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文教育中审美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塑造人的一种活动 ,审美也是一种教育。审美教育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语文教育中有很多因素是美的载体 ,是审美的媒介。因此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美育不但可能而且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高校教育中仍居首位,但其教育方式存在着弊端,审美教育以它内在独特点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审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美学研究是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直接引进下开始的 ,中国的美学研究呈多元化趋势 ,而审美的视觉对人的发展将成为本世纪一个重要议题 ,美学将作为人学而存在。因此 ,审美教育在本世纪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音乐在审美教育中的优势体现在: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手段的大众化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更易于推进审美教育的经常化;音乐的特点更利于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促进作用有利于审美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审美中,我们将会生成一种超越性的自由感,这就是审美自由.因而,审美自由并不只指感官自由,它更是指主体知情意完美协调的自由.推而广之,审美自由还将包含道德和意志内涵.换句话说,将世界审美化,审美自由将是广义的和终极的自由——审美主义就是这样的逻辑.从自由出发,审美最终导致真正自由的实现.这既是主体审美的历程,也是审美自由自身的要求.自由是主体性的自由,其核心理念是广义的“审美”.在这一意义上,审美与自由就是同义语.在此基础上,现代西方形成了审美主义思潮.不过由此出发,审美至上论、唯关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审美主义纷至沓来.事实上,这些将审美泛化的做法都与西方传统的神性或救赎理想密切相关.回到当下、回到眼前,我们能够把握和理解的“实在的”自由就是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7.
8.
人生论美学揭示了人生与审美之间相互建构的人文关系:人生是美或者审美的前提,美是人生的一种升华。这既是美学发展规律的要求,又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特定审美需求的体现,其时代诉求就是美学朝向人生的回归。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论美学理应成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学向人生回归的路径之一。人生论美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启示,既在于从现世人生升华出审美胸襟,更在于以审美胸襟纯洁化、高尚化了的人生态度去观照现世人生,从而确立起主体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审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愈加显著,本文论述了审美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相统一的;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王赛时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6)
茶文化的美育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茶文化中的自然美育、文学美育和艺术美育的功能进行了重点探讨,意在发掘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美育内涵,传递茶的审美意图。美育即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而茶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的结合体,美育效果极为彰显。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世界开发出在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中真正综合的心象世界。审美教育以体验提升审美心象力①及培育审美心象思维。审美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以心象力开展美育活动,将自身融于自然,发现自然之美,而且以自然之美为出发站探寻人类的社会美。审美心象力推动审美心境及培育审美心象思维不仅在自然之中,而且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浅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与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4):96-97
在素质教育中 ,美育和德育是不可分的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品德和审美共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审美教育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审美教育进行品德教育 ,主要就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典型影响人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艺术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美育是一种特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而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实施美育,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实施美育。艺术美育实践中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艺术教育要与美育真正融合,二是美、审美、美感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应该互为表里,三是艺术美育要依托美的教师、美的教材、美的教学法,四是艺术美育重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至大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敏锐感知,激发情感与想象);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6.
张子辉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由于个别高校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育人的大目标,造成学校美育实施不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校美育,正确理解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实施美育的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因为这些是实施学校美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施,是一生倡导美育的蔡元培致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为此,蔡元培不仅积极投身美育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也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确切地说,他最终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美育实施的系统方案,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美育实施观。这些系统的美育实施方案,对于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