫害、觉醒等多种性格特征与生命体验,所有这些都是鲁迅独特性格和切身体验的“变形记”,因此,要想全面这篇把握作品,就必须从鲁迅的内心世界出发,突破仅用再现理论研究其社会历史内涵的樊篱。  相似文献   

19.
《皇帝的新装》作为寓言体小说,蕴含着人类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悖论。这种矛盾和悖论同人性的弱点和皇权专制结合在一起,织成一块人类精神遮羞布,蒙蔽着所有人的眼睛,遮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试图以"远方"的意象为起点,比较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客》与海子的诗歌《远方》中关于"远方"的精神旨归的异同。通过比较得出:鲁迅先生以绝望的对抗来面对坟墓的固执行走,而海子则是在幻觉意识下对于"远方"的凝神伫望,并无斗争的姿态;同时二者远方的内涵略有不同。鲁迅先生的"远方"是承担行走意义的载体,是"无物之后"的"有物",而海子的"远方"则是空无,是无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