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启蒙理性在张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逐渐演变为技术(工具)理性,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奴役人的手段。启蒙精神非但没有兑现"促进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的承诺,反而成为了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在工业社会压抑的意识形态控制下,感性以异化的形式存在,幸福与自由出现了分裂。马尔库塞在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重建人的感性、恢复人的本能、实现人的解放的新感性观。新感性观肯定和恢复了感性的地位,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异化现状、实现自由解放的关切,从现实的感性存在突显人的本质,提出了感性的重建和引向感性革命,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审美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字化时代是人文精神充分彰显的时代 ,主要表现在人的自由时间的大量增加、人的能力的极大提高、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同时 ,数字化时代人的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悖论 ,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时代是感性的解放还是感性的泯灭 ?是民主时代的到来还是一种新的统治方式的形成 ?是信息的自由流动还是带来了“电子公共牧场的悲哀” ?是数码鸿沟还是数字共产主义 ?是主体性的张扬抑或是主体性的丧失 ?  相似文献   

3.
体验经济与感性选择的确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依托 ,通过感觉和记忆使消费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留下深刻印象或丰富感受的经济类型。体验经济的实质是产生美好的感觉 ,体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 ,将是人类经济生活在 2 1世纪的一场最为深刻的革命。既然体验经济必须达到情感体验才能实现经济交换 ,于是 ,感性意识在体验经济中就必然要取代理性逻辑的地位 ,体验经济获得了新的意识活动形式。随着感性意识在体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的地位在体验经济中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刚  文辉 《社会科学家》2006,(Z1):15-16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的艺术新感性思想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以及由技术文明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人们变成了失去否定精神、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提出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而这种非压抑性文明要通过意识革命及人的感性解放来获得。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新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实践。人类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通过艺术新感性去完成。他的理论不仅拓展了现代美学而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建立在“绝对贫困论”基础上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面临着“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统治和压抑已经深入到人的感性———即本质规定中,因此革命应该深入地触及到人的本质。革命的任务就是建立新感性,其途径是艺术和审美。马尔库塞给资本主义痼疾开出的药方虽然可口但却不能治病。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构建起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文明。数字文明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核心,对人类社会全方位产生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的新文明形态,在发挥文明正向作用的同时会伴生负面效应。数字中国建设具有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引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数字化时代的“文明悖论”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数字文明健康发展,使数字文明真正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丰富人的生活方式和推动思维方式进步的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存要遭遇各种意义体系,但又易于迷失在意义体系中,这是因为人们忘记了其体悟世界的最基本能力——感性直观。费尔巴哈是伟大的感性哲学家,他不仅恢复了感性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且充分肯定了感性直观这一至纯至朴的认知标准。这一标准是检验任何概念、命题、理论和话语的认知规范。如此,问题的追问在于:感性直观的本原性、真确性和规范性是以感性自由为本体论前提的,如果感性不自由,感性直观的所有品性均无法达成。由此,感性自由就成为人类优化生存的基本条件,它需要在感性的无限拓展中实现。感性自由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权利和政治理想的探寻,应以感性自由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国章 《东岳论丛》2002,23(2):108-111
在习惯思维看来 ,感性直观是被感性实践所“克服”、所“取代”了的东西。但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 ,在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理解和论述中 ,只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和突破这一局限性的方法 ,即通过感性实践来打破感性直观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从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但并未因此而彻底否定感性直观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认清并把握感性直观与感性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就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改造论研究的必要前提。否则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先验感性论,显现在我们视域中的自然物与我们之间存在情感性、本源性关系,我们与自然物之间的情感是构成性的、不可剥离的。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把握因此而成为必然和可能。与中国传统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解相比较,基于先验感性论的自然物之美的欣赏重点是自然物的感性形式及其与自然物生命的完美结合,其终结点并不导向充满想象意味的道而是停留在自然物之中,自然物在对其审美的把握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而不是可以扬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从近几年的语义学论文所反映出来的语义研究方法,语义例证选取等方面,语义研究无法完全排斥语感的影响。语义研究和语感是处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语感在语义研究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既是语料发现和选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又是语义理论的最终检测者。所以语义研究,应该是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善用语感,而不是完全摈弃语感。  相似文献   

14.
李霞 《兰州学刊》2010,(9):174-177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的论文集里,一方面对重视作品内容忽视作品形式的传统批评方式进行强烈批判,并分析造成传统批评方式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她提出新感受力的美学批评方式,要求关注作品的形式,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感觉:快感和不快,震惊和新奇。新感受力美学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为美国当下的新兴艺术的合理化建立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要求关注感觉,依赖感性,对纠偏当今理性过度压抑感性、人们日常生活机械化的病症具有积极地治疗作用,为和谐人性的健康发展奠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从原始宗教的神人未分到周代宗教思想中人文理性精神的初见端倪的过程中,人的理性意识逐渐觉醒,人逐渐从神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宗教思想,提出"敬鬼神而远之"这一具有人文理性精神的新命题。正是这种人文理性精神对中国宗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今世界各宗教间的和平及世界和平仍需要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主体性与对象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规范性与自由性、理性与感性、多元与一元等关系的统一,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因此,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的认知维度,势必能够推进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及其对我们的挑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对外贸易的角度认识信息时代,可以说信息革命正在将人类导入一个以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新时代.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取向,新时代的到来需要有一场对外贸易的革命与之呼应,对外贸易应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深刻的改革,以迎接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和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媒介变革的诱因源于人类传播的现实需要,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则是媒介变革的推动力。现代数字媒介日益表现出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基本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范式。未来媒介变革将进一步突显数字化、竞争与融合、裂变与派生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王巍 《北方论丛》2004,3(1):99-101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和社会革命,都伴随着一次对生命产生和自然运作方式的新解释.新的自然观,总是构成新社会框架的基本力量.生物技术的发展触动了曾经神圣无比的生命范畴,遗传工程的使用赋予了人类重新设计生命的遗传特征的使命.可以说,生物技术革命给人类提供了重新设计我们的生物学天分以及自然其他部分的自由,从而使人有机会去选择生物的未来.生物技术革命比以往的任何技术革命更直接、更有力、更深切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生物技术世纪,人类关于自然、生命意义的观念将得到重新修正.  相似文献   

20.
王素敏 《阴山学刊》2005,18(4):54-57
《蒙古秘史》是一部在历史学、军事学、文学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的著作。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切入的角度却往往局限于男性人物,而对于女性人物不仅涉及很少且论述不够全面。事实上,凡是男性人物能够对作品及事件构成重大影响之处,女性同样产生着影响。而“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女性的道德评判”、“在重大军事冲突中女性的影响”、“文学语境下对女性情感的独特抒写”是能够彰显其特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