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童年经验对张洁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张洁文学创作动因及题材、个性的建构等方面都受到她童年经验深层的影响。张洁的童年经验属于缺失童年经验。这主要表现在:恋父情结在作品中的潜意识书写、对于理想化情感的渴望、对于母亲的固恋、初期作品中唯美的创作风格四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作家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认为,未满足的愿望即白日梦是作家的创作动机,换言之,写作就是纸上的白日梦,作家通过语言对其未满足的愿望进行掩饰或歪曲。文中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探析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的创作动机,发现奥斯汀在恋父情结的驱使下,安排并美化父女恋,同时丑化讽刺了小说中所有的母亲。奥斯汀将恋父情结在小说中转化为现实,使自己和读者都得...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一种对《背影》的误读,从朱自清的哲学观、创作观出发,证明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是纯 真的父子之情,从而否定所谓《背影》“体现了作家潜意识的女性意识和需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全新解读,是以他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工具的。他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给文学带来巨大的变革,而且很快波及整个世界.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创作就受过其影响,她的《心经》与《俄狄浦斯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展示人的心理方面有着一致性.不过,它们一个表现恋母情结,一个表现恋父情结;一个为人神冲突故事,一个为世俗的弃妇悲剧.  相似文献   

7.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之一劳伦斯的代表作。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劳伦斯本人的“潜意识”的关系;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该作品及劳伦斯本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伊谛普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作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否定了弗洛伊德以本能的性的要求作为作家创作动力的源泉,认为作家创作动力来源于文化因素;否定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主导作用的思想,强调自我的价值;否定了作家是被动地释放心灵紧张的原因而进行创作的观点,认为作家完全可以克服愿望受压抑的痛苦,作家的创作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弗洛伊德性欲望仅是最低层次生理需要的一个部分,其以性欲望为基础的文艺观是极其有限的;文艺创作是自我实现人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靠作家的自由联想或幻想;作家是自我实现者,自我完善的人,与弗洛伊德“精神病似的创作者”相差甚远;审美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的伊谛普斯情结是低级和荒谬的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及情爱叙述是周立波小说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周立波小说的深层创作心理。小说中女性母性化的人格特征,以及"象征父亲"的威慑性在场,反映出作者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文本隐伏着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动机,两者建构的主题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洞悉,有利于明晓周立波小说复杂性特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张洁的《拣麦穗》以女性特有的独语,反映了一种世俗的荒诞意识,在对非功利的纯真感情的执著追求与呼唤中,折射出作者的"恋父情结"与"柏拉图式精神恋爱"。《拣麦穗》题材新颖、构思独特、用戏剧化的话语结构、象征主义手法和寓意,以独步卓然的创新足迹,对推动散文文体的时代嬗变,作出了探索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朱彝尊声称其《风怀二百韵》是因“感知己之深”而作,然而从性别意识、自传性因素、文本细读、创作心理等角度对此诗进行解读后,可以分析出《风怀二百韵》的深层写作动机。其创作潜动机是道德上的自我审视和猎艳成功者的炫耀,其创作显动机是怀念一位逝去的情人,前者是在潜意识支配下,后者是在意识支配下,由于意识对潜意识的覆盖,造成了潜动机为显动机所掩盖。  相似文献   

13.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创作的“伤痕”小说,以“西部”的幽默对荒谬的年代做了无情的嘲讽。在《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西部作品”中,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土地”的思想,是对于“根”的确立;透露了张贤亮个人体验的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性爱、婚姻的天地;对于“饥饿”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艺术表现。而在1989年创作的《习惯死亡》,是作家对中国今天的种种“体验”、种种看法,极端的政治思维使《习惯死亡》处处流露着“不同政见者欲”,与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者一样,《习惯死亡》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虚无”见解,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追溯到“根”。这里不再疏导“右派情结”,而将其写成“病灶”,在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堕落”之上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死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下简称《押沙龙》)中朱迪丝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认为生于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南方家族,朱迪丝的成长历经了三个阶段:叛逆、觉醒、救赎。其中成年期间的转折是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失败后作的一次调整,是朱迪丝童年心理经历的一次解脱,她的变化寄托了作者福克纳对堕落的南方尚存的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17.
“谁是张洁?什么是张洁?哪一个是张洁?”1985年,张洁的好友、女作家张欣辛在专论张洁文章开篇的三个问句象一个预兆,给熟悉张洁的读者对她即将“变异”以警示。Ill那时,张洁最具影响力的一批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衫L重的翅膀乡、《祖母绿》、《方舟》等,不论创作的基调还是创作意图都甚是显豁,不论她采用“温柔感伤”的语调,还是疾愤昂扬的抒情形式都是在维护着一个乌托邦,一片纯净的心灵世界,一道耸立于时代的分裂、动荡、摧残、扭曲、贬斥一一荒诞时间流程中——的精神防线。张洁将一颗“脱俗”的心急切地呈送给读…  相似文献   

18.
《看虹录》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形象,写了一名“闺房新女性”。小说在将女性和动物相关联时,表现出了作家的潜在的创作心理。实际上,作家的文化心理和作品表达出的内蕴,造成了对小说新的认识。小说传达出了对于生命的理解,也透露出了浪漫的诗意和感伤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庐隐的小说《父亲》以别具匠心的双重性别叙事 ,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子恋父妾的反封建故事中寄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讽刺性地模拟并拆穿男性文本对女性形象“天使 /魔鬼”式塑造的心理内幕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成功利用这一策略 ,对制造这种女性形象的男性“强者”神话进行了有力的颠覆。二作利用戏拟手段、尖锐地揭示中国男权伦理文化反人性实质的成功经验启迪我们 ,女性主义研究对于“戏拟”策略应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