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旨趣在于寻求一种阐解当代中国文化现象并反思中国现代化的成效与质量的哲学样式。这决定了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得以开展的现代性立场。但是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这一看起来确定无疑的立场还需要为自身的合法性作必要的辩护。由于当代中国总体的后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哲学的研究从客观上“滞后”于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现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的演进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在 19世纪末、2 0世纪上半叶的兴起 ,这也可以看成是对康德式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的一种回复 ,现代性直接成为现代西方文化哲…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古老的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剧目与当代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同台演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著作与当代西方思想家。甚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陈列在同一个书柜中;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热”不断地变换着。从八十年代初以来,文化思考的主题不断地更新着,如“人道主义与异化”、“萨特与存在主义”、“港台新儒学”、“周易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理论”、“享廷顿和文明冲突论”、“人文主义精神热”、“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等。实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纷然杂陈和文化热的迅速变换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是处处暴露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究竟如何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加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人类精神运动,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哲学运动存在激进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消解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对立的倾向,在思维方式上引发了一场“后/反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理论特征;最后着重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滥觞和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转向两个方面,重点展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强调在发展中的中国进行深度文化启蒙,建构现代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如何以文化为导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牵涉到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系列重要问题。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不断涌流。但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是社会繁荣和进步的唯一标志,也不是人类幸福的最终归结…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犹如浩荡不息的长川,穿越苍茫的历史空间,凝聚着伟大民族振兴的渴望,在它的每一个阶段上都给我国社会发展包括文艺管理以深刻的影响。如果说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是以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反思和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作为理性指导,而且以提出具有整体文化设计意义的各种城市、乡镇、厂矿及大省区的文化发展战略或规划作为实践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化哲学研究检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肇端的新时期哲学理论研究 ,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观 ,而文化哲学研究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生力军。众所周知 ,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 ,时至今日 ,对于文化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现实操作层面都呈现出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而这一背景因素无疑为文化哲学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样说 ,作为一种自觉形态的文化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凸显 ,标示着2 0世纪中国文化大讨论正走向深化与成熟。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化,这一伴随人类文明而产生的“存在”,进入20世纪以后已历史地成为人类最关注的问题。这种关注已上升为一种哲学自觉,集中表现为20世纪文化哲学的兴起。并且随着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关心、对于自身精神家园的关怀、对于自身文化实践正负效应的反思,这一思潮已跃现于人类思维的时代前列。当然,我们感到,20世纪关于文化哲学的著作不断问世,但是具体讨论探索文化哲学当代视野的专著却甚为少见。邹广文博士所著的《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富于个性特征和价值,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个性特…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建构(笔谈)王德胜,朱光,王一川,肖鹰,张法,吴琼,姚文放编者按:当前,有关“审美文化”问题正越来越引起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许多学者的注意。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息息相关,它向当代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作者最近到美国斯坦福等8所大学讲学、交流,调查考察了美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发展趋势,把美国当代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文艺批评理论、文学创作、流行音乐三个领域中举出例证,描绘出一幅十分简洁的当代美国文化变迁纵横交织的鸟瞰图。指出美国当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呈现出偏离传统价值观念,尔后又试图向它复归的趋势,强调价值观念体系的断裂、错位引起的“反文化”思潮是美国60~70年代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这对于反思我国10年来文化引进的得失,考虑今后文化政策的方向,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研究热”至今方兴未艾。从总体上看,对战后日本的研究大大超过对战前的研究。但是,在战后日本研究方面,一般多采取或经济、或政治、或教育的“单项”研究方法。近来兴起的“日本学”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社会发展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是相互渗透、交叉和密不可分的。单项研究无论是“纵向”还是“横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向。研究和探讨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学,离不开对当代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态势的考察,也离不开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现实的估价。重新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力理论,对现实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是当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发展文化经济学的要求。我国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既有它兴起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的合理性,又带有与生俱来的深刻内在矛盾。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给我们的悖论中开辟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健康道路,是当代社会科学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金玲 《浙江学刊》2003,(4):203-210
性别文化指的是由社会或某一些人共同承认的有关性别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人类社会在由生殖力时代经体力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进程中 ,性别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当代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构成而言 ,至少可分成以下四个层面 :( 1 )本土传统的性别文化 ;( 2 )被国人接受并加以本土化了的近现代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形成的性别文化 ;( 4)当代境外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性别文化。从今天整个社会出现的性别困境和性别行为“失范”来看 ,现有的性别文化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 ,需要在扬弃现有性别文化的基础上 ,构建与社会良性运行相适应的、能推进和引导社会有利发展的、有利于性别公平和和谐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审美文化正变成一道方便、省心、可口的文化快餐,这与现代社会进程中外部生活和内部生活的高速度、快节奏密切相关。当代审美文化作为快餐文化的特征在于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仅仅对于从中截取出来的“现在”表示孤立的当下关怀。这种当下关怀的平面化、外在化倾向导致了形象的支离破碎。文化消费中权宜性、临时性心态的蔓延导致了“用完即扔”习惯的养成。指出这一现状并不构成我们返回到过去的理由,也许当代审美文化快餐化的现状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它的归宿应是包含其自身在内的合题。  相似文献   

16.
简论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贾志斌 《社科纵横》2007,22(5):114-115
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兴起,导致“视觉转向”的形成。“视觉转向”解构了语言文化霸权时代的形成的“语言学转向”,改变了受众观察社会的视角,影响着受众认识客观现实的深度。同时,视觉文化的“超现实”性,使得生活于视觉形象环境中的受众受到了对人为符号模拟的制约,从而深刻改变了受众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新构建陈文江雷锋,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名字,一当它与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生联系,便产生了极不寻常的社会意义,成为这个特定时期民族精神及其价值指向的代名词。“雷锋精神”不仅包含着千百万个雷锋一样的共产主义者所追求...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发展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日本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精 神层面的哲学思想、宗教 观念、伦理思想等的概括分析,认为缺少哲学思想导致日本了文化发展没有深厚的根基, “泛宗教意识”导致了日本社会价值观的混乱,而伦理精神的丧失则使日本经济缺少发展 的精神动力。新世纪日本文化的发展面临着精神文化价值的反思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追溯“国学热”的产生发展之路,剖析其在当代社会所处地位,思考其未来走向,具有反思历史与重建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李训贵、宋婕新近主编的《城市国学讲坛》,将近些年来影响颇大的“国学热”置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双重坐标进行考察,从哲学、美学、文学、语言等角度探询了中国传统文化通向现代与世界的途径,力图在古今文化的历史坐标中整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当代社会学的代言人,经历了从50年代开始一直到目前的长期的理论探究和反复的田野调查,创建了一种反思的象征的形式社会学。他的社会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人类学,并对人做历史人文考察。在早期的著作《阿尔及利亚的社会学》中,他明确地指出,从事经济生产活动的“人”的文化活动及其精神思想的复杂性,对社会发展及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1992年出版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更进一步强调对于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