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私法的趋同化与中国国际私法的完善与发展黄瑞随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之间法律文化相互结传播及它们在国际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的一致性,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之间尽管不同法系,不同国家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的历史和民族的特点,在国内立法和国...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我国国际私法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重构和完善我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学者们提出了所谓“趋同论”和“特色论”等不同主张。这些主张的差异,一方面渊源于它们所受到的不同哲学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其观察问题的侧重面不同所致。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复杂性和国际私法特殊性的认识,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应坚持“两点论”,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国际社会的一般做法,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应有所偏颇。  相似文献   

3.
法律冲突是国际社会有了不同立法以后必然出现的客观社会现象。国际私法的目的和任务不是要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法律冲突 ,而是通过确定涉外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以建立和维护一个合理的国际民商事交往秩序。因此 ,法律选择的方法不是、也不应该是国际私法的唯一方法 ,在国际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用统一实体规范直接调整的方法必然也为国际私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空间,空间诠释社会。快速城市化过程客观上加剧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空间分化,而不同阶层的人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主动选择了“屋以类聚”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决定了不同阶层之间交往方式的不同,导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趋于隔离化、淡漠化,人际关系满意度下降。但实证资料表明,当前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的分化并没有降低人际关系满意度,在以亲缘为中心的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满意度依然很高。且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受社区类型的影响,仅与社会经济地位、闲暇方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使集团的合作、集团外敌视逐渐削弱的联系是利益联盟,其前提是服从相对稳定的关系有利于利益所在而非共同的善恶观”,〔1〕国际私法的产生及其发展无不与国际交往利益有关。本文主要探讨国际交往利益的变迁及其对国际私法价值取向的影响。一、交往利益是国际私法产生...  相似文献   

6.
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类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必须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往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市场经济社会,作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系统或社会形态,其交往活动也应有独特的本质与地位。任何交往活动,都是从一定的前提出发,运用一定的手段,实现其目的的过程。至今为止,可以说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阶段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阶段。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前提、目的和结果上都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社会交往活动的前提,不在人自身…  相似文献   

7.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亚洲国际私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大陆国际私法的影响,鲜有自己的特色,在合同、侵权等方面的立法更是略显粗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商事交流日益频繁,亚洲传统国际私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纷繁复杂的民商事交往的需求.近年来,亚洲各国纷纷开始着手国际私法的改革,相继颁布了新的立法.①这些立法在合同和侵权领域的修改和完善幅度最大,亚洲各国在借鉴世界各国国际私法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国际私法立法潮流,分别在合同领域、侵权领域引入国际私法新的立法技术.  相似文献   

8.
薛静 《云梦学刊》2023,(2):66-72
国际私法的本体是解决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具体包含冲突规范、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三个内容,兼具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国际私法的本体在“和平崛起”时代具有新的法治定位,其价值取向更趋同,法律选择方法更多元,未来发展更灵活。溯源国际私法本体,有助于指导中国国际私法制度开展立法设计和法律修订,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私法制度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私法强调适用外国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另一方面又制定一系列限制其适用的制度,这种“相互抵触”正体现了国际私法矛盾统一的重要特征。21世纪国际私法应在国家利益、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和整个国际社会和谐的民商法律秩序的建立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使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国际私法性质的法理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明 《社会科学》2007,(8):97-104
国际私法的性质,即国际私法究竟应属于国际法还是国内法的问题,历来的争论和分歧均着眼于对国际私法规范本身的分析和研究,而问题的实质则应在法理学的层面上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文章从"国内法"论者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对国际私法目的的认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私法的性质应当是由国际私法的对象而不是其规范形式所决定;国际私法的目的是要对国际民商事交往当事人的行为予以制约而不是要去解决法律冲突。作者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国际私法应当是国际法性质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众多城市正在大力进行社区建设,其中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谈论城市社区建设,可从城市化了队讨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传统的社会秩序,给人类提出了若干重大问题。城市社区研究和社区建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上展开和深化的。 (一)临时交往 你乘车去商场购物,会与从不相识的司机和售货员交往,你在交往中只关注买卖关系,其余一切均可淡然,完事后各不相干。这种临时交往与传统的交往根本不同:在传统社会的自然村,人们之间的交往基本局限在熟人范围内,他们的交往具有熟知性、多样性、重复性(连续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国际私法体系的重构及跨国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调整阎卫军·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跨越一国国境,涉及二个或二个以上国家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也不断增多、传统的、主要以冲突法的方法调整这种法律关系的国际私法已越...  相似文献   

13.
李建忠 《兰州学刊》2006,(10):189-193
关于国际私法的起源,学界历来没有定论。本文从广义国际私法的角度来探讨国际私法在古希腊、罗马社会的起源问题,主张国际私法在古希腊、罗马社会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制度和理论体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国际私法这一法律部门和学科体系,而只是产生了国际私法的萌芽形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交往是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个人或群体)凭借一定的方式、手段或工具,与交往对象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物质、能力、情感、信息的交换与沟通。社会交往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它既包括人际交往、群际交往、区际交往、族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等不同层次,又区分为政治交往、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等不同方面。社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说明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交往跨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串古今历史的全部过程,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念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带来时间观念的冲突,而时间观念的冲突又反过来阻碍文化的正常交往.在不同社会之间,在不同文明之间,以及在转型社会内部,分析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有利于真实描述人类社会生活结构和生存特点,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文明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6.
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国际私法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并根据冲突规则适用外国法,而公共秩序保留作为国际私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则从法院国的利益出发,着眼外国法的内容或其适用结果以限制、排除外国法的适用。一方面是适用外国法,另一方面是限制、排除外国法的适用,这是一对矛盾。然而,我们只要回顾国际私法的演变历史就可以发现,国际私法的发展正是在以适用外国法为一端,以排除、限制外国法的适用为另一端的这一矛盾天平上运行的。由此可见,公共秩序保留无疑是国际私法理论和立法、司法实践中的一大“瓶颈”。本…  相似文献   

18.
试论代际冲突与沟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论代际冲突与沟通金勤明我们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称为代际交往,它包括儿童与成人、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的交往。本文主要论述后一种交往,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地位、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诸方面的差异,因而他们之间的交往常常会出现各种障...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中的交往理论丁大同在当前工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交往秩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借鉴传统的与国外的经验是有益的。在传统的交往理论中,儒家的交往理论在中国人的实际交往中影响甚为广泛。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以古老...  相似文献   

20.
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政治理性产生于不同的交往方式,因而相互区别,同时也相互联系.不同的理性之间会产生冲突.不同交往共同体的主导理性之间的冲突,有可能导致理性间的越界与脱节.使三种理性保持和谐的关键是理性的限界和接轨,它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