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海纵横》2009,(6):32-32
应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于15日至18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以往几届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都经历先摩擦后合作的过程不同,奥巴马就职以来,表现出了与中国合作的积极姿态,避免过去摩擦不断、起伏不定的情况。”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说。  相似文献   

2.
要闻·声音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中美两国人民都期待中美关系发展得更好,各国人民都期待世界发展得更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开启两国伙伴合作新篇章。——胡锦涛1月19日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南草坪举行的欢迎仪式上的致辞  相似文献   

3.
观点     
《源流》2011,(5):10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受美国两家大报书面访问时明确指出,中美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胡锦涛含蓄批评美联储局最近为刺激经济成长而为美国经济注  相似文献   

4.
以2010年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起点,中美关系开始向所谓"新常态"过渡。中美关系"新常态"之新,一是新在结构:中美之间"老大"与"老二"的关系规定了双方看对方时,将相对"平视"而非昔日的一俯一仰;二是新在战略模式:双方在处理与对方关系时,将更多地以如何处理与对方关系为政策目标而不限于将之视为战略手段,即是说,对双方而言,中美关系的工具性下降、目标性上升,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对于中美双方都越来越成为相对独立的最高外交目标;三是新在内容:中美之间竞争面与合作面同时扩大,更加无所不包,且在目前结构性调整及相互探索如何调适阶段,两国关系将有一个烈度较大的震荡期,竞争性更引人注目;四是新在其国际影响力: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演变,将对国际局势产生更直接、更全局性的影响、甚至更加直接决定世界发展模式、前景及战争与和平等全局性问题。如果说在奥巴马第二任期,中美关系还处在由"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双方均面临如何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则特朗普上任后,中美关系就真正进入了"新常态"。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术界比较系统地考察了“9.11”事件后的中美关系,包括分析了“9.11”事件以来中美关系的积极方面和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中美关系有望继续保持合作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和仍将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美国学术界的这些研究总的来说是比较客观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当然,美国学术界在上述探讨过程中亦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6.
小布什上台之后,中美关系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小布什将采取怎样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将怎样发展,成为世人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一大障碍。近年来美台关系又呈升级势头,1994年9月美国政府竟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宣布提升对台关系,1995年6月又邀请台湾现任总统李登辉以“个人身份”访美。“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关系的一大障碍日益突出。这一问题产生发展的由来、背景何在?其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对此本文略加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升空。10月15日,中央电视台“天地通话”节目中,现场直播了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与航天员的通话,之后亲切接见了参加“神六”发射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员。而在被胡锦涛接见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年轻的吉林省通化市人,年仅24岁的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高才生金熙。  相似文献   

9.
1944年10月19日,在蒋介石的一再要求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史学界把此事称之为“史迪威事件”。这一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探讨剖析这一事件的成因,是研究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国内史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史蒋之间的个性冲突,特别是归之于史迪威的个人性格。二、史  相似文献   

10.
庄礼伟 《市民》2006,(5):13-15
中美关系逐渐进入良性互动的迹象之一,是双方领导人到对方国家做正式访问时,一般都会做一场面向青年学生、基调非常友善的演讲:1997年11月,江泽民在哈佛;1998年6月,克林顿在北大;2002年2月,小布什在清华;2003年12月,温家宝在哈佛;2006年4月,胡锦涛在耶鲁。  相似文献   

11.
姚坚 《金陵瞭望》2010,(9):17-18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信访工作要承担起这项任务,力求把一些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把绝大多数矛盾和向题化解在基层。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余玮 《山西老年》2011,(4):26-27
2011年1月1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皓首老者缓步走上主席台,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授予这位老人时,现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全场目光和镜头的聚焦下,这位91岁的老人笑得平静而坦然。这位老人就是"两院"资深院士、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  相似文献   

13.
“9·11”后中美反恐反扩散合作使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但是,由于“9·11”后美国实施“高调反恐反扩散和低调遏制潜在敌人”的对外战略,打着反恐反扩散的旗号谋求全球霸权,因此中美在人权问题与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和在军控与地缘战略领域的深刻矛盾依旧,美国在反恐反扩散的同时继续强化“以台制华”战略,企图通过与中国的“强硬接触和有限合作”遏制中国崛起和把中国纳入其主导的世界秩序。所以,“9·11”后中美关系的改善基本上是小布什上台后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之后的恢复性改善,并没有发展到30余年来的最好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是一对重要而复杂的关系。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具有了一个基于双边利益的关系框架,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和限制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长期同时并存,从而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鹏: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把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带入二十一世纪不仅对于中美两国人民,而且对下个世纪世界格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两国保持并发展健康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  相似文献   

16.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中,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中国关于山东问题的合理要求,对日让步,使得当时中美关系达到冰点.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开幕前,由于美国政府的某些暗示和主张给当时的中国政府和舆论带来了认为可以借助于美国的帮助以洗刷巴黎和会之耻辱的种种愿望,使得此时的中关关系进入一个“友好”时期.然而,随着“芝加哥借款爽约事件”的发生,又给当时看似即将携手的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事后,从中、日、美三方分别做出不同反应以及事件的解决,亦可看出中关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存在的某些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风尘仆仆地来到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安平社区,进家庭、访群众、听汇报。他反复叮嘱,领导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创造业绩。  相似文献   

18.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里)东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美经济关系:现状与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于3月28日到4月1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中美学者就中美关系的政治环境,两国的贸易、经济合作、技术转让和农业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其中不少观点很有价值。下面是提交会议的论文摘要。  相似文献   

19.
世人瞩目的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苏联解体使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动摇,预示着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在"低温"中曲折发展;美国不能正确对待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中国实力的增长,打"台湾牌"、"人权牌",遏制中国的图谋和做法已在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趋冷,陷入互不信任的困境;中美之间经济上的互有需要和相互矛盾将导致双方在既合作又斗争的状态下发展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过去探研中美关系正常化基本上是在冷战时代的背景下,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越关系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变化中考察、分析。文章则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对中关关系正常化进行了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