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许友根 《晋阳学刊》2012,(6):101-105
《登科记考再补正》主要存在重复录载前人已经使用的史料而没有进行任何考证、将史料中凡有"进士"字样的人全部录载为"及第进士"、依据未经考证的方志与宗谱等史料录载登科人名以及由于不清楚武举考试的基本史实而产生的误载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到该书作为史料工具书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更事关后续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值得学界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原始文献《进士登科录》,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和消亡的过程。明清时期的《进士登科录》源于唐代前期的《进士登科记》。唐大中十年(856)宣宗敕令"仍仰所司逐年编次"为始,标志着此后真正意义上《进士登科录》的产生。宋、元之后历代都重视《进士登科录》的编刊。关于登科录起始有两种常见错误说法:其一,自咸平元年(998)孙仅榜始。其二,自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始。此外,"金花帖子"即榜帖,并非如傅璇琮先生所言"类似后世的‘题名录’"。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诗人王昌龄的初入仕途,史料记述各异,《旧唐书》王昌龄本传说:“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新唐书》本传云:“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词,迁汜水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谓:“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词,迁校书郎。”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七于开元十五年下载王昌龄进士及第,又于开元十九年下载其中博学宏词科,复于开元二十二年下载其再中博学宏词。  相似文献   

4.
傅璇琮主编、龚延明和祖慧编撰的近五百万字《宋登科记考》,收录宋代科举考试登科者近四万人,最大可能地弥补了宋代登科记之类文献记载的阙失。如此庞大的一项研究工程,难免有疏漏之处。我们依据年代顺序,将其一一梳理出来,分为南北宋两篇。北宋篇一共补录、辨正235人,其中补录《宋登科记考》失载进士139人,系年舛误者47人,系年不清者36人。其余12人乃补录特奏名进士、上舍释褐、诸科等。其他舛误1处。又,明清地方志所录者,《宋登科记考》虽遗漏,本文亦暂不补录、辨正。  相似文献   

5.
傅璇琮主编、龚延明和祖慧编撰的近五百万字《宋登科记考》,收录宋代科举考试登科者近四万人,最大可能地弥补了宋代登科记之类文献记载的阙失。如此庞大的一项研究工程,难免有疏漏之处。本文依据宋代文献,将这些疏漏之处按年代顺序一一梳理出来,分为南北宋两篇。南宋篇一共补录、辨正175人,其中补录《宋登科记考》失载进士118人,系年舛误者30人,系年不清者8人。其余19人乃特奏名进士补录7人、辨误10人、系年不清2人。又,明清地方志所录者,《宋登科记考》虽遗漏,本文亦暂不补录辨正。  相似文献   

6.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3页,卷二七《附考·进士科》增补陈希望为及第时间无考之进士,考云:《汇编》[天宝018]天宝元年(742)十月十六日《唐故处士颍川郡陈府君(懿)夫人渔阳郡宁氏墓志铭并序》(北京图书馆藏拓片)云:“君讳懿,颍川人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杂考(十六)胡可先卷四九一滕迈《春色满皇州》注:“一作薛能诗。”按据《登科记考》卷十八,《春色满皇州》为元和十年进士试题,《唐诗纪事》卷四九又载滕迈登元和进士第,是为滕迈诗无疑。若薛能,于会昌六年及第,见《唐才子传》卷七,与此诗无涉。卷四九...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王洪军先生的著作《登科记考再补正》,该书是继孟二冬先生《登科记考补正》之后对唐代科举人物又一次大规模的考证订补,无疑是唐代科举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9.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卷三"增补刘处仁为垂拱四年(688)进士",考云:  相似文献   

10.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录应咸为进士(第1229页).考云: <南部新书>:"崔元翰晚年,取应成为首捷.京兆解头,礼部状头,宏词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叙事为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叙事元模式这个理念出发,探讨了《史记》在叙事时序、叙事速度上对《水浒传》的影响,并认为《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单传、合传及附传三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父母形象虽然不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但却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很深的文化意义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从总体上说,《史记》中的父母主要以三种面目出现在作者笔端,即预言家、权威者和偏心之人。从性格成因看。其形象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风俗文化意识有着密切关联。从文学表现看,其言论、意志、态度、行动等产生了很强的艺术审美效果和文本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3.
《史记》徐广注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记载了六朝时期的《史记》异本 ,对校正今本《史记》之讹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徐广注所列异文 ,证以其他先秦、两汉典籍 ,论述了六朝时期《史记》异本的特点 ,并考证了今本《史记》文字致讹的原因 ,为恢复《史记》原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崔晓耘 《阴山学刊》2007,20(5):33-36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李广性格上的优缺点,以及不封侯的原因。这是司马迁在坚持"实录"的基础上注入主观感情所致。  相似文献   

15.
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计有67科会试曾以试帖诗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均由帝王钦命诗题。这些试帖诗题以经、史、子、集文献为出处,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君王之事、选贤任人、道德修养、时事内容、时令时景几种类型,不仅反映了六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爱好,更能折射出当时的文学风尚、思想文化乃至社会风貌。从命题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分析,对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晨 《北方论丛》2001,(5):37-39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宋代以后,士大夫经商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商业的发展仅仅是士人经商的原因之一,若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看,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实行与其大有关系:科举制的实行,导致士大夫政治、经济地位的降低,并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从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商业活动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9.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4,17(6):49-54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通史巨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汉代之前中华文明的主要成果,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近三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史学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尚奇精神、壮游孕"气"、疏荡之文、"气充乎其中而动乎其言"四个方面探寻《史记》"奇气"的表现与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