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古代典籍中中科技术语出发,通过对这些术语英译版本的提取、对齐并构建语料库,从而研究科技术语的英译策略。研究主要以《淮南子》为重点,从中选取范例阐述英译策略。《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烈》,由刘安及其幕僚所著,涵盖古代科学百科。《淮南子》的科技思想在许多领域都处于同时代世界领先水平,涵盖大量百科知识,科技术语即是其中值得研究的一大重点。  相似文献   

2.
臧学运  赵蔚 《西藏研究》2022,(2):125-132
《格萨尔》的英译历史已达一百余年(1905—2022)。通过对《格萨尔》15个英译本的爬梳,展示史诗的英译类型与英译方式。结合史诗英译中存在的二度翻译,文化过滤;诗性缺失,韵律不足;文本固化,活态尽失等三个问题,可知以诗译诗,韵律再现;合作翻译,扬长避短;深度翻译,文化补偿的英译策略具有更好的效果,并且为藏族活态史诗《格萨尔》的英译指明发展方向,助力当前方兴未艾的格萨尔学研究,也可以为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理论范式,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三字经》是儒家优秀启蒙读物,具有跨文化的传播功能。刘智的《天方三字经》,以儒家《三字经》的形式,建构并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中国范式,既是对世界伊斯兰文化范式的创新,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翻译工作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之间演绎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传播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送带,能够让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翻译是一项复杂并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工作,翻译的技巧与方式更能体现出翻译者的文化素养和水平.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变和表达方式的转换,更是一种科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这一观点已经被美国著名翻译家所认可.创造性是翻译的灵魂,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翻译创造论是翻译者一直追求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格萨尔》的百年英译历程中,译本大都以节译、编译、创译的形式出现,科恩曼英译本独辟蹊径,采用藏英对照、以诗译诗的传统翻译方式,诗意地展现了《格萨尔》史诗的原本面貌,这是在时代呼唤之下出现的忠实于原作内容风格、展现原作精神的全译本。挖掘科恩曼英译本的结构与内容、风格与特色,分析译者的文化语境处理和翻译倾向,对于我们结合当下民族志的深厚翻译理论、表演理论,打造《格萨尔》史诗英译的理想范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千余年来,未尝闻有女性穆斯林著作传世。虽然历代穆斯林学者或著或译,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但他们之中无一女性。去年一次山东之行,使笔者惊奇的发现,中国还有一位女性穆斯林翻译家,也许是迄今为止中国伊斯兰教著作史上唯一的一位,她就是《欧母戴》一书的翻译者丁蕴辉女士。 丁蕴辉,山东青州人氏,生卒年不详。其子赵光(字明远),生于1894年。据此推断,丁  相似文献   

7.
以功能翻译论为视角,对陕西旅游景区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其英译存在的问题,提高旅游景区英译能力。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一代鸿儒辜鸿铭以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坚信儒家学说正译可以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造福所有的民族。他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儒学经典的先河。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和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之论视角来浅析二位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及译文特点。最后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结论,并且针对如何应用该结论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一代鸿儒辜鸿铭以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坚信儒家学说正译可以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造福所有的民族。他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儒学经典的先河。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和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之论视角来浅析二位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及译文特点。最后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结论,并且针对如何应用该结论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木兰辞》译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五名翻译家对中国古代叙事长诗《木兰辞》的翻译。从篇章、句子、词汇三个层面对五个译本的分析发现:中外五位译者在词汇、句式层面体现了迥然各异的特色。一百年来,对《木兰辞》的英译策略逐渐从改写过渡到翻译。其中,Budd和Martin的改写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场景描写细化"、"互文修辞简化"、"文化内容略译"三个方面。Waley与许渊冲、汪榕培的译本呈现出"源语取向",较为忠信地传达了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英译中民俗词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索如何将《红楼梦》中的民俗词汇准确地翻译成英文,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研究方法可以包括语料库分析、对比分析等,通过对原文中的民俗词汇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来寻找最合适的翻译方式。研究结果可能是一份翻译手册或指南,提供给翻译者参考,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民俗词汇的含义,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更加精准和贴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并非完全中立的语码转换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受制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诸多因素操控的政治行为。在20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西藏的入侵战争中,英国人奥康纳通过《西藏民间故事》的英译诱使读者接受英军入侵中国西藏的合法性,为英国入侵中国西藏制造声势,以实现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保护关系之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在我国中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医家必读经典之一,其中所记载的中医方剂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对其中的方剂名进行准确的翻译能有效提高该书的整体翻译效果。本文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结合魏迺杰(Nigel Wiseman)和罗希文译本,探析《伤寒论》中方剂名英译原则,方剂名翻译不仅要注重科学性,还要兼顾美学特征及文学色彩,遵循忠实性、简洁性和文化继承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文化限定词作了分类,然后在充分肯定《汉英综合大辞典》文化限定词的英译基础上,简单概括了这本辞典中文化限定词的几种翻译方式,并指出其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某些限定词的释义有误,且尝试着做了改译;一些词的释义欠全,也给出了相应的增译;一些人名的译名前后不一致,尚待规范化;另外一些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在英译中失去了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盘瓠神话是著名的南方少数民族族源神话,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文化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把以文言文形式记载的古籍史料中的神话有效地翻译成现代英语,并不是易事.本文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视角,就丁往道先生对《搜神记》中的盘瓠神话英译本进行赏析,在词法和句法方面探讨文言文的英译方法,为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6.
壮族史诗《布洛陀》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把它译成英语,让更多的国外学者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其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壮族及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本文拟从版本的选择、翻译的体制、翻译目的等方面对《布洛陀经诗》英译版本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满族生育习俗陈伯霖《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作家曹雪芹在描述满族贵族家庭生活时,对满族传统生育习俗多有反映。本文试图探讨满族生育习俗在《红楼梦》中的表现,以此从一个侧面论证《红楼梦》是满族文化乃至满汉文化融合的杰作。一...  相似文献   

18.
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同时,还归纳了民俗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吴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4):102-103
宋代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以文名世,被尊称为"三苏".史论文是"三苏"史学的重要体现,其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选取"三苏"的史论名篇《心术》《留侯论》与《六国论》,分析各篇的论史特色以及主要内容与思想,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总结分析翻译方法.对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侵占我国领土西藏而激烈争夺的英俄两国,在1907年国际大背景下,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和目的,背着中国,就西藏问题达成了妥协,签订了《西藏协定》,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英俄通过签订《西藏协定》,还确认了彼此在西藏的侵略权益,规定了此后对西藏的基本政策,并以“西藏问题”为筹码,在波斯问题和阿富汗问题上进行了交易.此外,英俄还合谋在《西藏协定》中首次提出了所谓“中国对西藏之宗主权”,以否定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不仅为1912年英国政府提出“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之下自治”,妄图将西藏从分裂出去,提供了所谓依据,而且为俄国把“中国在外蒙古之宗主权”,“外蒙古自治”载入1913年中俄《声明文件》和1915年《中俄蒙协约》,妄图将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提供了先例,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英俄《西藏协定》的签订充分可以反应了英、俄帝国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既相互争夺,又彼此妥协让步和相互勾结的本性.文章选译的10件俄国外交文书记述了英俄两国签订《西藏协定》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